萧惑之
第七届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国人对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前景有些忧虑,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娃娃,导致我国少子老龄化程度益发严重。尽管我国还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凸显,人口红利式微……都是不争的事实,确实值得关注。看待人口问题,必须坚持科学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分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长期践行之。
我们必须应对的现实是: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为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更长远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是人口的基本范畴,这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清晰地绘制出中国近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
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产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这种由一定生产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生产条件而变化,收缩或扩大”,因此,“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从而过剩人口率和人口率也会随生产条件发生变化”。
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革命加生产即解决吃饭问题”的科学论断。毛主席讴歌社会主义制度,讴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留下著名的传世金句——“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国人口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中对人口问题高度重视,早在2017年他就明确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人口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它的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密切关系。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延续的保障,这就是“生命的生产”,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是通过工厂、农场等社会化了的生产单位来进行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较长系指上下两代人的平均间隔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明显的“惯性”。
我们还必须明白,人类的生育率与动物的繁殖不同。动物只是生物学规律支配的自然过程,人类是遵循生物规律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婚姻制度和家庭及生育观念来实现的。
数典莫忘祖。中国古代先贤的“人口理念”是中华民族繁衍延续的伟大精神力量。诸如,管子很重视人口增长,“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践行此理念,莫过于孔子,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适人之道”。还注重提高人口质量,留下千古名言“有教无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人口观,“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享誉“国父”之称的孙中山先生,面临国家落后衰败的局面,在批判“人满为患”的虚妄论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论述,“我们中国人口在已往一百年,没有加多。……环看世界各国的情形,在美国增多十倍,俄国增多四倍,英国、日本增多三倍,德国增多两倍半,在法国增加是最少,还有四分之一。若他们逐日的增多,我们中国却依然如故,或者甚至于减少。……那么,我们民族被世界各國人口增加的压迫,不久就要灭亡,这是显而预见的事。”
共产党人陈独秀先生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时,也留下精辟的结论,“个人比较的贫困底现象,不一定是因为人口超过了生产资料,大部分是因为财产私有,分配不均,一阶级人的占据有余,造成一阶级人的不足”。
习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生育问题是家事,更是国是。因有近忧,逼迫远虑。我们面临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人口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并践行“治国理政”,神州大地炎黄子孙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力量。国人当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