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2021-09-05 16:24唐丽周道平陈文贵
旅游纵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可行性分析旅游产业

唐丽 周道平 陈文贵

摘 要:武陵山片区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文旅融合和民俗体育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对发展武陵山片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地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建立这一耦合关系时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以期为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可行性分析;武陵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F592.7;G8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传承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机制研究”(18BTY063)。

引言

武陵山片区地处湘鄂渝黔4省接壤处,是一个地域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但片区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较为普及与成熟,片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为发展地区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武陵山片区内的人民迫切需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全面实现小康。因此,利用当地民俗体育资源,建立民俗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发展民俗体育旅游,有利于巩固拓展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武陵山片区的旅游业和民俗体育产业之间建立耦合关系的现实背景与可行性,并提出具体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背景

(一)国家发展政策的指导

2008年,国务院发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在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聚地区发展特色旅游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先安排的重点建设与规划项目之后,位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开发与产业经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发展当地旅游的方针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地方政府要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体育产业,要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要促进当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上述国务院颁布的两则若干意见都提到了发展地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与地区经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的关系。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大力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与休闲产业带,以此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2]。国家不断颁布并实施的政策不仅为武陵山片区发展民俗體育旅游、建立民俗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地方政府的重视

武陵山片区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高度重视当地旅游开发与产业经营,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促进了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建立。武陵山片区内各地区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来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为片区内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各地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努力促成本区域民族文化、宗教、民间习俗等的融合,同时又致力于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使民族体育项目朝着更标准、更正规的方向发展。此外,各级政府部门注重加强民族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开展两个产业的互动活动,从而延伸拓展了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不仅为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提供了支持,还促进了片区内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收益[3]。

(三)地区民俗体育资源丰富

武陵山片区内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且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为开展民俗体育旅游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武陵山片区内存在上百种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大多数体育项目都体现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与崇拜;少部分体育项目如苗族的打泥脚,体现的是对民族独立的捍卫、对民族英雄的缅怀;还有部分体育项目如纳西族的偷狐儿、彝族的三雄夺魁等,体现的是当地传统习俗和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4]。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趣味性十足,同时贴近人们的生活,受到众多游客们的青睐。武陵山片区发展民俗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凭借其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了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项目。同时,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并借助多种类型的媒体大力宣传,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武陵山片区已经举办各式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或相关活动多达20余项,包括徒步穿行、山地马拉松、野营、翼装飞行、低空跳伞、蹦极、漂流等,主要户外运动比赛如表1所示[5]。

二、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可行性分析

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可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分别是市场可行性、政策可行性以及资源可行性。

(一)市场可行性

市场可行性主要是指社会对民俗体育旅游的需求增加,愿意增加此类消费的意愿,且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1.消费意愿不断增加

随着旅游产业的成熟,市场上各种旅游资源的同质性不断凸显,人们不断寻求独特新鲜的旅游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趣味性和体验感较强,能够引起众多游客的兴趣。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得到了范围较广、质量较高、效果较好的宣传,外界对当地民俗体育资源的了解程度加深,兴趣浓厚,为之消费的意愿也不断增强。

2.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消费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2020年我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比2019年增涨4.73%。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同时更重视精神享受,花在旅游上的支出也不断增加。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210元,比2019年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减少了349元,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 762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 032元,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为462元,这些项目支出均较2019年略有下降,但总体还是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民俗体育旅游的市场条件较好。

(二)政策可行性

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政策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两方面。

国家政策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国家为了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制定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人们发现并自觉传承武陵山片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再加上我国脱贫期间实施的“旅游扶贫”政策,更是为武陵山片区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为当地建立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提供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有利于耦合关系的长远发展。

政府的发展政策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并响应国家颁布的各项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促进了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建立。此外,当地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重点扶持了一批具备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建立并不断延伸、拓展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资源产业链,打造地区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片区内各地区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来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为片区内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关系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此外,一些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政策、项目的实施,也为民俗体育旅游提供了保障。

(三)资源可行性

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资源可行性主要体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丰富多样上。

武陵山片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有利于发展登山、山地马拉松、徒步穿行等山地户外运动;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分布,片区内有乌江、清江、沅江、澧水、资水等主要河流,有利于发展漂流等水上运动[6];片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0.1%,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此外片区内生物物种丰富多样,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被称为“华中动植物基因库”[7]。丰富的自然环境为武陵山片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一大少数民族聚居地,片区内有大量少数民族居民,民族特色浓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也多,据不完全统计,片区内大约有120多种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类型多样。既有反映追求民族自由与独立、纪念英雄、缅怀先人等庄重严肃的项目,也有反映农业活动、青年婚恋等轻松愉快的项目。丰富多样的民俗体育项目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悠久的民俗体育文化还满足了人们旅游中对身份认同的需求[8]。

三、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注意事项及应对措施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极大的耦合可行性,但为了实现这一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可为了开发而开发。开发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项目的计划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实际水平、民俗体育发展情况和历史文化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可为了追求快速开发和短期经济收益而盲目效仿其他地区,失去本民族特色,这样开发出来的民俗体育旅游不仅没有市场竞争力,还会导致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没落甚至消亡。武陵山片区在开发民俗体育项目时要主动开展市场调查,了解附近地区的旅游项目,提高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避免开发重复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9]。同时也要在保护传统民俗体育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既要实现经济收益,又要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

其次,不可只考虑经济效益。民俗体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彰显我国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和价值认同,民俗体育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因此其开发潛力和经济效益较大。但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企业,在开发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项目时都要注重对其文化价值的保护,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统一。

最后,不可无选择地全盘开发。并非所有的民俗体育、也并非民俗体育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符、落后腐朽的内容就没有任何开发的价值,这样的民俗体育不仅带不来经济收益,还会污染我国整体的文化环境。所以在选择要开发的民俗体育项目时,必须考虑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发那些积极向上、对现代价值观仍有指导意义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优秀传统民俗体育,这样的民俗体育旅游才是群众喜闻乐见、愿意消费去体验的旅游项目。

四、结语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数量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体育资源丰富,这为建立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奠定了扎实的资源基础,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市场需求的增加,民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建立耦合关系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但是建立民族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也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保障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不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长久的利益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才是耦合关系建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丽.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讨[J].体育风尚,2020(6):79-81.

[2] 余俊.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圈的构建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7:2-7.

[3] 宋忠良.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189-192.

[4] 向江.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J].品牌,2015(9):245-246.

[5] 李天宇.“导游”变“导购”旅游乱象如何解决 [J].智慧中国,2016(5):19-21.

[6] 肖红青,唐丽.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探析[J].投资与合作,2020(7):97-99.

[7] 陈金华.浅论中国体育旅游:兼论奥运热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37-39.

[8]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62-71.

[9] 肖红青.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扶贫路径相结合的研究[J].体育风尚,2020(6):244-245.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可行性分析旅游产业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集中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开发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