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民航大学校长 丁水汀
丁水汀教授
第一个新需求是中央基本需求,也就是教育强国,从2017年十九大一直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系列会议中都有强调教育强国的重要。2020年10月,国家提出了对教育的新定位,包括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提出全面开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总书记2021年4月份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同时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新风向标:重视美育、聚焦创新、关注体育、立德树人,在清华大学给出了明显的信号。
第二个新需求是国际竞争新需求,2019年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航空运输量也是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制造业2019年末的数据却差强人意,我们的飞机只有21架。但这两年发展十分迅速,今年提出要做到三个目标:ARJ21要破百,C919要交付,CR929开跑。但目前来看,我们局方在国际民航的规章及法规方面仍没有形成支撑这种三足鼎立格局的态势,也就是我们的局方、美国的FAA、欧盟的EASA,如何实现ABC的格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需求。
第三个是行业的新需求,不论是安全民航、智慧民航还是绿色民航,其本质都是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比如安全民航中的新装备混合导入,就对民航人才提出严格要求,因为该过程从人工控制到机器协助,到最后人工监视下的机器控制等都需要人的因素。因此可以说这些变革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
第四个是智慧民航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绿色民航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民航人才的需求和挑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世界民航的发展,可以发现从1920年开始巴黎通航,再到707、747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在其壮大装备制造业和运输业的同时,人才实际也是在同步发展的,且二者是交融的。
中国民航业始于建国初,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装备都是以引进为主,一直到2008年商飞成立,我们开始有ARJ21、C919、CR929,再到后续逐步开始导入自主装备。此外,我国在适航标准、国际规则这一方面也是以引进为主,直到目前整个规章体系还是沿用美国FAA的规章。现在提出要建立自己的制度规章,如何形成ABC格局,未来如何能够引领规章标准的制定,这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民航的百年史,我提出以下的个人观点:首先是起步30年,即到1980年,相当于是从无到有;其次是跟进30年,主要以引进为主,引进国外的规章、国际规章。最后,我相信未来这40年,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自立自强。
习总书记在两个院士大会上,将自立自强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即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进行“转段升级”,要逐步引领自主装备及新一代的安全标准规章国际化,为2050年民航强国建设做历史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大学不思考如何人才培养或者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基于上述所讲的四点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以及建立何种类型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平台,才能够支撑未来人才培养,满足这个行业、国家、国际竞争的新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民航强国,其具有八大特征。单一航空运输强国有三个特征:国际化、大众化的市场空间;大型网络航空公司,包括国际航空枢纽,具有安全高效的空管、空保,公共完善的公共航空等;需要具有职业素养、严实作风、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此外,两个最重要且难以实现的特征,一个是具有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的主导权跟话语权;另一个是具有引领国际民航发展的方向。基于以上的两个特征,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需要具有制定国际标准,引领国际民航发展潜质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转变,就难以对未来形成支撑。
八大特征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就是强大的航空制造业和一流的人才队伍,这两个特征业是基于航空强国才成立的,科教创新联盟在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曾经民航领域更多瞄准运输业,而北航、南航、西工大这类学校更主要的瞄准制造业,为制造业的服务工作。那么在当今新的竞争态势下该如何进行转变呢?我认为我们需要用两只眼睛一起看世界,一只眼睛要盯运输业,一只眼睛要盯制造业,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民航强国的目标。针对不同学校来说,每类学校有每类学校的特点,两只眼睛看的比例不一样,看的内容不一样,其融合结果也就不同。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勾勒两类人才,形成人才画像,描述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再去思考培养环节能否实现。
第一类是创新型人才,或成为具有制定国际标准规章潜质、引领创新的人才,这类人才需要的特征共有三个维度:首先是专业能力,用4句话总结,即扎实数理、专业通识、多科背景、国际认知。
其次是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包含4个层面12种能力。第一个是战略层面有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若无法培养这三个能力,那么在未来将很难担当引领。第二是战术层面的三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这三个能力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具体工作。其三是表达层面的三个能力,一个是文字表达,二个是图形表达能力,三是语言表达。最后是实践层面的三种能力,一定要有自主实践能力、团队实践能力和领导实践能力。
此外,人才培养还需要具有品格素养。首先,从事民航行业必须具有国家使命,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动力来源。第二是行业情怀,所谓“10-1”,即付出10分收获1分,航空业从来如此,没有1分付出1分获得,但往往学生办到9就选择放弃,最终与成功擦肩而过。第三是R-S-R型,第一个R是尊重Respect;第二个S是Suspect,即质疑精神;第三个R是研究Research,不断地循环迭代,这就是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或者画像。
另一类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数理通识、专业精湛、标准引领、国际认知。这类人才对战略层面的需求相对较弱,但更强调品格素养,即R-R-R。
这两类人才是有区别的,首先在于目标,即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个区别在于根据目标做出一流贡献,只有将学生根据行业、根据国家战略去培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民航大学来讲就是五大战略主题,在确定五大战略主题前先应思考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是不是国际发展趋势;第二是不是国家战略需求;第三是不是民航强国必争;第四是不是基础积累厚重。基于以上四个问题,我们凝练了五大战略发展主题,第一是民机的安全性与适航;第二是关于空域安全运行;第三是未来机场和智能装备;第四是智能网的无人运输系统;第五是民航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这五大战略主题又成为民航大学服务民航领域支撑民航强国的主攻方向,可以总结为六句话:“顶尖安全”,安全底线是靠顶尖安全来支撑的,要打造安全科学与工程,把博士点做到领先;“一流交通”,5种交通方式,一流交通要使交通学科达到一流;“知名航宇”,在基于先进装备的运维和对国际规章的理解和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做出特色;“交叉理学”,理学要和智慧空管、智慧航司、智慧机场,包括大系统安全有交叉,将应用数学交叉,形成竞争特色;“精品信息”,民航大学主要做网络信息安全,未来的安全由传统的三个主要原因(装备原因、管理原因、人机交互)聚焦为大网络引发的安全问题;“特色文管”,特色文管的航空法学、民航外语、航空金融、航空MBA等都是民航大学的特色。基于以上的主攻方向,我们将学科体系建起来,接下来考虑学校的定位、目标、学科生态,将其和人才培养密切地结合。
当前我们正在做双十榜单,即十大制约在五大战略主题上的十大科学问题和十大工程问题。民航大学发展要解决的,比如在民机安全性涉航方面,我们要学会用双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看飞机发展经历的历程,另一只眼看规章发展的历程,飞机从完整性设计、冗余设计、失效安全,最后到系统安全设计,我们要考虑下一代是什么。曾经欧美以海洋法系事故经验总结推动规章,不断打补丁,由事故分析上升为规章,到技术研究驱动规章,也就是系统经验并存,最后到系统安全理论引领规章变革。33.75条款在2007年给出10-7定量要求,那么下一代的规章在哪里?只有清楚下一代规章,才能够引领规章的制定,才能形成中国方案,才能支撑ABC格局。空域安全运行问题、机场问题、标准引领问题、网络安全性问题,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减排机制也是同样的问题。
我们要去思考三个一流来回答四大问题。这四大问题分别是:第一,如何重构学校的二级治理体系架构来适应发展;第二,如何应对未来需求来升级本科专业;第三,如何实现师资全能要求向单项,全能冠军向单项冠军要能转变,分类卓越;第四,如何营造两类人才培养新环境。基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是:首先是重构学校的二级治理体系的架构,比如由国重、学院、创新院、战略研究,一直到技术创新中心到卓越培训学院,形成生态适应两类人才的培养。其次,依托一级学科建学院,依据民航局战略方向来建研究院,依据国家战略科技领域来建重点实验室,依据行业需求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形成分类卓越的机制和教研、教学、研究、实验、管理五大系列。
丁水汀教授在论坛上作题为《引领未来民航发展 培养一流民航人才》主题报告
如何应对未来需求升级本科专业?民航大学曾经有34个本科专业是覆盖民航岗位的,但在AI的赋能下签派会消失、空管产生变革,因此当前的专业升级势在必行,增加面向未来创新发展需求,新增前沿专业。此外,还需要考虑高匹配度资源,提升学生眼中的美誉度,通过高中生云赏校园,云访名师、云游未来、云观就业等,来增强学生内心的吸引力;通过双百计划:百名教授、百名高中,大类招生:要志愿优先,割据计划:区域包干、校友讲解、微观航企,保证从源头上招到匹配度高的生源。把安全智慧两条线融到培养体系里去,形成双一流的双万计划。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强化横向共享互促,包括五育并举、四个课堂,三全育人,比如教室、校园、社会课堂和网络课堂等。
推动“本硕博”纵向贯通升级,创新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术型硕士到学术博士,一直到专业人才和发展实现纵向打通,两类培养体系。此外,还要做到抓课程、抓教师、抓教材,形成王牌课程、教学名师、经典教材。
在师资方面要实现分类卓越,要有教学名师、一流学者、一流的团队,提升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他的行业影响力。要打造一个生态,解决民航瓶颈问题,形成现实竞争力;超前探索领先创新,形成未来的爆发力;打造平台重器,形成战略科技支撑力;精育良才,形成可持续发展源动力;引领国际规章发展,形成国际影响力;立德树人,形成爱党爱国的向心力。
要为育人打造三个朋友圈:打造行业内的精英粉丝、学术精英的朋友圈,由教师先建立,要接地气、知需求;打造国际标杆企业的总师学术精英朋友圈,要知差距、谋追赶;打造国内外、运输业、制造业交叉的朋友圈,这样才能重交叉、思跨越。教师没有朋友圈,学生亦不会有,更无从谈起行业弹性和行业使命。
要营造培养人才新环境,当前“智慧+”、5G智慧校园等已经开展,“打造国际一流的实践环境”是民航大学的特色,我们要打造从师资、课程到平台的一流环境,形成三足鼎立的国际格局。比如FAA的美国联邦航空局学院FAA Academy,其主要是打造国际朋友圈,学习规章体系,从而推动其产品走向世界。EASA也有相对应的Training Organization。但CAAC还没有建立培训学院,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这样的平台,促进国产的航空产品走向世界,促进中国规章标准走向世界,打造国际合作“朋友圈”。另外,民航大学特征是“研飞、助飞、护飞、会飞、能飞”。全世界70余所大学中能做到五飞的不超过10所。因此只有我们做到,才能培养成这种更具有行业特色和竞争力。
育一流人才、做一流贡献、创一流学科,担民航强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