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摘 要】 “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之论,其意在于强调——培养人的能力与素养、品德与品质应从“启蒙教育”开始。学前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这一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阶段,无论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上来说,确实是不容忽视且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时期。笔者结合自身幼教工作实践,就区角游戏活动中开展幼儿科学教育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学前启蒙;幼儿科学教育;区角游戏支撑;教与学相长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3~6岁的幼儿群体就像一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在这种“嗷嗷待哺”的认知状态下,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能力素养上的启蒙教育,不仅作用很大、机不可失,而且效果优良、影响深远,能够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注入无限活力。本文试从区角游戏角度,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善于在丰富的感知中培养幼儿科学观察技能
“观察”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初始化途径和最基本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尤其对于幼儿群体来说,通过各类感官认真学习并逐步学会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这是实现科学认知目标的客观前提和根本需要。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善于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感知活动机会,这是走好“学会观察与科学教育”的第一步。以“认识苹果”为例:教师在科学区角内提供如下苹果材料,有整个苹果,有削皮苹果;有横切苹果,有竖切苹果;有普通苹果,有畸形苹果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切实感知苹果的形状与组成、感觉与味道、变化与发现等。
二、善于在自主体验中培养幼儿比较分类意识
“与其坐而言,莫如起而行”这一俗语深刻地揭示了“言与行、学与用”的客观辩证关系,与宋代陆游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幼儿区角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善于引导幼儿开展喜闻乐见的自主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迎合“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激发他们学习与体验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手眼口脑”互动下科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以“宝宝找家”游戏为例,教师为孩子们发放图案,有红色的,有蓝色的,有圆形的,有月牙形的;设计两个通道,并在入口处摆上两种标记——红色和蓝色,让幼儿根据图案自找“家门”。然后,在出口处设计两个通道,摆上不同形状的标记——圆形和月牙形,让幼儿再次找一找“家”。他们从中学会了“比较”和“分类”。
三、善于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幼儿科学推理能力
幼儿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性”为主导的初始化发展状态。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更快地走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科学化发展道路,教师应在培养观察与发现等基本能力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更好地去思考一些具体问题,并能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形成更具科学性的思维意识和实际能力。以“沉浮游戏”活动为例,教师提供一盆水以及竹筷、火柴梗、小木块、塑料盖、玻璃球等材料,通过多人活动小组形式,让幼儿自己去玩“物体沉浮”游戏。他们发现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则沉到水底下。经过再次启发,他们得出了“轻的浮、重的沉”的结论。“怎么做能让轻的物体下沉呢?”经过更进一步“激励、唤醒和鼓舞”,有些幼儿成功地完成了“在木块上压石头下沉”实验。
四、善于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拐杖”,两者还是科学活动的“一体两翼”。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语言能力培养,并善于以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为支撑,引领孩子们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探究,不仅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科学教育效应。比如,在区角科学活动过程中或者结束后,让孩子们讲述亲身体验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与老师、同伴或家长进行分享。教师在旁进行适时适量地引导、启发和纠正。再如,围绕“怎样才能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碎”等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辩论,以此引导他们在“失败与成功”中反复地体验与讨论、总结与提炼。“真理越辩越明”,如此丰富的争辩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幼儿的科学语言和思辨能力。
总之,生活是科学的发源地和摇篮,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科学活动又是引领幼儿热爱学习、走向发展的活力源泉。教师要善于借助生活元素和大自然现象等优质资源,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用结合”下的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把幼儿逐步引向热爱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朱海彦,黄晓雯,李莉.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价值及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4).
[2]張晓晔,李淑艳.在“活教育”思想引领下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活动[J].艺术百家,2019(1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