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文化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影响

2021-09-03 06:05李永贵
中国钼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事故生产建设

李永贵

(金堆城钼业汝阳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洛阳 471233)

0 引 言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多重因素影响,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仍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如果说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那么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非常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其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就值得深思了。

该起事故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该厂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突出,安全资金投入大,安全技术力量配备足。该厂拥有70多名注册安全工程师(员工总人数约1 220人);拥有自己的安全文化和管理体系,包括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SIS系统、HAZOP分析等[1];自2008年至2019年,该厂先后获得“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或称号。可以看出,义马气化厂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要远远超过当前企业平均安全管理水平。但是“7·19”重大爆炸事故还是发生了,造成15人死亡、16人重伤、175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8 170.008万元。

该事故调查报告表明,自2019年6月26日在检测到C套空分装置冷箱保温层内部含氧量上升至7月19日爆炸事故发生的24天时间中,该企业对存在的隐患一直在逐级汇报、反映、请示、研究之中,多次错失停车有效处理的时机,导致设备带病长时间运行,最终发生事故。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理念存在问题。

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安全生产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企业普遍容易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违背正确的安全哲学观,反映了在企业处理生产与安全关系时不能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本质上是安全理念出的问题,而安全理念正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因此,安全技术、安全制度表现优秀但在安全文化上有所忽视的义马气化厂发生了重大爆炸事故。

1.1 安全文化理论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咨询组发表了安全系列报告第四号,即《安全文化》,标志着现代安全文化理论的正式诞生,随即安全文化理论传入我国。在对国外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学习、消化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宣传推广安全文化知识,并着手开展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其中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1994年,原劳动部长李伯勇在《安全生产报》创刊号上撰文“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2]。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青岛市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安全文化研讨会”,并于会后编辑出版了《安全文化新论》一书。2005年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局长李毅中提出落实以安全文化为首的安全生产五要素。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将安全文化建设工程列入了重点工程;原国家安监总局审议通过《“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2008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发布[3]。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提出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文化主题公园等措施,以构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原国家安监总局发布《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年原国家安监总局发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2012年修订《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试行版)》。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有数十家企业被国家安监总局授予“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2012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将提高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列为主要任务,以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大力倡导安全文化。

我国对安全文化理论的研究和推广,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本质安全,成为国内的安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里程碑。

1.2 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企业安全文化是本单位全体员工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单位与员工安全素质和态度总的体现。安全文化的本质是安全“人化”。安全文化体现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理念[4]。

企业安全文化从形态体系来说包括企业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从对象体系来说包括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从领域体系分析,不同的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具有差异性及典型性[5]。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有活动就有文化形成。因而在企业中安全文化不存在有无之分,只有优劣之别。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指单位与员工都认同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对确保安全方可生产的行为准则取得共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思想之中,实现安全生产成为单位和每个员工的共同目标。

1.3 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认为,“人的缺点”、“遗传及社会环境”是导致事故的深层次原因[6](见图1)。对于深层次的问题,使用行政管理手段难以解决,而以文化“管理”就成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图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

行为心理学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遗传、精神动力、学习和文化。这与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观点一致。人的行为取决于理念、认知等一系列要素,各要素之间后者决定前者(见图2)。

图2 行为心理分析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安全认知、安全理念、乃至安全意识、安全潜意识。通过安全文化进行“管控”,能够解决安全认知和理念层面的问题,从而避免事后型管理,或者疲于应付各类效果不明显的安全检查等不良现象。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生产事故是可以防控的。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两个基本观点。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论和行为心理学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对于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建设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重要且迫切。

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告诫我们,即使企业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符合安全要求,而文化层面不符合安全要求则依旧无法有效遏制事故发生。

同样说明此问题的,是2021年山东烟台的“1·10”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2·17”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在第一起事故发生之后,各级政府要求相关企业进行“地毯式”、“无盲区”的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做的到底如何,第二起事故的发生就完全说明问题。事故发生的直接和根本原因依然是文化层面的不重视,即在一些区域和范围的安全工作是“认认真真说假话,扎扎实实走过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安全文化弱化的充分反映和体现。

当前提及安全文化建设,大部分都是谈如何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但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并非易事,关键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和社会安全文化。脱离企业文化和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没有根基。

2 企业文化与企业安全文化

2.1 我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于当前我国的企业来说,弘扬时代精神,振奋民族意识,体现职工主人翁思想,坚持集体主义价值标准,是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思想的主旋律[7]。毋庸讳言,我国企业文化还表现出政治色彩浓厚、等级制度严明、改革未成风气、注重“人治”、轻视理性与法治、崇尚经验主义的特点,这些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分不开[8]。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追求效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导向”企业发展模式弊端逐渐凸显。盲目的追求企业经营效益,并不能让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甚至会让企业被社会淘汰[9]。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安全文化的关系

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视生命的情感观、安全效益的经济观,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安全文化又受制于企业文化,包括发展理念、战略决策、管理思维、资源分配、执行力等要素,重点表现在企业决策层如何处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协调、安全技术力量配备及统筹安全资金投入,以及控制隐患重复率。

当前,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矛盾是:企业坚持“生产效益第一”;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辩证关系,使得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和发展水平,与生产经营工作不能协调发展,导致轻视安全生产工作成为最大的事故隐患。

2.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0]。“以人为本”是一项以“以能为本”为核心、“以德为本”为导向、“以情为本”为支撑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面落实不到位都会大大地降低“以人为本”这种先进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11]。

企业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2]着手分析(见图3)。

图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由图3可见,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工作与生活质量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三个方面。现实中,一些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缺失需求”已经难以保障,更谈不上能够满足其“生长需求”,甚至常常只是将员工视为生产的“工具”。

因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二是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三是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包括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以及厂区和岗位环境、职工住房、员工食堂、子女入学入托、业余活动娱乐设施等一系列与员工工作和生活戚戚相关的“需要”(有些“需要”必须依托社会力量)。这些基本“需要”没有解决好,员工不可能“安居乐业”,就不能说明企业“以人为本”了,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只能纸上谈兵。

而要实现“以人为本”,企业的决策是决定性因素。但是现实中一些企业的决策层往往官本位思想严重,为了个人业绩重视生产,为了个人“保位”被动应付安全,根本忽视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企业决策层拥有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控制和支配权,因此企业决策层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决定了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安全文化水平。

3 社会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文化

3.1 社会安全文化与安全社会学

社会安全文化的研究学科为安全社会学。安全社会学是研究人的安全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过程、社会功能及其本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13]。中国安全学界从大安全角度把公共安全问题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包括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14]。

3.2 社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

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来说,社会安全文化是大环境,并直接影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国家和政府层面对于社会安全文化具有主导和决定作用。我国事故高发除了同我们当前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等客观条件有关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社会成员的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差[15]。安全素质低的原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不利因素有:全民安全教育的顶层设计或落实缺失;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技术力量、监管力度等满足不了现阶段安全工作的需要;民众的安全意识需求,与现阶段对物质生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3.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

“十一五”之后,国家安全生产五年规划中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旨在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体现了国家从“顶层设计”的理念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且需要“有效积累”的过程。实践证明一些区域五年规划工作完成得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顶层设计不够系统、考核机制存在缺陷、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官本位思想和形式主义依然存在等。

3.3.1 系统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文化生态

社会安全文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系统设计和构建完整的、良好的安全文化生态至关重要。

社会安全文化生态涵盖安全价值观、安全活动行为、安全管理和监管、安全技术等方面。社会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根本原则是,要与民众对安全的需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3.2 社会安全管理文化建设

(1)安全法律建设。强化安全法制文化建设,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本上就是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权。安全法律建设的方向是系统化。2021年颁布的《民典法》取代原民法通则、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使人权在立法上系统设计、衔接协调、有机结合。此可以为安全法律建设所借鉴。通过法律手段增加安全违法成本,是遏制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

(2)安全法规建设。安全法规建设应在安全理念、去“碎片化”、追求本质安全等方面予以加强。安全理念是安全法规建设的第一要务。所谓“碎片化”,是指一些安全法规的系统性、延续性、前瞻性不足,造成法规建设出现零散或重复制定现象。一些安全法规应完善可操作性,追求本质安全,而非“形式”安全。

(3)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当前国家对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完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对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应优先赋予强制执行等级。

(4)安全监管力量建设。安全监管职责分配方面应解决个别领域的盲区和漏洞问题。监管队伍要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推动安全技术的提升,加强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以此,为规范安全执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5)完善考核机制。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政府对GDP至上的考核方式无疑需要企业在安全等方面作出“让步”,表现在许多企业长期“带病”运行,隐患由小拖大直至发生事故。近年来危险化学品重大及以上事故未能被有效遏制就说明这一问题。所以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先要解决安全动机问题,需要政府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通过多渠道考核,彻底摒弃唯GDP至上的考核方式。

3.3.3 安全技术建设

发展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一些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同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安全领域应加大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8000)等等。但在引进过程中应注意中外文化的差异,只有将其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消化吸收之后方可达到预期目的。简单的“拿来主义”只能事与愿违。

3.3.4 全民系统化、基础化安全教育建设

安全文化是大众的文化,通过安全哲学、安全科学技术、安全学科、安全法制等方面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最深刻、最有效的途径。

2008年汶川地震后,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校长叶志平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16]。这一奇迹得益于叶志平从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想方设法对教学危楼进行了改造加固,自2005年起叶志平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使得国人对安全基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全民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不只是建设安全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企业、安全城市等公共安全体系,更重要的是将安全知识系统地设计在学龄前、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的教材之中;高等院校的教材中应普及“安全专业”课程,强化“专业安全”意识;科研机构应立足国内实际,放眼国际,使我国在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逐步成为国际一流及以上水平。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用一代、两代人的时间,做好基础性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局面。

4 结 论

(1)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山东烟台金矿两起安全事故,充分说明企业应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均符合安全要求。

(2)依据系统安全理论,遏制事故的根本思路是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性、系统性和执行力(而非形式主义)。

(3)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和社会安全文化之企业内外环境的支撑,缺一不可。同时根据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文化和社会安全文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企业文化应“以人为本”,关键是决策层应处理好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安全技术力量配备及统筹安全资金投入等问题,体现在薪酬、用人、晋升、福利、环境等方面。

(5)社会安全文化中,应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全方位构建社会安全文化体系;提高违法成本,系统规划、系统制定和有效实施安全法制文化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本土文化进行消化吸收之后方可应用;将安全知识系统设计在学龄前、小学、中学、高等院校的教材中,在高等院校教材中普及“安全专业”内容、强化“专业安全”的内容,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普及安全知识,提高专业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猜你喜欢
事故生产建设
学中文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废弃泄漏事故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小恍惚 大事故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