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威鹏 张泰劼 郑海 郜礼阳 曾斌 李煦红 舒灿伟 高旭华 蔡昆争 操君喜
摘要:草類是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栖息天敌等多重功能,对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东大部分茶企(农)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对草类进行无差别的防控措施,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严重破坏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建立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对指导茶企(农)科学防治杂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茶园杂草评价与分级方法的探索和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初探等3个方面展开,针对广东茶区产地特点,提出以发生频级、生长优势度、分布系数、防治难度为指标的杂草危害评价和分级方法,以期为茶园杂草的科学防控及茶-草和谐共生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园;草类;危害评估;分级方法;绿色发展
Establishment and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Weeds in Guangdong Tea Gardens
LIN Weipeng1,2, ZHANG Taijie3, ZHENG Hai4, GAO Liyang1, ZENG Bin1, LI Xuhong1,
SHU Canwei5, GAO Xuhua6, CAI Kunzheng7, CAO Junxi1*
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Tea Plant
Resources Innovation & Utilization,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Guangzhou Hoir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663, China; 3.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 Guangzhou 510640, China; 4.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5. College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Signals and Disease Control, Guangzhou 510640, China;
6.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16, China; 7.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co-CircularAgriculture,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ea garden ecosystem, grasses have multiple functions includ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improvement and natural enemy habitat. The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maintaining the
homeostasis of tea garden ecosystem. However, at present, most tea enterprises (farmers) in Guangdong adopt the
"one size fits all" weed control and non-selective weed control method, which wastes a lot of labor and seriously
damages the balance of tea garden ecosystem. Therefore, i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guide tea enterprises (farmer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weeds through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weeds
in Guangdong tea gardens. In this study,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weed hazard assessment in tea garden, the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domestic weed hazards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ing areas in Guangdong, the indicators of weed hazard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occurrence frequency, growth dominanc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nd controlling difficult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advices for scientific weed control in tea gardens and would help to build a harmonious tea grass symbiotic
system.
Keywords: tea garden, weeds, hazard evaluation, grading method, green development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茶产业方面,各省(市、区)主要以“生态茶园建设”为抓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目前,已有福建、广东等12个省(市、区)组织制定了地方性或行业性生态茶园建设标准或规范。为推动生态茶园建设,2015—2021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7年分别在福建福安(2015)、山东日照(2016)、湖南安化(2017)、湖北恩施(2018)、安徽六安(2019)、广东英德(2020)、陕西汉中(2021)举办全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培训班。农业农村部和各省市所开展的工作部署表明,生态茶园建设已成为目前及今后我国茶园发展的主流趋势。广东省大力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将生态茶园建设写入省政府文件(粤府〔2017〕118号),力争在2020年建成100个生态茶园[1]。自2018年12月25日以来,广东省已连续启动3批广东生态茶园认定工作,经企业自主申报、样品抽检、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环节,最终有122家企业符合广东生态茶园认定标准,认定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1.33万hm2。根据《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DB44/T 2209—2019)规定,广东生态茶园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不使用化学除草剂前提下,实现生态茶园杂草的科学、绿色、高效防控值得深思。
一、广东茶园控草的基本情况
1. 广东茶区杂草危害情况
根据连续3年调查,共记录到广东茶园杂草352种,其种类数量远高于福建[2]、湖南[3]、广西[4]、贵州[5]等周边产茶省,其中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共142种。此外,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 L.)、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 Cassini)、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和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等外来入侵杂草在广东省局部茶区危害严重。广东茶区杂草呈现出种类多、危害重、入侵植物多等特点,这既和广东对外社会经济交流频繁密切相关,也和广东雨热同季气候特点相关[6]。因此,广东茶区杂草的防控更具复杂性、严峻性和挑战性。
2. 广东茶区杂草防控策略
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治以人工除草为主(93.94%),机械除草次之(42.93%),化学除草约占8.59%,而绿色控草如覆盖稻草、覆盖防草布、间作绿肥等仅占4.55%~7.07%。茶企(农)年均控草成本1.17万元/hm2,如按广东省2019年6.67万hm2茶园计算,年控草投入约8亿元[7]。
3. 广东茶区杂草防控进展
为了解决好茶园杂草防控,本研究团队结合岭南特色中药材,开展茶园间作广金钱草技术的研究[8],引进安徽农业大学李叶云团队的茶园间作鼠茅草技术[9-10],开展茶园防草布铺设与应用研究等,并于2019年制定《茶园间作广东金钱草技术规范》(T/GDBX 022—2019),在杂草绿色防控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4. 目前防控方式存在不足
目前所采用的间作控草模式或防草布覆盖模式,均属于推倒重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控草方法,对原生态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取得一定控草效果的同时,牺牲了原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另外,广东大部分茶企(农)对于茶园杂草防控,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茶园杂草无选择性地全部铲除,既浪费了大量劳力,又严重破坏了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剧山区水土流失,降低了茶园自身的“免疫能力”。
“防控理念是核心,防控技术是关键”。茶园草类是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稳定茶园生态系统等多重生态功能,对维持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重视非恶性杂草潜在的生态功能与价值,探明茶园杂草的功能分类,区分茶园恶性杂草和非恶性杂草类群,建立茶园常见有害、有益杂草名录,实现茶园杂草的科学、绿色防控。因此应着力于改变已有观念,改除草为控草,清除恶性杂草,保留有益杂草,维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为此,本研究团队提出了建立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设想并开展实践。文章将从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探索和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初探等3个方面展开,为茶园杂草更科學、合理、高效防控,以及建立茶-草和谐共生系统提供参考建议。
二、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
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杂草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研究相对缺乏,已有部分研究证明一些非恶性杂草具有害虫缓冲带[11-13]、天敌栖息地[14]、缓解茶树病害[15]、促进土壤养分释放、改善土壤环境,甚至提高茶叶品质等功能。
(1)天敌栖息地
茶园杂草具有多样性,为中性昆虫和天敌提供宽幅的空间生态位,进而影响群落的整体功能[16]。如茶园常见杂草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具有吸引茶小绿叶蝉天敌圆果大赤螨的效果[14]。茶园留养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相比清耕茶园,天敌蜘蛛和食蚜蝇数量提高了20%[17]。自然生草茶园的茶橙瘿螨指数仅为3.33,显著低于清耕茶园的6.69[15]。
(2)趨避/引诱茶园害虫
部分植物能向外界释放挥发物,调控周边其他植物或者昆虫的行为,实现预警、吸引天敌或者趋避捕食者的目的[18]。茶园常见杂草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挥发物对茶小绿叶蝉具有显著趋避作用[19],藿香蓟精油也有类似效果[20]。另一方面,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等对茶小绿叶蝉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11,21],可将其作为害虫的陷阱植物加以利用,构建目前比较流行的“Pull-push(推拉)”病虫生态调控模式。
(3)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
传统观念认为茶园杂草会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降低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研究表明,在去除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等恶性杂草,而保留大部分杂草的情况下,夏茶产量反较传统清耕茶园高出13.5%(P<0.05),且茶叶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分别显著高出清耕茶园22.1%、16.4%,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清耕处理27.7%、5.1%[22]。在留养马唐的茶园中,茶叶产量较清耕处理高出29%(P<0.05),水浸出物含量高出35%~37%,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出20%~53%,茶多酚含量下降3.8%~16.5%[17]。以上结果表明,合理的茶园杂草管理策略,去除恶性杂草,保留益草良草,既维持了茶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又能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4)改良茶园土壤环境
传统观念认为茶园存留杂草会与茶树竞争土壤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亏缺。詹杰等[22]为期2年的研究发现,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自然生草(去除恶性杂草,保留大部分杂草)模式能显著提高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土壤中有效钾含量则显著降低。自然生草茶园土壤细菌和放线菌丰度显著高于清耕茶园,高丰度的微生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土壤养分循环。茶园保留马唐,能有效提高土壤蚯蚓数量,蚯蚓数量的增加与活动频度加剧也可能促进土壤养分释放[17]。
杂草一般是指非人为栽培的,对人类目标作物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草本植物、小灌木、蕨类和藻类。它伴随人类而产生,没有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就没有杂草的说法。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物种均有各自的功能与价值,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内稳态。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的干预,茶树处于该系统的绝对优势地位,仅有小部分恶性杂草能与其匹敌,绝大部分草类属于从属种或伴生种。因此,有必要对茶园杂草进行危害评价与分级,并区别对待,消灭恶性杂草(主要矛盾),保留保护非恶性杂草,更好维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2. 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的可行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已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首次提出建立病虫害(包括病、虫、草和鼠等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类,提高防控工作效率[23]。国家级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已于2020年9月15日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33号)[24]。截至2021年4月,已有江苏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山西省、吉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自治区)正式发布地方性的《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管理不能不抓重点,不分主次,为科学应对病虫危害,提高防控工作效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所提出病虫害分类管理制度,即是致力于解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化解其中主要矛盾。国家、各省制定的《病虫害名录》,从宏观角度筛选主要病虫害,而作为农业生产专业领域,可参考该分类体系,进一步建立特定作物的病虫害分类目录,以作为国家及各省《病虫害目录》在各个作物领域的延伸、补充。
在农田杂草方面,强胜等[25]根据农田杂草分布范围、群体数量、防治难度、危害性等将其分为恶性杂草、区域性恶性杂草、常见杂草、一般杂草等4类,建立了适用于农田杂草的分类体系。因此,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具有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和分级体系,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三、国内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探索
吴慧平等[26]和齐蒙等[27]筛选分析了1959—2018年中国茶区茶园杂草文献中记录的杂草,共筛选到国内累计报道茶园杂草412种。国内学者对江苏、四川、福建、湖南、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茶园杂草进行摸底调查[2-6,28-29],初步探明茶园常见杂草120~200种,然而以上研究并没有对茶园杂草危害进行明确的界定。
茶树与茶园病、虫、草的相互关系中,茶树害虫、病原菌与茶树主要是取食、寄生的关系,病虫害能够使茶树产生明显的如虫咬痕、病斑、变色、变形、枯死等症状,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品质,其症状易于被观察与评级。杂草与茶树多为竞争关系,个别高大杂草和攀缘类杂草,会使茶树产生明显竞争表征,大部分低矮杂草并不会使茶树产生明显症状,危害评估难度大。茶树与多种杂草共生,产生的影响是多种杂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茶园杂草危害评价相比于茶树病虫害更加艰巨和复杂。
目前,对于茶园杂草危害的定量评价及分级研究相对匮乏。谈孝凤等[30]在其出版的《茶园杂草彩色图谱》中,采用星级标记法对贵州常见168种茶园杂草危害程度进行5、4、3、2、1颗星的危害分级。安徽农业大学李叶云团队开发的软件“茶园杂草与防治助手”(软著登记号:2021SR0197326)(微信小程序:Tea Weedfinder),选用危害指数、防治难度2个指标对茶园杂草进行4级(4、3、2、1)赋值评价。陈仕红等[31]在借鉴《杂草学》[25]杂草分类体系基础上,依据田间调查所得杂草优势度和频度为定量指标,将贵州常见152种杂草分为优势杂草、区域优势杂草、常见杂草和一般杂草4类。
国内学者对茶园杂草危害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些方法都试图更为精确地评价茶园杂草的危害程度,以便更好指导茶企(农)进行茶园杂草的科学防控。但已有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危害等级的直接赋值法,需建立在长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前期工作量大,且不同省份由于气候、产地环境的差异,特定杂草危害可能存在区域差异,这些因素的存在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目前对于茶园杂草危害评价所用指标仅有优势度、防治难度、出现频度等3个指标,且定量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四、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初探
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笔者及团队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根据广东茶区杂草群落分布与危害特征,吸取已有评价方法的优点,探讨建立多指标的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并开发软件“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系统”(软著登记号:2021SR0544000)。该评价方法以发生频级、分布系数、防治难度和生长优势度等4个指标对杂草危害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综合评价计算,获得杂草的综合危害度,根据杂草综合危害度将广东茶园杂草分为重度恶性杂草、恶性杂草、一般杂草和无害杂草4类。
1. 评价指标
以发生频级、分布系数、防治难度和生长优势度4个指标作为广东茶园杂草危害的评价指标,通过杂草综合危害度公式,获得每种杂草的综合危害度,进行危害分级。
(1)发生频级
全省范围或局部区域范围内,某种杂草出现的样方数占总调查样方数百分比即为出现频度。根据杂草出现频度,进行发生频级整数离散型赋值,将发生频级分为3个等级:①出现频度低于10%定义为低频,赋值1分,②出现频度介于10%~35%定义为中频,赋值2分,③出现频度高于35%定义为高频,赋值3分。
(2)分布系数
根据茶园杂草形态特征与该杂草在茶树的分布位置进行赋分(此处所指为杂草成熟期或田间观察最大植株形态),进行整数离散型赋值,分布系数分为3个等级:①杂草植株低于茶蓬,主要分布在茶蓬下的低矮草本、灌木、蕨类等茶蓬下杂草,赋值1分;②杂草植株高于茶蓬,植株贯穿茶树的高大草本、小灌木和蕨类等茶蓬间杂草,赋值2分;③杂草植株主要分布在茶蓬上,能够覆盖茶蓬的藤本植物、攀缘类灌木和蕨类等茶蓬上杂草,赋值3分。
(3)防治难度
通过人工除草、机械除草、除草剂喷施等方式,减缓茶园杂草对于茶树的危害,使杂草危害保持在较低水平所需工作强度和耗费的成本。难防除杂草一般具有发生周期长(如周年生长)、难以根除(地上部分被除掉或根茎被切断,能再生新株)和传播快的特点。根据杂草防治难易程度的大小进行整数离散型赋值,防治难度分为3个等级:①季节性发生,一次通过人工除草、机械除草方式去除杂草地上部,或者通过茎叶喷施触杀型除草剂(如草铵膦),即可消除的杂草,其防治难度定义为容易,赋值1分;②发生周期较长、地上部分被除掉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一次通过人工除草、机械割草方式去除杂草地上部或者通过茎叶喷施触杀型除草剂(如草铵膦)不能彻底灭除,但通过人工拔除、微耕清除的方式或喷施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如草甘膦)可消除的杂草,其防治难度定义为一般,赋值2分;③周年发生、传播快或切断茎再生能力强、生长快的种类,一次通过人工拔除、微耕清除或喷施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如草甘膦)不能彻底灭除的杂草,其防治难度定义为困难,赋值3分。
(4)生长优势度
全省范围或局部区域范围内,进行杂草调查,通过七级目测法获得某种杂草的生长优势程度。根据杂草生长优势度进行整数离散型赋值,生长优势度划分为3个等级:①优势度低于5%定义为低生长优势度,赋值1分;②优势度介于5%~15%定义为中生长优势度,赋值2分;③优势度高于15%定义为高生长优势度,赋值3分。
2. 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发生频级、分布系数、防治难度和生长优势度计算杂草的综合危害度,计算公式为:综合危害度=0.15×发生频级+0.3×分布系数+0.4×防治难度+0.15×生长优势度。根据杂草的综合危害度进行杂草综合危害评级。
当0<综合危害度≤1.5,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无害杂草;当1.5<综合危害度≤2.0,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為一般杂草;当2.0<综合危害度≤2.5,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恶性杂草;当2.5<综合危害度≤3.0,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重度恶性杂草。根据以上方式,对广东茶园常见142种杂草进行危害评价与分级如表1。
五、展望
党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至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可见,绿色发展将是今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方向,各行各业应该遵循的发展理念,构建良好茶-草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是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近年来,各地对茶园杂草绿色防控越发重视,20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制定了杂草防控团体标准《广东茶园杂草生态防控技术规范》(TGDNB2—2020)。目前,由安徽农业大学牵头的《茶园杂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34/T 3868—2021)也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由江西省桑蚕茶叶研究所牵头起草的《茶园绿色控草技术规程》已完成意见征集。笔者牵头制定团体标准《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标准》(T/GDAQI 71—2021)也将于8月正式发布实施。
我国茶区多处山地且生态脆弱,不合理的杂草管理容易造成生态破坏。2021年2月1日,贵州省正式实施《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规定茶树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32],成为全国第一个立法禁止在茶园使用化学除草剂的省份,这也预示着茶园杂草管理即将进入后“除草剂”时代。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茶园杂草的分类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模式与方法。因此,本研究团队提出建立茶园杂草危害与分级方法的设想,抛砖引玉,希冀各位同行继续完善和优化该体系,以期更好地指导茶企(农)对茶园杂草进行科学、绿色防控,促进茶产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7〕118号)[EB/OL].(2017-11-29)[ 2021-3-30]. http://www.gd.gov.cn/
gkmlpt/content/0/146/post_146451.html#7.
[2] 朱文伟, 郑汉智, 陈凌文. 福建茶园主要杂草及其无公害防治方法[J]. 福建茶叶, 2009, 31(2): 26, 28.
[3] 张觉晚. 湖南茶园主要杂草生态调查与调控措施[J]. 茶叶通讯, 2010, 37(2): 22-25, 29.
[4] 文兆明, 白先丽, 赵莹婕, 等. 广西茶园主要虫草害种类与发生程度调查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11): 53-56.
[5] 张斌, 陈国奇, 余杰颖, 等. 贵州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J].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31(12): 2582-2588.
[6] 林威鹏, 郑海, 张泰劼, 等. 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群落调查与区域差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 138-146.
[7] 林威鹏, 郜礼阳, 凌彩金, 等. 广东省茶叶主产区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本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12): 147-152.
[8] 林威鹏, 凌彩金, 郜礼阳, 等. 茶园杂草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20, 42(1): 20-28.
[9] 张永志, 王淼, 高健健, 等. 间作鼠茅对茶园杂草抑制效果和茶叶品质与产量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7(3): 340-344.
[10] ZHANG X C, JIANG H G, WAN X C, et 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lch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production and quality
[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20, 100:
5292-5300.
[11] 钮羽群, 王梦馨, 崔林, 等. 迷迭香挥发物不同组合对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调控[J]. 生态学报, 2015, 35(7): 2380-2387.
[12] 钮羽群, 潘铖, 王梦馨, 等. 显著调控假眼小绿叶蝉行为的迷迭香挥发物鉴定[J]. 生态学报, 2014, 34(19): 5477-5483.
[13] HAN S J, WANG M X, WANG Y S, et al. Exploiting push-pull
strategy to combat the tea green leafhop per based on volatiles of
Lavandula angustifolia and Flemingia macrophyll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0, 19(1): 193-203.
[14] 刘双弟. 不同间作模式对台刈茶园小绿叶蝉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J]. 中国园艺文摘, 2012, 28(6): 32-36.
[15] 周孝贵, 郭华伟, 姚惠明, 等. 茶园主要病虫草综合危害损失评估试验初报[J]. 茶叶通讯, 2020, 47(3): 416-420.
[16] 陈李林, 尤民生, 陈少波, 等. 不同生境茶园弹尾虫群落的结构与动态[J]. 茶叶科學, 2010, 30(4): 277-286.
[17] 潘荣艺, 户杉杉, 陈志鹏, 等. 马唐与铁观音茶树复合生长系统的生态效应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3): 55-62.
[18] TURLINGS T C J, ERB M. Tritrophic interactions mediated by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mechanisms, ecological relevance,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8, 63:
433-452.
[19] 张辉, 李慧玲, 张应根, 等.茶园杂草小飞蓬挥发物对茶小绿叶蝉行为的反应[J]. 茶叶学报, 2018, 59(4): 223-228.
[20] 王奇志, 刘育梅, 李书明. 入侵植物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5): 442-448.
[21] ZHANG Z Q, LUO Z X, GAO Y, et al. Volatiles from non-host
aromatic plants repel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J]. Ento-
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014, 153(2): 156-169.
[22] 詹杰, 李振武, 鄧素芳, 等. 套种圆叶决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生长[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6): 1055-1061.
[23]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EB/OL] (2020-4-2)[2021-3-30]. 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4/02/content_5498241.htm.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33号(《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EB/OL].(2020-11-30)
[2021-3-30]. http://www.moa.gov.cn/nybgb/2020/202010/202011/
t20201130_6357326123.htm.
[25] 强胜. 杂草学(第二版)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6] 吴慧平, 齐蒙, 李叶云, 等. 中国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J]. 茶叶科学, 2019, 39(3): 247-256.
[27] 齐蒙, 吴慧平, 李叶云, 等. 中国茶园杂草有效名录[J]. 中国茶叶, 2019, 41(3): 29-35.
[28] 陆秋华, 于惠兰, 吴建荣, 等. 江苏省茶园杂草发生规律调查[J]. 杂草科学, 1991(2): 15-17.
[29] 谢冬祥, 凌泽方, 王景容, 等. 四川茶园主要杂草的发生及防除[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s1): 105-109.
[30] 谈孝凤, 张斌, 陈国奇. 茶园杂草彩色图谱[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31] 陈仕红, 兰献敏, 冉海燕, 等. 贵州省茶园杂草群落组成及发生特点[J]. 杂草学报, 2020, 38(1):14-22.
[32]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2020第16号)[EB/OL].(2020-12-4)[2021-3-30]. http://www.gzrd.gov.cn/xwzx/zyfb/cwhgg/366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