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200余枚,为我国考古史上之罕见。印文内容涉及汉初官制、军制及辖域等各项典章制度,是研究西汉楚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并由此得以窥探汉印文字特征。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陵;汉印
一、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概况
该墓所出之200余枚印章,皆为官印,绝大部分在盗洞和扰乱土中清出,少部分见于西侧第四耳室(W4)中,个别出于陪葬墓。显然,这些官印原来是放置在W4的木(漆)质箱内,箱朽而无存,印章被盗墓者盗出,散弃于盗洞扰土中。
5枚银印,印面长宽各2至3 厘米,龟钮。银印至少秩在千石以上或比二千石,不属楚王掌握。吴楚乱前,王国可自置各官,以后王国官制改变,不能自置银印官,或罢或改,因而学者黄盛璋认为这批银官印应是楚国废印,学者李晓军、刘照建则根据印章材质与印钮规格不相符的特点,认为这批银印属于明器印。
根据这批印章印文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楚国宫廷官员之实用印,如楚御府印、楚食官印等;二是楚国军队武官印,如楚骑尉印、楚轻车印等;三是楚国所辖地方县邑的官吏之印,如承令之印、文阳丞印等。如此多而齐全的楚国官印出土,证实了汉初楚国百官建制“制同京师”的史实,官名繁多,职守明细。关于这些印章的性质,或认为是楚王属下复制自己官印送给楚王,或认为是楚王复制自己属下印章作为随葬品。
80余枚封泥,分别出于内墓道两侧的三间未被盗掘的耳室中,当为楚王属下给楚王贡品的标识。封泥尺寸与印章相同,无边栏,印文内容与出土的官印一样,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代表楚国宫廷职官的封泥,仅见“内史之印”“楚太仓印”和“库口口口”3种,均出土于西侧第一耳室(W1);二是代表楚国军队职官的封泥,仅见“楚中尉印”一种,约10枚,均出土于W1;三是代表楚国属县职官的封泥,这一类封泥出土数量最多,出于西侧第二耳室(W2)及东侧第一耳室(E1),而且每种封泥往往出土数枚。
二、出土印章封泥的内容分类
狮子山汉墓出土的印章封泥,已经发表的品种(字面不重复)有44种,其中25个是群卿属官印,19个为地方官印。上文已提及出土的印章封泥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楚国宫廷职官印,二是楚国军队职官印,三是楚国属县职官印。
属于楚国宫廷职官印的,出土印章有10种,分别为“楚太仆丞”“楚太史印”“楚御府印”“楚食官印”“食官监印”“楚祠祀印”“楚永巷印”“楚大行印”“楚卫士印”“楚太仓印”。封泥仅见“内史之印”“楚太仓印”和“库口口口”3种。属于楚国军队职官的,出土印章有11种,分别为“楚都尉印”“楚骑尉印”“楚候之印”“楚中候印”“楚司马印”“楚中司马”“楚营司马”“楚中司空”“楚营司空”“楚骑千人”“楚轻车印”。除了“楚都尉印”“楚骑尉印”为银质外,其他皆为铜质。封泥仅见“楚中尉印”1种,约10枚。据学者赵平安研究,狮子山楚王墓这批印章封泥所反映的王国群卿属官与《百官公卿表》所述的汉朝官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具体如表1:
楚王国初封时的辖县数目有三十二、三十六和四十县(城)之说。《史记·三王世家》载:“楚王(刘延寿)宣言曰:‘我先元王,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汉书·楚元王传》载:“汉六年,既废楚王韩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先有功也。”《汉书·荆燕吴王列传》则载:“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其中三十六、四十县(城)两种说法较为通行,因此,狮子山汉墓出土的有关反映楚国属县的职官基本上应属于此三十六县或四十县。根据《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可对狮子山汉墓出土的属县职官印进行具体分类,如表2:
另有一些印章不知其所属,例如“海邑左尉”“北平邑印”。“海邑”无从查考,“北平邑印”据学者王恺研究,其址就在徐州(当时称彭城)附近,且不仅存于西汉,而东汉依然存在,理由是从铜山龟山一号墓出土的一件铜器上,有“北平园”铭,另在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的封泥中亦有“北平邑印”。
三、出土印章所表现的汉印特征
中国玺印从起源之初即附以钮置,秦汉以后,公印钮置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据《汉旧仪》《汉旧仪补遗》等记载:皇帝、皇后玺印用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钮,千石至二百石以上大的印章用鼻钮。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印章质地以青铜为主,绝大部分为龟钮,另有5枚龟钮银印,这也说明狮子山楚王陵的墓葬规模等级高。
这批印章,字体仍为小篆,但是不少字已吸收了早期汉隶的特点,笔势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具有浓郁的书法笔意。更细致地说,这批印章字体为“缪篆”,即一是用于“摹印”的字体,二是直接继承了秦“摹印篆”,三是其字法结构是屈曲填满以适应印章印面,线条平直匀称以区别于其他书体。较典型的代表有西汉“皇后之玺”、西汉“王柱私印”。以“缪篆”入印,入印文字講求美化,在不影响认知的前提下,形体多有所变,随行赋势而不拘泥呆板,形成了汉印稳重端庄、平实厚重、古朴大方、势韵自然而又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
印文多为阴文,且基本不设边栏,无界画。印文布局明显不同于战国末期到秦的有边栏、有界画的印章,亦不同于新莽时期“多排字三行,遇字不足常加‘之字补足”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汉印多以“印”字入印,不像之前对印章专称为“玺”,亦未像西汉中期之后的部分公印一样称“章”,推测应为西汉早中期的印章风格。
汉印在我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印之宗汉,诗之宗唐,字之宗晋”的美誉。因而,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这批汉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汉代早期印章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四、结语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200余枚,多为汉初实用的金属铸制官印,有龟钮银印、龟钮铜印和桥钮铜印三种,另有80多枚封泥。这批汉印边角整齐,字口清晰,铸工精湛。其印文布局为汉印特有的阴文四字风格,平整端庄,疏密匀称,体现出端庄凝重、苍拙朴茂、方中寓圆、浑然天成的汉印风格。印文内容涉及汉初官制、军制及辖域等各项典章制度,是研究西汉楚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并由此得以窥探汉代用印的文字特征。
(作者简介:冯馨婵,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周晓陆.古代玺印[M].北京:中国书店,1998.
2.王恺,邱永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J].文物,1998(08).
3.韦正,李虎仁,邹厚本.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1998(08).
4.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J].文物,1998(08).
5.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J].文物,1999(01).
6.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J].考古,2000(03).
7.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J].考古,2000(09).
8.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J].考古,2000(09).
9.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J].文博,2002(06).
10.尹钊,徐文楷,张继超.从西汉楚国墓出土印章看王国官制[J].东方收藏,2013(11).
11.李晓军,刘照建.江苏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印章相关问题再研究[J].东南文化,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