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经验体会与思考

2021-09-03 04:33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王维徐道青阚画春刘小玲陈敏李淑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棉花

郑曙峰 路曦结 程福如 王维 徐道青 阚画春 刘小玲 陈敏 李淑英

摘要 总结了参加国家及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经验、体会和思考,主要有: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和找准问题是基础;岗站合作、纵横结合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手段;对接政府和经营主体,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根本。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会与思考;棉花

中图分类号 F 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250-05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of cotton in China and Anhui Province, mainly including: Love and dedication, team stability and talent training is the guarantee; indepth investigation, mastering the facts and identifying problems are the basis; scientists or experts on the position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ation cooperatio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key; technology productization and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re grab han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visualization are the means; docking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entities, focusing o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fundamental.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ystem;Experience and thinking;Cotton

基金项目 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AHCARS-04);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CARS-15-34);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8C0716,2020YL050)。

作者简介 郑曙峰(1968—),男,安徽潜山人,研究员,硕士,从事作物栽培、植物营养与施肥、作物专用新型肥料、农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2-10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全省范围内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成功探索[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07年至今承担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任务,2010—2015年承担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岗位(路曦结、程福如、何团结、郑曙峰等4位岗位专家)、2016—2020年承担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路曦结)、岗位专家(程福如、郑曙峰)任务,体系建立和运行10余年以来,围绕解决全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紧迫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信息采集和调研、决策咨询、支持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等职能和任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會,主要有: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和找准问题是基础;岗站合作、纵横结合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手段;对接政府和经营主体,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根本[2]。

1 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保障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建设以来,人员一直很稳定,10多年来由路曦结研究员任站长,程福如、郑曙峰、王维、徐道青4人为成员,分别负责育种、植保、综合、栽培和土肥等专业。皖北综合试验站先后服务7个县,所在县共7名负责人、20余名技术骨干,人员相对稳定。

10多年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站长路曦结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0 年),试验站成员郑曙峰先后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9 年)、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5 年);路曦结站长被聘为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2015 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2016—2020 年);试验站成员程福如、郑曙峰被聘为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2015 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6—2020 年);郑曙峰研究员还被聘为安徽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棉花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013—2018年),团队成员共 7人,为试验站培养了后备人才。

成员爱岗敬业、团队稳定和人才培养是体系可持续开展工作并取得良好绩效的重要保障。2008—2020年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中,皖北综合试验站连续13年均为优秀等次且位次居前列,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在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中也均居前列。

2 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和找准问题是基础

调查收集监测棉花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棉花长势、灾情和病虫情报等动态,既是体系的任务和职责,也是开展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工作的基础。深入调研、掌握实情,找准全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紧迫问题和关键問题,并形成专题报告,一方面可以发挥产业“智库”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做到精准化、高效化。

2.1 产业现状、问题和需求调研

2007—2020年,开展调研10余次,涉及棉花产业科技创新、生产、消费、流通、加工、纺织服装等全环节全产业链的现状、问题和需求。通过调研、调查,形成了调研报告、总结报告多份,其中,包括年度报告12份[3-18]:《2008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09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0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1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2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2013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8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发展蓝皮书》《2019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发展蓝皮书》《2020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发展蓝皮书》等;年代报告4份[19-22]:《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安徽篇》《中国棉业科技进步40年——安徽篇》《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1978—2008年)》《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2009—2018年)》等;规划报告多份[23]:《安徽省“十二五”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发展规划(棉花部分)》《安徽省棉花产业技术“十二五”规划》《安徽省“十三五”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发展规划(棉花部分)》《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十三五”规划》《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十四五”规划》;专题报告1份:《棉花“三丝”来源调查报告》[24];专题建议2份:《关于发展机采棉的建议》[25]《棉花DUS测试指南2012版修订建议》[26];出国交流考察报告2份:《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育种和生产考察报告》[27]《澳大利亚棉花考察报告》[28]。这些报告及时上报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并在期刊、报纸、网站等媒体发表,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决策和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气象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监控

2008—2020年,针对安徽省3个植棉区棉花生长季节低温阴雨、台风、雨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等情况,派出体系专家及时前往灾区调查,开展现场应急技术指导,通过“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农业相关部门网站等发布应急技术方案20余份,有效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与当地植保部门协作,及时调查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叶螨、棉盲蝽、斜纹夜蛾、棉叶蝉、棉粉虱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通过“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等媒体发布情报和防治技术方案,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病虫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

2.3 应急调研

2012年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在安徽首次发现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采取了应急措施,及时报告了体系相关岗位科学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此后,每年均安排专人密切监测、防控,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扩散和传播。

2.4 棉花生产信息监测预警

2008年开始,与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和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及合作,建立了安徽省棉花信息监测预警网络,在产棉大县开展定点定户调查,包括棉区基本情况、种植意向、种植品种、逐月苗情、生育进程、产量、成本效益、气候灾害、病虫害、棉花价格等信息,12年采集数据120万多个,建立了相关数据库。经过加工、诊断、分析,发布监测预警报告30余份,一方面为政府、推广部门和不同经营主体提供了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指导棉花生产提供了直接、快速的科学依据。

3 岗站合作、纵横结合核心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

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通过岗位科学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合作、跨产业跨领域结合,针对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集成创新核心技术是关键。

3.1 棉花减量简化一次性施肥技术(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

针对棉花生产常规肥料和施肥存在的施肥次数多、花工多、施肥技术复杂、盲目过量施肥、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研究了主栽棉花品种营养特征,开发了系列棉花专用配方,研制了多种易降解缓释包膜新材料,创建了棉花专用缓释肥生产工艺,成功研制出了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获得了国家缓释肥肥料登记证,实现了肥料养分释放与棉花生长发育养分需求的基本匹配,实现了棉花减量简化一次性施肥,建立了以棉花专用配方缓释肥为核心技术的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29]。该技术获2014—2015年原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0—2014年被原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30-34],2015—2017年被集成到原农业部主推技术“棉花轻简栽培技术”和“棉花减肥减药高效生产技术”[35],2012年被原农业部列为农业轻简化技术[36]。

3.2 棉花绿色(减肥减药)轻简(机械化)增效集成技术

针对现有棉田种植模式和棉花栽培技术复杂、棉花生产周期长、管理复杂烦琐、不利于机械化、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植棉效益低等问题,与国家棉花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院士,岗位科学家董合忠研究员、周治国教授、李召虎教授等合作,创新了油/麦后棉花机械免耕增密单粒精量种肥同播、简化减量一次性施肥(施用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病虫草害绿色轻简防控、全程株型和熟性化学调控、一次性集中收获或机械收获、无人机田间作业(喷施肥料、农药、化学调控剂、脱叶催熟剂)等核心技术,建立了棉花绿色(减肥减药)轻简(机械化)增效集成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集成到“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应用”“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理论与高效栽培技术”2项科技成果,这2项成果分别于2017和2019年获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于2017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棉花绿色(减肥减药)轻简(机械化)增效集成技术”“油(麦)后机播机采棉花生产技术”于2020、2021年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安徽省主推技术。

该技术体系通过一次性“机播”、全程“机管”、一次性“机收”实现省工60%,采用早中熟棉花品种、合理增密、一次性侧深施用专用控释肥、无人机喷肥等技术省肥50%,通过采用抗虫品种、食诱性诱及生物农药、杀虫灯、无人机施药实现省药40%。与常规技术比,该方法可大大减少棉花生產用工和成本,减轻因过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肥料利用率提高12%,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8%,棉花单产增加3%,用工节省50%以上,效益增加25%以上,农业机械对人工的替代率达60%以上。成果通过应用,加快了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轻简节本型、资源节约型的重大变革。

4 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抓手

技术产品化和技术标准化是试验示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物化产品技术的可视度,可以大大提高示范区种植户的积极性,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增强试验示范的效果;另一方面,技术的标准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实用性、适用性和规范性,可大大提高技术的示范效果。

4.1 技术产品化

2008—2020年,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技术产品化工作:一是筛选棉花新品种(系),共引进棉花新品种(系)200余个,筛选出适合油(麦)后棉花高密度(9万元/hm2)机直播机收的品种,如中棉所50、中棉所425、中棉所92、中棉所74、F11、中棉所63等,油(麦)后棉花低密度育苗移栽(2.25万元/hm2)品种,如中棉所63、中棉所53、鄂杂棉10号、皖杂棉9号、皖杂棉11号等。二是研究和试验示范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棉花专用叶面水溶肥套餐、棉花株型和熟性调节剂(棉太金、全精控等)、棉花催熟脱叶剂(欣噻利等)等新产品。三是筛选采棉机和研制免耕播种机: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安徽省的采棉机2套,分别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4MZ-3型刷辊式采棉机和中国农机院研制的3行摘锭式采棉机;与河南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合作,研制了棉花免耕洁区覆秸单粒精量种肥同播机,可实现免耕浅旋灭茬、清理播种行秸秆、单粒精播棉花、测深施肥、秸秆覆盖、喷施苗前除草剂等作业用机械一次性完成。

4.2 技术标准化

2008—2020年,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多项[37-60],涵盖棉花品种和资源鉴定、良种生产与加工、病虫草害防控、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化生产、高效施肥、多熟高效栽培、无人机田间管理、苗情和生产监测预警、检测方法、防灾减灾等,其中:主持制定《NY/T 1734—2009 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NY/T 2633—2014 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NY/T 3567—2020 棉花耐渍涝性鉴定技术规程》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3项,参与制定《NY/T 3534—2020 棉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35—2020棉花耐盐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2634—2014棉花品种真实性鉴定 SSR分子标记法》《NY/T 3272—2018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AFIS 单纤维测试仪法》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等4项,主持制定《DB34/T 3926—2021棉花耐冷性和耐热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DB34/T 1335—2011 棉种脱绒包衣加工技术操作规范》《DB34/T 864—2014 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基质育苗》《DB34/T 2069—2014 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水浮育苗》《DB34/T 2652—2016 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133—2018 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292—2018 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DB34/T 1337—2020 棉田全程安全除草技术规程》《DB34/T 1336—2020棉花专用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技术规程》《DB34/T 3927—2021棉花花生间作轮作技术规程》《DB34/T 3648—2020农用无人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规程》《DB34/T 1339—2021 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338—2021棉麦(油)两熟棉花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规范》《DB34/T 3925—2021 麦(油)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规程》《DB34/T 3866—2021 棉花生产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范》《DB34/T 3293—2018 农田杂草反枝苋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技术规程》《DB34/T 2722—2016 棉花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规程》等安徽省地方标准20余项,实现了技术的标准化、标准的体系化。

5 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手段

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和成果可视化是科技示范推广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

5.1 科技培训

2008—2020年,主编或参加编写《棉花科学栽培》《安徽农业减灾避灾技术》《种棉新技术Ⅰ(配视频)》《种棉新技术Ⅱ 棉花病虫草害及缺素看图识别专辑(配视频)》《棉花轻简化栽培》《轻简化植棉》《实用绿色轻简化植棉技术》《棉花绿色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图解》等适合棉农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教材[61-68],及《中国棉花栽培学(2013版)》《中国棉花栽培学(2019版)》等适合科研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材料[69-70]。完成了《长江流域棉区(安徽)棉花高产创建轻简化技术模式图》(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要点》《棉花专用配方缓控释肥使用要点》《棉花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等技术明白纸的编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 000人次、种植大户200余个、农民12 000人次,开展现场咨询150次,发放教材5 000本、明白纸40 000份。

通过现场和线上培训、咨询,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既了解了棉花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思路,又学到了棉花生产的新模式、新技术,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5.2 示范基地创建

2008—2020年,先后在东至、望江、太湖、太和、宿松、阜阳市颍东区等地创建“千斤棉[70]”(每667 m2籽棉500 kg)“机播机采+减肥减药”等技术示范区50多个点次,累计创建面积200 hm2。经专家测产,杂交棉育苗移栽轻简化“千斤棉”创建点每667 m2最高皮棉产量150.1 kg,比对照增25.6%,省工4~8个;“机播机采+减肥减药”技术创建点每667 m2最高皮棉产量128.73 kg,比对照增6.26%,省工50%,化肥减量25.2%~46.7%,农药减量256%~27.9%。2014年在安庆市迎江区、望江县示范区实现了安徽省历史上首次棉花机械化采收,机械采收采净率达95.0%,含杂率仅为3.4%,机采实收单产与常规栽培相当,标志着安徽省机采棉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开展基地建设好技术成果试验示范,实现了成果的可视化,大大增强了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了推广的速度。

5.3 召开现场观摩会

2008—2020年,召开现场观摩和研讨会20余次,平均每年1.5次以上,累计参会人员1 500余人次,主要为技术岗站专家、政府领导及省内外主产棉区基层技术人员、棉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

5.4 智能化远程信息和科技服务

运用智慧农业技术,建立基于Web和移动端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安徽棉网”和APP,和《安徽农业科学》杂志社合作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棉花专题。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棉业信息服务,包括:产业信息、监测预警、棉花百科、产业政策、棉业大数据等,用户可以及时掌握最新棉业的动态、市场行情和产业政策等;二是远程科技服务,包括看苗诊断、决策支持、专家在线、实用技术等,可以提供实时、互动、远程、智能化的棉花科技服务,实时解决棉花种植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如棉花缺素诊断与科学施肥、苗情诊断与和营养调控及化学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棉田杂草识别与防治等[72-73]。

6 对接政府和经营主体,聚焦全产业链,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根本

通过有效对接各级政府、对接全产业链上的经营主体、对接国家体系,聚焦棉花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棉纺、服装等全产业链中关键环节,进行协同攻关、技术熟化集成和示范推广应用,从而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才是建立体系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对于棉花产業来说,种植链和加工棉纺链均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同时要建立棉花种植链与棉纺链利益共同体,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促(品质提升、效益提升、竞争力提升)”。在种植链上,适应棉纺链需求,调整棉花种植布局和种植制度,实现棉花种植向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油棉、麦棉等周年绿色协调高效模式发展;在加工棉纺链上,调整纺织业结构,提高纺织业集群化水平上规模上档次,实现纺织服装业向节本省工、高端、高效、品牌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纺织服装业的效益、质量和品牌升级[22,74]。

10多年来,棉花体系一方面与望江、东至、宿松、太和等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植棉大户等2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另一方面与宇顺高科、宇顺银瑞棉业等企业对接,探索建立利益共同体(产业联盟),推行“研发—集成—应用—再研发”的“复式创新应用”科技创新模式,和“技术+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的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棉花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7 结语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建设14年、安徽省(油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10年以来,针对棉花产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常规植棉技术和方式强调精耕细作,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难以做到规模化生产,造成了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方式问题(现有一家一户几亩地的生产方式难以做到成本最小化、效益规模化)和生产链和加工棉纺链脱节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信息采集和调研、决策咨询、支持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研发了适应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减肥减药)、优质化植棉技术,其中棉花简化减量施肥施药、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等技术多次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和安徽省主推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国家行业标准7项、省级地方标准20余项,出版著作3部、技术图书和多媒体读物8部;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各类政策咨询建议报告10余份,向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意见20余份。在当地棉花科研成果中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占90%以上。体系的建设和有效实施,实现了棉花生产技术的较大进步,做到了“3减3提”(减少用工、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机械化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植棉效益),为国家和区域棉花产业发展、产业竞争力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向未来,棉花产业体系须聚焦全产业链,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引领,以保障棉花供给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协同创新,继续选育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适应机械化的棉花品种,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棉花优质化、机械化、智慧化和绿色化的技术、产品和装备,为推进棉花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忠峰.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调查: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EB/OL].(2016-04-29)[2018-08-20].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604/t20160429_1971960.htm.

[2] 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等.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皖北综合试验站10年工作经验与体会[J].中国棉花,2018,45(10):5-8.

[3] 郑曙峰,王维.2008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中国棉花生长指数(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中国棉花,2009,36(10):2-4.

[4] 郑曙峰,王维.2009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中国棉花,2010,37(9):2-4.

[5] 刘小玲,王维,郑曙峰,等.2010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中国棉花,2011,38(6):7-9.

[6] 刘小玲,王维,郑曙峰,等.安徽省2011年棉花生长指数与生产述评[J].棉花科学,2013,35(1):39-41.

[7] 王维,刘小玲,徐道青,等.2012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述评——CCGI在安徽省的运用[J].农学学报,2014,4(2):103-106.

[8] 刘小玲,王维,郑曙峰,等.CCGI在2013年安徽省棉花长势监测中的应用[J].农学学报,2014,4(11):105-108.

[9]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8[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1]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0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2]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3]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14]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2[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5]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6]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7] 毛树春.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5[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18] 毛树春,李亚兵.中国棉花景气报告201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19] 鄭曙峰,路曦结.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安徽篇[J]. 中国棉花,2009,36(S1):41-46.

[20] 郑曙峰,王维,路曦结,等.中国棉业科技进步40年——安徽篇[C]//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40年征文暨2019年年会论文汇编.安阳:中国棉花杂志社,2019:45-52.

[21] 郑曙峰.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基于1978—2008年的数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09-4517,4521.

[22] 郑曙峰,路曦结,王维,等.安徽省棉花产业发展研究(2009—2018年)[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5-28,45.

[23] 郑曙峰.安徽省棉花产业“十二五”及中长期科技需求与研究方向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45-350.

[24] 王维,郑曙峰,徐道青,等.棉花“三丝”来源调查及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棉花,2009,36(4):39-40.

[25] 郑曙峰,周晓箭,路曦结,等.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118-120,135.

[26] 阚画春,叶飞,陈敏,等.棉花DUS测试指南2012版修订建议[J].中国棉花,2019,46(1):16-17,42.

[27] 杜雄明,王谧,郑曙峰,等.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育种和生产考察报告[J].中国棉花,2008,35(11):2-7.

[28] 刘小玲,郑曙峰,徐道青,等.澳大利亚棉花考察报告[J].中国棉花,2019,46(8):6-12.

[29] 郑曙峰,韩效钊,徐道青,等.长江流域棉花减量简化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J].中国棉花,2020,47(6):9-13.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0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6]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2012年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技术操作规程:NY/T 1734—2009[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NY/T 2633—2014[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花耐渍涝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67—2020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34—2020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花耐盐性鉴定技术规程:NY/T 3535—2020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棉花品种真实性鉴定 SSR分子标记法:NY/T 2634—2014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AFIS 单纤维测试仪法:NY/T 3272—2018 [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44]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耐冷性和耐热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DB34/T 3926—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45]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种脱绒包衣加工技术操作规范:DB34/T 1335—2011[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1.

[46]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基质育苗:DB34/T 864—2014[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4.

[47]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规程 水浮育苗:DB34/T 2069—2014[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監督管理局,2014.

[48]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采棉花生产技术规程:DB34/T 2652—2016[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6.

[49]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轻简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3133—2018[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

[50]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DB34/T 3292—2018[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

[51]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田全程安全除草技术规程:DB34/T 1337—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2] 安徽省肥料及土壤调理剂标准委员会.棉花专用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技术规程:DB34/T 1336—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3]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用无人机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规程:DB34/T 3648—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4]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麦(油)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339—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5]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麦(油)两熟棉花秸秆机械还田技术规范:DB34/T 1338—2020[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

[56]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麦(油)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规程:DB34/T 3925—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57]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田杂草反枝苋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技术规程:DB34/T 3293—2018[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

[58]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生产监测信息采集技术规范:DB34/T 3866—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59]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花生间作轮作技术规程:DB34/T 3927—2021[S].合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60]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花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规程:DB34/T 2722—2016[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2016.

[61] 郑曙峰.棉花科学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2] 钱坤.安徽农业减灾避灾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3] 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等.种棉新技术Ⅰ [M].合肥: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2012.

[64] 郑曙峰,路曦结,程福如,等.种棉新技术Ⅱ 棉花病虫草害及缺素看图识别专辑[M].合肥: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2014.

[65] 董合忠,杨国正,田立文,等.棉花轻简化栽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6] 董合忠,李维江,张旺锋,等.轻简化植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67] 郑曙峰.棉花绿色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图解[M].合肥: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2020.

[6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用绿色轻简化植棉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69]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2013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0]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2019年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71] 王维,郑曙峰,路曦结,等.安徽省沿江棉区“千斤棉”轻简化技术与创建经验[J].中国棉花,2010,37(9):41-42.

[72] 郑曙峰.智能化棉业信息与科技服务网络平台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4):59-64.

[73] 郑曙峰.基于Android的棉花信息与科技服务系统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85-87.

[74] 毛树春,李付广.当代全球棉花产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棉花
摘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的变身
棉花
雪白的棉花堡
快乐城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