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金
统编版语文教材将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安排为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个习作单元。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有序观察、勤于记录,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呢?
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这是好奇心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鲜事情的发生状况,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现新事物;学生只有练就了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的本领,才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具有多个层次,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发现的要求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具有一定观察能力的学生而言,发现多指向新的意味,亦即自己最先看出的对象或同一对象中别人还没有看出来的东西;对于缺乏观察能力的学生而言,发现可以是熟悉或日常的对象中自己此前没有看出来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时,需要分层指导,对于有一定观察能力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快速捕捉有新鲜感的对象或隐藏在对象中的秘密,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发现向其他同学介绍或解说。对缺乏观察能力的学生,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发现的本领。比如吃早饭,即使你每天早饭都吃煮鸡蛋,但鸡蛋在剥开时是不是一样的情形,剥壳很顺利时结果是怎样的,剥壳不顺利时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吃鸡蛋时是先吃蛋黄还是先吃蛋白……当你把这些平时根本不会去想的事情认真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自己每天吃鸡蛋都不一样。从这样的生活小事入手,坚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久而久之,观察能力就能随之增强。
觀察能力中的发现指向的是观察点有吸引人的内容,但是要想把观察对象看清楚、看明白,不可能只盯着一个点,还需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做支撑,才能在有序观察中获得关键或全部的观察内容。适合小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从空间上划分为:上下(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顺序、远近(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顺序、内外(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顺序、整体局部(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顺序等,从时间上划分为从早到晚的顺序,从角度上划分为从正面到侧面的顺序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一种观察对象选择什么样的观察顺序,还需要根据观察目的要求才能确定,有时候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顺序进行观察才能有比较好的观察效果。
在训练学生有序观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观察顺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再讨论观察的具体步骤,进一步落实观察的顺序,将这些步骤一一书写或标示出来,画成观察导图;最后学生按照事先确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比一比哪一种观察顺序的效果最佳,使学生懂得下一次观察类似对象时需要改进自己的观察顺序,取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观察如果仅仅停留在眼看、脑想上,难免会成为过眼云烟,消逝得无影无踪。所以,学生还要将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尤其是一些重点观察结果与关键的观察内容,如果不及时记录,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很容易将它忘得一干二净。更重要的是,记录观察结果属于更高的观察要求,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掌握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
观察结果的记录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从方式上说,可以是语言记录,把看到的对象中那些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的东西直接记下来;也可以是图画、图片甚至是实物记录,主要是采用画一画、拍一拍甚至采摘的方法存储观察结果。从方法上看,可以是现场记录,边看边记录;也可以事后回忆,选择这一段观察结果记录。由此可见,观察需要有记录跟着,学生才不至于白看一场。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养成细致观察、敏于捕捉、勤于记录的好习惯,为学生在习作中做到写清楚、写明白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