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所长、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刘卫东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前夕,在中国民航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之际,经民航局批准,在科技部和四川省的大力支持下,由民航局人事科教司指导,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和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共同主办,以“科技赋能智慧民航”为主题的首届智慧民航科技创新论坛正式开幕。来自行业内外的各级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精英齐聚一堂,民航二所携手业界同仁,聚焦智慧民航,共话科技创新,共同谋划中国民航智慧发展新蓝图。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时之举。论坛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同时,以此为契机,民航二所在行业科技创新和智慧民航建设等方面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更重的任务。深刻领会论坛领导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专家及各方先进理念方法、努力推动民航科技创新形成新局面,在智慧民航的“大有可为”中实现“大有作为”,是民航二所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刘卫东所长
今年以来,从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谋篇布局,到提出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的“两个面向”科教创新体系,再到成立由全体局领导参加的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和印发智慧民航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加上年初印发的民航“新基建”《实施意见》和《五年行动方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民航局对智慧民航建设部署动作之快、措施力度之强,足可见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决心之大。从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战略进程看,“十四五”智慧民航建设必须迈出实质性、关键性的一大步。作为论坛主办方的民航二所,将以智慧民航建设战略目标为指引,增强推动智慧民航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争做参与者、推动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智慧民航建设基业中贡献自身力量。
一是从国际民航竞争态势看,智慧民航建设成为赶超强手的极速“赛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组织形态,引领创新发展。“十四五”是行业技术革新拓展期,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拥有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的“五全信息”对传统产业具有颠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因此,我们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把握“两新一重”宝贵机遇,系统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换道超车”,由模仿者变为开创者,从追随者转为引领者,为加快实现民航强国建设目标贡献二所科技力量。
二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智慧民航建设跃上需求侧“C位”。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这些年,我们一直身处这一浪潮之中,但谁也没有想到会是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疫情催生的在线问诊、无人工厂、线上经济、云端商务等大量新场景、新模式已深植居民消费观念之中,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大幅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新经济遍布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民航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也发生深刻变化。在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和培育新型消费政策的双重影响下,民众对具有智慧化的出行方式普遍抱有更高期待,航空企业纷纷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谋求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面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智慧化为手段,更新服务模式,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助力运行主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和发展民航产业需求和消费需求。
三是从疫后产业振兴进程看,智慧民航建设面临难得“窗口期”。科技创新从来就不是创新链单方面的活动。从开展应用性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只有融入产业链,通过深度磨合和持续改进,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从“试验技术可行”到“实际功能好用”的“华丽转身”。过去,发展增量不断扩大与资源条件约束持续趋紧的矛盾客观上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质效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全球航空业正处于重新“起飞”的准备阶段,中国民航国内业务处于恢复期,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或将长时间保持低位,这种恢复性增长态势为新技术研发、试验、改进和示范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要认识“机会窗”理论,掌握“危中取机”的方法,以智慧民航建设为契机,围绕产业链密集开展技术创新,立足中国民航超大规模市场,加快做好技术沉淀储备、方案试验验证、产品迭代升级,推动行业加快振兴,引领我国民航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变了民航业,包括行业的运行方式、商业模式,以及从业人员和旅客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作为民航科技工作者,尤其要善于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纠正背离时代的陈旧观念,深化对智慧民航未来场景的理念认知。在理念创新方面,我们要走在用户前面、走在旅客前面、走在行业前列,做到首先在理念创新上引领智慧民航建设。
基于民航二所深耕民航科技创新的实践和对智慧民航的理解,未来,智慧化的民航交通运输系统将生长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面向不同服务对象、主体,运用各类新型感知手段,实现全要素多源数据采集。利用星基互联、地空宽带、5G通信、物联网等网联技术,带来空天地一体化互联互通。汇聚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关联推演预测,孕育航空系统数字孪生体。协同多方决策、融合智能应用、联动安全监管,实现多元主体智慧协同。构建以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全球互操作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民航交通运输系统。
未来,航空公司将成为旅客的私人行程助理。通过大数据智能关联分析,精细刻画用户画像,深度融合交通联运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出行规划、门到门的大件行李运输、高效便捷的航空物流服务。充分利用航班运行大数据,优化自身核心资源,以精细化的运行控制,实现运营效益的最大化。
未来,机场将为旅客带来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当旅客到达航站楼后,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快速定位不同特征人员,提供个性化、无感式的引导服务,在值机改签、购物支付、行李托运、安全检查、登机引导等各个环节,带来高效便捷而又自然连贯的体验。在机场空侧,将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航空器运行态势监测网络,实现航空器三维位姿精确感知,重大运行安全风险主动识别。运行保障的少人化、无人化将成为常态,从保障作业到巡检维护,从安全预警到交通引导,机场全天时保障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对机场全要素信息的汇集和分析,分类识别活动状态、发现记录违规行为、自动解析业务进程,实现一体化的运行管控,提升协同效率,减少等待时间。
未来,空中交通将更加顺畅自由。通过空地同步的四维航迹,准确推演和预测交通流、精确控制关键节点时间和高度、统一优化调整时隙和排序。运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工具,让多类型航空器在共享空域混合运行,极大地降低极端天气、空空冲突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基于星地一体的通信导航监视技术,能够支撑高精度飞行导航、数字化管制指挥、机上宽带互联服务,实现空地运行的连续、无缝衔接。
未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民航将为每一位旅客带来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提供门到门的个性化服务,让人便于行、物畅于流。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智慧民航为主题的首个大型论坛聚焦的是科技的创新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创新,这体现了局党组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诚然,智慧民航建设推进到一定阶段之后,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技术短板的突破限度。按照民航局的部署,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的深度筑就智慧民航建设的高度。对民航二所来说,要按照“吃透概念、先行先试、形成总体集成能力”的要求,勇担首责,奋力建设国内领先的民航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目前,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正在紧张建设中,冯正霖局长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对示范区提出了“建设亚太领先、国际一流的民航工程技术创新及应用验证基地”的目标,要求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中国民航智慧发展的新标杆。民航二所要认真落实这一重要要求,依托示范区积极开展智慧民航顶层规划和新技术研究,抢抓民航领域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机遇,围绕智慧民航基础前沿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列化技术研究,实现各专业领域工程科技突破和产业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破解,努力在制约智慧民航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工程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测试验证基础平台。打造民航智慧园区样板,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要充分发挥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牵头组建更多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积极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主动服务成渝地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民航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当好先锋。
二是着力推进民航重大科技联合攻关。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面向世界民航基础科学、前沿理论和交叉领域,开展民航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基础研究,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学科布局。围绕民航各专业领域“卡脖子”问题集智攻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空中交通管理、适航审定、机场运管、航司运控以及应急保障等关键专业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转变。集聚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智慧民航科技创新攻关合力。
三是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跨区域、跨行业创新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示范带动作用,吸引行业内外资源共同参与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完善转化设施及试验条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做强产品”和“做优服务”。努力发挥“强示范”效应,以重大成果带动形成示范作用,营造一批带动面广的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复制性强的解决方案,树立一批示范性好的智慧标杆。
四是全力打造智慧民航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坚持开放包容原则,发挥民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作用,牵头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揭榜制,构建创新联合体,在共性核心技术突破、产业标准制定、创新平台搭建、知识产权共享、科技金融服务、技术转移转化以及人才内培外引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逐步形成具有航空特色、覆盖完整产业链条的项目集群,打造民航科技创新完整生态产业。
五是增强制定国际民航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深化与国际一流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注重合作项目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研制,推动优势技术与标准国际化,实现从“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质造”-“中国标准”的对外输出,提升我国民航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核心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创造条件。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唯担当。智慧民航是我们的共同期待,而智慧存在于你我之间,人人都是参与智慧民航建设的“智能体”。未来已来,远景不远,智慧民航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效可期。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智慧展现科技之美,让科技尽显智慧之光,以智慧塑造民航业的全新未来,为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