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朝鲜语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2021-09-05 14:02张晓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朝鲜语思辨能力教学模式

张晓宇

摘  要: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思辨能力纳入外语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思辨能力已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思辨缺席问题是朝鲜语专业学生的“顽疾”。文章以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以思辨能力培养为落脚点,旨在构建朝鲜语人才培养的高效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辨能力;朝鲜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3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2018 年 3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明确将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纳入外语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新“国标”对外语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朝鲜语作为中国最大的非通用语种,既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增进两国友谊的纽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单一外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鉴于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手段为抓手,以创新潜质、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构建“语言+知识+能力”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朝鲜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一、国内思辨能力研究述评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思辨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国外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日趋兴盛;我国外语界专家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黄源深、孙有中、文秋芳等外语教学专家的带领下,思辨能力培养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近几年取得的相关成果不容小觑。其中,以黄源深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去甚远,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有必要大力推进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及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孙有中教授认为,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测试评价、师资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将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使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在新一轮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文秋芳等学者致力于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其团队研制的思辨能力量具对测评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辨水平,把脉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自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快速发展,国内兴起学习朝鲜语的热潮。尽管近几年受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关系等因素影响,朝鲜语学习者的数量有所波动,但目前全国仍有260余所高校开设了朝鲜语(韩国语)专业,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延边大学等知名学府。朝鲜语专业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太长,但却极具特色和竞争力,国内很多高校甚至将其列为重点专业。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是其总体目标,也被各高校朝鲜语专业视为重中之重。但随着知识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朝鲜语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缺一不可。思辨能力培养显然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关于朝鲜语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大连外国语大学郑杰老师在《突出思辨能力培养的中级韩国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其能具备更高的素质,如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当属思辨能力”[2]。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丹教授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照,以切身工作经历为依据,提出“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部分,思辨能力的培养水平是衡量当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观点[3]。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朝鲜语课堂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满足现代社会对朝鲜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朝鲜语专业思辨教学现状

中韩建交初期,两国在经济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等方面日益频繁,朝鲜语人才需求激增,国内院校争相设立朝鲜语专业。早期的朝鲜语专业以“掌握扎实的朝鲜语基础知识”为培养目标,以满足中韩(朝)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思辨能力已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亦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高校朝鲜语专业“与时俱进”,及时更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但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思辨缺席问题依然是朝鲜语专业学生的“顽疾”。

(一)教师教学思辨能力缺失

近几年,在经济不景气、中韩两国关系受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及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朝鲜语专业任课教师仍秉持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直到2018年新“国标”将思辨能力纳入外语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之后,思辨能力培养问题才逐渐引起朝鲜语教育界关注。由于对外语思辨能力培养要求提出的时间较短,又缺少专业培训,加之思辨能力培养问题在朝鲜语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有限,各高校朝鲜语教师普遍存在思辨能力缺失问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能力培养及全面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教师教育能力及素养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势必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综合素质低下。换而言之,当前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对朝鲜语人才的能力需求。

(二)教学方法与思辨能力培养相脱节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为目标,朝鲜语也不例外。朝鲜语专业招生对象为母语非朝鲜语考生,入学后“零起点”开展教学,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多数教师利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对朝鲜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练习、巩固提高。一方面,朝鲜语课堂教学以知识点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朝鲜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忽略对学生的思考、分析、辨析及评价等思辨能力的培养。尽管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时俱进的能力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其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零起点学习外语犹如婴儿牙牙学语,若想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达到流畅交流的水平,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专任教师思辨能力匮乏、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偏离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是朝鲜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也是阻碍思辨能力养成的主要因素。

(三)评价机制缺乏对思辨能力的考查

课程考核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效果分析、检查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则是个人学习情况的检测。过去,朝鲜语专业主要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百分制笔试考核方式[4],随着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方式被“过程性”考核取而代之,现行的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能力评价、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三方面。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形式过于单一,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調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现行的过程性考核是高等教育考核制度改革的产物,但目前仍有部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仅局限于形式,即将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内容分摊到平时阶段考核当中。无论是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还是现行的过程性考核,皆侧重“知识+技能”的考查,无法全面、真实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三、朝鲜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针对性,特别是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朝鲜语教学也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考核方式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朝鲜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只有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朝鲜语教学才会呈现新的模式,产生新的活力。教学模式依附于教学形式而存在,教学形式又由诸多要素构成。本文以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以思辨能力培养为落脚点,探索朝鲜语人才培养的有效课程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探索师生交往的有效模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单一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压力大增。为了满足社会对朝鲜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毕业生就业砝码,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但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许多教师的朝鲜语课堂往往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活动依然牵着学生鼻子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在朝鲜语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思辨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教育不断变革的时代里,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单向流动教育模式,注重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积极探索师生交往有效模式,将“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朝鲜语课堂,即学生课前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预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正向、逆向、对立、建设等方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思辨逻辑。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从传统教学的聆听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思辨能力培养的基础。

(二)借助新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多媒体教学有了新的发展,教学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手段为抓手,以创新潜质、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构建“语言+知识+能力”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朝鲜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互联网教育时代扩充了许多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将慕课、微课、超星学习通、学银在线等教育平台和学习资源融入朝鲜语课堂,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人文素养,为学生输入大量跨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思辨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而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借力新媒体资源优势,发挥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产生一种更大的整体“合力”,是提高教学效果有效途径,也是思辨能力培养的关键。

(三)改革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既是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知识切实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如何从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考核的目的落到实处,是思辨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与能力素养的主要抓手,鉴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朝鲜语专业应建立多样化、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在基础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增设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考核内容,且考核方式不局限于笔试,可适当增加口试的形式,以考核促学习,以学习促提高。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观,价值观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特性和精神[5]。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朝鲜语专业应以语言教学为阵地,以教师角色及学生地位转变为前提,以新媒体教学资源为抓手,以考核评价为保障,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朝鲜语专业师生的批判性思维,努力培养更多“厚基础”“高素质 ”“强能力”的高素质朝鲜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3):49-58.

[2]郑杰,张国强.突出思辨能力培养的中级韩国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3):99-101.

[3]王丹.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语言教育,2020,8(1):2-7;39.

[4]全金姬,张晓宇.“基础朝鲜语”课程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考试改革方案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88-90.

[5]王镇平,金利民.英语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8.

猜你喜欢
朝鲜语思辨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朝鲜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于朝鲜语“-이-”句式和汉语“是”字句的对比
如何办好散居地区朝鲜语广播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以多元人才观为引导,深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