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
在“醉驾入刑”十周年之际,相关部门、协会、社会组织等共同签署“酒驾醉驾治理社会共同体”框架合作协议,联合发起“抵制酒驾,珍爱生命”的倡议。
十年树木。对于“醉驾入刑”,十年时间已让法治的林木郁郁葱葱。据公安部交管局介绍,2020年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在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保持年均1800万辆、2600万人高增长背景下,十年来减少了数万余起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使数万家庭免于破碎、返贫。
“数万”,这个数据看似平淡,背后却是无数条宝贵的生命免于被醉驾恶魔带走。影片中,灭霸打个响指就能带走一半生命,留下的却是另一半生命撕心裂肺的痛,醉驾恶魔具有同样的杀伤力。就在“抵制酒驾,珍爱生命”倡议发起现场,摆放着一座名为《生命悲歌》的等比例缩小雕塑,是为了纪念2010年5月9日,北京市永安里十字路口,英菲尼迪司机醉驾案造成2死1伤、让一家四口天人永隔的惨剧。一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列入犯罪行为,并规定了量刑标准,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探寻这次修法的初心,正是为了让“生命悲歌”不再响起,让善良的人们免于陷入被一个醉驾司机任意“打響指”的恐惧;同时,也是为了以法为诫,挽救那些尚未吞下不可回头苦酒的司机。
让“生命悲歌”不再响起,必须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政理念落到实处。治理“醉酒驾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醉驾入刑”是各国治理酒驾醉驾,预防交通事故的常用、有效手段。在中国,从立法之初到法律生效实施,针对“醉驾入刑”的反对声音一直存在。但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用法律捍卫最宝贵的生命,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醉驾案高发失控态势做出的必然选择。修法十年之后,评价“醉驾入刑”,依然要紧紧扣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政理念,坚持法治定力,不能让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开倒车。展望未来十年,法律捍卫生命尊严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动摇。
让“生命悲歌”不再响起,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十年中,各地普遍将严肃处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酒驾醉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法纪意识。“醉驾入刑”广受人民群众拥护,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XXX”,体现了一视同仁打击醉驾取得的良好口碑和社会治理成效,体现了公众对治理效果的认可,这样的口碑,千金难换。
让“生命悲歌”不再响起,必须大力深化社会治理,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强化对醉驾行为的打击力度。十年中,从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到车险费率与酒驾、醉驾行为挂钩,再到公益交通安全宣传深入人心,酒后代驾行业逐步壮大,“醉驾入刑”不是自己在战斗,延伸进行的各种社会治理手段,形成了治理酒驾、醉驾的综合长效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助推合力,与刑罚的威慑相辅相成。未来十年,社会还应当注重对因醉驾受过处理司机的“融入帮助”,通过建立公益积分制度等尝试让他们尽快摆脱包袱,更和谐地融入社会。
珠珠,是2010年5月英菲尼迪司机醉驾案中不幸离世的小女孩,当时她才6岁。十年过去了,她本应享有的17岁花季,被醉驾恶魔无情夺走。
珠珠的母亲王辉目前担任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宣讲团团长,一直协助交警开展教育工作,帮助醉驾酒驾的驾驶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她还从事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和施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理创伤。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生命悲歌”不再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