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荣 王璇周鸿珊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常德以强劲的实力跻身于湖南前三甲,但“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更高远的目标对常德地区的区域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自2016 年开始,常德就逐步向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城市中老旧小区(主要指在常德市区及周边县城中那些主要建筑体量建成于2000 年以前的小区)的环境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包括:房屋质量安全隐患、户型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短缺、违章搭建严重等。为了提升城区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品质,针对常见的“四老一差”(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困局,常德市政府制定了《常德市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提出按照“道路平整,绿化提质、路灯明亮、水气入户畅通、车辆有序”等标准对老旧小区进行整治,以切实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其中,“环境景观舒适”也是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工程的重点之一。
环境景观的改造通常涵括了如表1 所列举的各项内容[1]。在政策的引导下,根据相关规范制定改造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并基于此对老旧小区进行包括环境景观在内的整治活动,其实并非难事。而从提升小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来看,这些具有较强规范性的操作,也确实能使得整治结果基本符合政府在《行动方案》中所明确的改造要求。
表1 老旧小区环境景观改造的内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老旧小区存在的种种陈旧损毁设施,除了自然原因之外,部分居民的不文明举止也是导致其损坏的原因。如果小区改造的规划设计方案忽视了这一问题,则此轮整治活动的效果很可能难以长期维续。
其次,社区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而其中一些独特的景观特征,在居民心目中又是代表小区地方特色与文化氛围的具象符号。设计活动,既需要从居民的具体需求这一改造核心出发,也强调个性与创意。因此,这些偏重于经验来展开的普泛性改造活动,在营造小区的文化凝聚力、增强居民的维护责任感等软性环境提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与效果,还有待商榷。
对老旧小区而言,展现于公共空间之中的居民交流与互动,对优化邻里关系、强化居民的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将改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品质视为一种以提供合理舒适的交往活动场所来触发居民“共建、共享、共治”的柔性手段,助力老旧小区人居环境的整体改善并使之系统而长效地更新发展。而基于此提出的公共环境景观微改造,正是依据“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针对老旧小区在普泛性改造之后仍然存在或新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进行局部介入式的调整。其目的在于:①打造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的公共生活空间,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②塑造特色风貌,延续小区所在区域的文脉;③在居民与公共环境之间创造具体的互动方式,以保障改造之后小区环境景观生态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事实上,在城市发展的“存量优化”过程中,上海在2015 年已较早地展开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实践[2],而后,“环境微更新”的理念逐渐引入社区规划之中,目前,北京[3]、杭州[4]、南京[5]等地都已有针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局部景观更新实践,而深圳的“社区花园共建”活动在此方面也具有探索意义。对于这些城市而言,当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之后,物质环境的更新将逐渐变得缓慢而谨慎,而以社区(或小区)为单位对公共空间景观进行小规模的置换,通过以“点”带“面”来实现渐进而持续的发展,无疑是符合这一趋势的可行性策略。
从现有的案例来看,“微改造”首先应是以“如何满足居民需求”这一问题为导向——虽然各小区的公共空间景观所呈现的具体状况不尽相同,但究其原因,无非是早先的设计理念受现代主义的“功能性”原则束缚,在小区规划建设之初忽视了环境景观的重要性,公共空间的景观配置已不够合理,而长期以来管理维护疏忽的负面积累,又使得物理空间中的景观资源愈加紧张,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活动需求,因而矛盾不断凸显。所以,尽管不同的案例会针对具体情境来考量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复杂利益需求,但其改造进程都可归结为:调研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行为;分析公共空间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使用者(活跃人群)的行为指向重新组织公共空间景观。
此次景观微改造的目标对象是常德市丹阳新区小区,其位于武陵区洞庭大道和丹阳楼巷交汇处,占地面积1 279 m2,有6 栋多层楼梯住宅。
丹阳新区的修建时间约为1995 年,由于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车位稀少、路面不平、路灯缺乏、管道积水、顶楼渗水等成为了小区居民生活中的困扰。2019 年,丹阳新区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的内容主要是完善基础及配套设施,包括拆除违章建筑、设置停车位、增设路灯照明、分流地下管网、更换化粪池以及修补屋面防水等。经过整治,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丹阳新区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之后,困扰老旧小区的许多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升级改造不能“改完即止”。从策略维度来看,对整体规模较小、景观资源不够丰富的老旧小区,以“微改造”的景观小尺度更新模式介入环境品质的提升、以设计引导居民参与及配合改善公共空间的不合理细节来形成长效的维护机制,是易于着力的方向。而就景观美学而言,“微改造”的价值取向始终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并最终落到人的基本需求上来[6],即使是从微小处入手,但小区公共空间景观体系现状有着相对复杂的成因,在何处进行微改造、如何进行微改造,需要在对目标小区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此外,在后疫情时代的微改造行为中,小区环境景观对“健康”的促进效应也应受到重视[7]。
对丹阳新区的调研是在2021 年4 月展开的。过程包括:通过案例分析与主题词筛选,初步确定以“健康生活”为核心的调研内容;制定调研计划并展开现场走访,具体包括对小区的场地景观进行数据采集、在一天的多个时段对小区的人群活动展开观察与记录以及利用访谈的形式来认知居民对该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需求与审美取向等[8-9];结合景观设计理论分析调研中所获取的信息。最终确定小区公共环境景观目前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居民楼间距之间原有的慢行步道被改造成了停车场地,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仅有靠近围墙的一小块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的场地,户外活动空间被挤占,居民的运动需求难以满足。加之小区的两个出入口都连接着车行道,来往的车辆较多,而小区未能实现人车分流,也缺乏保护措施,因而存在着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
(2)从住户的活动情况来看,在工作日的白天,中青年人上班下班与学生上学放学途中基本不会停留;而小区缺乏便于休闲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与户外家具设施,老年人通常只会在买菜或带小朋友散步时进行20~30 min 的短时间户外活动,活动形式单一,时间与路线也较为固定,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交纽带,因此小区整体呈现静止、封闭、消极的特征。
(3)小区的绿化布置主要为行道树及其底部的小树池,通达性差,面积严重不足,空间延续性和可塑性强也不强;而从视觉上看,行道树虽然长势较好,但树池中多为杂草及地被植物,缺乏灌木的层次,观赏效果欠佳。
(4)不少老旧小区的闲置区域被居民占作种菜之用。这种行为表达出居民愿意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去改善日常生活,但占用公共区域种菜及随意摆放工具既影响了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洁与美观,肥料的臭味又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可以说,在“健康生活”这一维度,对目前丹阳新区中日常户外活动最频繁的老年人群体而言,由于小区面积限制,户外活动空间较少与绿化效果不佳成为了整治改造后环境景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从自身的生理特征与精神需求出发,大多希望能在住所周边进行适度运动与交流以延缓各种生理机能下降。此外,占用空地种菜这种行为极易造成邻里之间的隔阂、影响公共秩序,需要进行整改。
景观设计需要通过合理安排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10]。如以问题为导向,景观改造思路的形成也就是合理解决前述问题的策略建构过程。
(1)从实用性、经济性与可操作性方面综合考量,“微改造”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区场地的实际状况特征,通过设计的局部介入,有效整合被物理空间所局限的景观资源,重塑自然景观。
目前丹阳新区中边缘化、碎片化的闲置空间不多,而被占用种菜的空地形状完整,而且多数位于小区干道旁,与居住区联系紧密且通达性与安全性都较好,改造为居民共享的游憩空间之后还可以顺带解决闲置场地被私有化等管理方面的问题,是较为适宜再利用的微改造对象。
(2)年龄因素会使居住群体的行为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对于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好的场所景观,不仅体现在空间艺术的视觉呈现上,更体现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应对之中[11]。譬如,将无障碍的步道作为场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便于老人展开散步等简单运动来调整生理机能等;在开放性区域展开大众共同参与的休闲活动,可以激发老年人的兴趣与活力;较好的植物景观可以让老年人感受生命节奏、呼吸新鲜空气,从而保持良好心态等。
丹阳新区的景观微改造着重于关注小区中活动频率更高的老年人群体的行为,在经过场地勘查与意见征集之后,方案对应上述健康运动、交流互动以及绿化景观这3 种空间功能,将景观场所的平面划分为闲步区、暇谈区、手植区3 个功能部分(图1)。
图1 种植园平面图
首先,老年人大都有着替儿女看管小孩的任务。老人带着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对二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但儿童活泼好动,老年人则更适宜简单运动,所以,场地中既应布置适合各自特点的活动区域,也应考量使二者的活动类型与习惯合理交融,以满足看管小孩的需求。
其次,老年人是该小区中户外活动最频繁的人群,除了看管自家的小孩,聊天交流是他们在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从尊重老年人的爱好出发,在此场地中规划出交流区域,并配置尺度适宜的户外设施,在满足老人看管小孩与简单运动需求之余,也可以使邻里氛围更为活跃。
再者,绿化是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手植区的思路即来自增加绿植、亲近自然的需求。老年人在此,既可根据喜好自行栽种食用或观赏的盆景植物,也可以在活动时通过欣赏植物的色彩、形体与香味来放松身心,还可以引导儿童简单了解自然生态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除了对选定场所内的地形、铺装、植被、小品等景观基本要素进行再组织以满足视觉审美与使用功能之外,目前相关案例亦有在微改造的内容中合理融入一些较为新颖的设计概念,譬如:“海绵城市”对雨水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的可持续循环,“参与式设计”对“设计方自上而下”与“利益相关的小区居民自下而上”两种参与景观塑造、环境经营模式的结合,“积极生活方式”在身心健康与社会交往方面对激发小区活力的正面影响。这些概念的引入,除了提升设计的科学性之外,也体现了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基于此种认知,丹阳新区的景观微改造方案也设想通过一些景观细节的设计,在公共空间中复合生态、社交、教育等多种功能,使之成为生活化、人性化的公共生活节点。
譬如,在闲步区(图2),地面上用木条围合出数个小的方形花池,花池中种植杜鹃、迎春等色彩艳丽的花卉,花池旁的地面则铺装砾石,供居民闲步。由于场地面积较小,此部分的植物栽种以体现色彩的视觉层次为主,旨在以艺术化的手法来强化居民对空间的感官体验。
图2 闲步区效果图
在暇谈区(图3),根据景观与光线的特点,将一些耐用的户外家具放置于适合的位置,然后,移植几棵大树形成荫蔽,使人群的聊天休闲活动有着更为舒适的感受。
图3 暇谈区效果图
在手植区(图4),因为景观场所的面积有限,所以引入了“立体绿化”的理念:沿墙设置几排多层的种植架,下层放置种植箱,上层摆放小花盆。在此区域,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栽种不同种类的盆景植物,从而产生对场地环境的积极改造效果;也可以藉由带有体力劳动性质的园艺活动改善身心的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盆栽种植、植物认知、景观维护等园艺交流实践加强亲子互动、活跃邻里氛围。
图4 手植区效果图
微改造活动的出现,源于城市发展意识的变化。对提质整治后的老旧小区进行景观微改造,实质上是一种挖潜行为,从反映小区衰败痕迹的边缘化空间中识别、汲取景观资源碎片,然后将其有机融合为居民可以共享的环境景观。
对景观进行微改造的目的在于营造出更合理的小区公共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而当这种景观环境对居民产生引导作用时,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公共空间乃至整个小区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微改造”是人们越来越重视景观环境品质这一生活态度的反映,需要从尊重使用人群的自发活动特征出发,而其所强调的“微”,则可具体阐释为改造对象微、导向切入微、介入尺度微、经济投入微等特征。其中,“改造对象微”是指选取小区中的微小景观节点作为改造对象,譬如小区入口处的小型广场、住宅组团间的闲置空地、小区道路边的微小绿地等;“导向切入微”是指景观改造应着重于解决微小问题与完善微小功能;“介入尺度微”是指设计创意与改造行为不应破坏小区原有的居民生态以及景观肌理;“经济投入微”是指改造活动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具有较低的准入门槛,以便于更多实践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