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正在扎实推进,作为慈善工作者,如何把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与弘扬慈善文化结合起来,在悟思想中涵养大慈善观,进一步浓厚慈善氛围?如何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悟深悟透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主政浙江时就提出:“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积累。这种道德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及公众形象,而且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福利与和谐,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宫蒲光会长在民政系统工作多年,对民政服务对象和特殊困难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做好慈善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对慈善文化更是如数家珍。宫蒲光会长指出,慈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含义,它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行为,又表现为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怜悯和仁爱之心,更表现为一种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道德积累。慈善的价值在于其伦理性,“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一种扎根于人性的道德实践和人类文明。在古代,慈善是以“仁”为核心的,“仁者爱人”的“爱人”就是善,其对象不仅是亲朋好友,还有非亲非故的人,主要思想渊源既包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儒家仁爱思想;又包括“乐人之吉,愍人之苦”的道家为善思想;也包括“今生修善德,来世升入天界”的佛家的慈悲思想;还包括“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墨家兼爱思想。上世纪六十年代,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学雷锋做好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进步的新风尚,不断为慈善事业赋予新的内涵。
结合对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宫蒲光会长认为,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中至少发挥了五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慈善事业是我党为民宗旨的重要实践。慈善事业是汇聚社会爱心、参与扶贫济困的伟大事业,心系广大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和弱势群体疾苦安危,它既包括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也包括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服务,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帮助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共享美好生活。实践表明,慈善事业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是党的宗旨的重要实践和生动体现。第二,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它既有赖于经济发展,也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是公民或企业自觉自愿助人济世的社会行为,是市场和政府两次分配后的再分配,它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现代慈善事业涵盖的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等领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會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发展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兜底保障的重要途径,是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第四,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慈善事业是现代社会运行中自我调节的一种具体方式,它联结我国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与重要制度(民生保障制度),联结突发事件应对与日常社会治理,联结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桥梁。第五,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践行慈善理念,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善良厚德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能够在引领公民道德行为中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
宫蒲光会长感到,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高尚道德境界的外化,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党的为民宗旨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作为慈善人,做好慈善事业,必须首先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赋予慈善事业的新定位、新使命和新任务,在学深悟透中推进慈善理念培育、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积极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慈善风尚,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自觉投身慈善。
依法行善是根本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会长十分重视《慈善法》贯彻落实和慈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去年他全程参与全国人大组织开展的《慈善法》执法检查,今年他又先后到江苏、安徽等地实地考察《慈善法》实施和慈善工作开展情况。宫蒲光会长感到,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慈善社会组织体系初具规模,慈善服务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慈善事业呈现出法治化、多元化、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水平低,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慈善工作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工作基础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慈善事业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回应社会呼声,促进新时代慈善事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依法治善、依法行善上下功夫。当前社会公众对《慈善法》了解不够,依法行善、依法判定是非的能力不足,《慈善法》落实不到位、相关配套政策不足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要抓住《慈善法》执法检查的有利契机,推进《慈善法》的全面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努力形成依法治善、依法行善、依法促善良好局面,真正将法律法规作为规范慈善行为、推动慈善工作、评判是非标准的准绳,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在慈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要着眼于互联网慈善的蓬勃发展,加快慈善事业法治化进程,积极推进《慈善法》修订工作,将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的新定位体现在《慈善法》中,进一步拓宽法律规制范围,增加网络慈善专章,推动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要积极推进慈善领域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慈善法》已明确的各项慈善促进措施,进一步扩大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保障慈善组织的合法权益,推动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目前,慈善组织参与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未将社会组织纳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没有明确慈善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机制,对主动参与的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下一步,要在《慈善法》修订中做好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下开展慈善募捐、进行慈善活动的有关规定,为新时代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四是在慈善统计制度和慈善信息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目前,慈善行业尚未建立统一、权威的数据统计制度,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差异较大、莫衷一是、不知所从,给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行业管理都带来诸多不便。下一步,要在建立健全慈善统计制度上下功夫,改变慈善公益统计数据多头统计、口径不一、差距较大的现状,形成权威的国家统计数据;同时要积极推进覆盖整个慈善事业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慈善行业更加公开、透明、高效。
精准做实工作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宫蒲光会长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也深深感到,弘扬慈善文化,关键是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办实事,持之以恒为特殊困难群体解难题。多年来,经过全国慈善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款419.94亿元,抗疫急需物资10.94亿件,相当于各级财政抗疫资金总投入的近1/3。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慈善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2020年,仅腾讯“99公益日”三天时间,网上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5780万人次捐出善款23.2亿元,加上爱心企业配捐共募善款30.44亿元,展现了“互联网+慈善”的强大力量。
宫蒲光会长认為,现代慈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点滴生活中,使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弘扬慈善文化,不仅需要“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行为不仅体现在国难当头的慈善之心、仁爱之情、报国之志,更充盈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的一件件小事之中:老弱病残过马路时的“随手扶一扶”;邻里矛盾纠纷时的“上前劝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时的“随手捡一捡”;下雨了,你为陌生人撑起一把雨伞,为他遮风挡雨;夜里,前路漆黑,你为他人点上一盏灯,照亮他回家的路……这些都是慈善行为最鲜活的写照,是慈善文化最有生命力的表达。
宫蒲光会长对在办实事中弘扬慈善文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中国的《孝经》中有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慈善始于家庭,始于推己及人。从帮助身边人开始理解慈善,从做身边事开始践行慈善,这是弘扬慈善文化、传承慈心善举的基础。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慈善行业全体同志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慈善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把学好党史与学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要始终明确,我们所开展的慈善工作,是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彰显党的为民情怀、落实党的为民理念的伟大事业,必须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广大慈善工作者学党史、悟思想,关键是要“悟”出政治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一致性,心系广大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和弱势群体疾苦安危,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实现新的发展。二是要把慈善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精准衔接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总体部署,这是后扶贫时代党和国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也为新时期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作为慈善工作者,必须把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解决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围绕党和国家大局谋篇布局、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慈善事业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绽放新的光彩、实现新的发展。三是要在营造全民慈善的社会氛围上下功夫。要从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高度,将增强全民慈善意识纳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大力推进慈善理念培育、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积极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慈善风尚,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阳光法治、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