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牵引 应用至上全面打造智慧引汉济渭工程

2021-09-03 08:33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杜小洲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隧洞工程建设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杜小洲

水利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尤其是类似陕西省引汉济渭这样的长距离调水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面对复杂地质环境和诸多艰巨性、挑战性建设难题,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工程高标准建设需要。为此,引汉济渭工程将数字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并行,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从顶层规划入手,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科技手段交叉融合,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本文从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概况、顶层设计智慧引汉济渭工程、实施数字化战略、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创新等四个方面对引汉济渭工程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论述。

1 引汉济渭工程概况

引汉济渭工程是“十三五”期间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水利项目。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施工范围涉及六个地级市,点多线长面广,地质环境复杂,多项施工技术超越现有规范。特别是总长98.3km、 最大埋深2012m的秦岭输水隧洞,是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世界十大山脉之一的秦岭屏障。

引汉济渭工程由一期调水工程、二期和三期输配水工程组成,见图1。一期调水工程主要包括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二期和三期输配水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输水南北干线及相应的支线工程和配套设施组成。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多年平均调水15亿m3目标,将汉江水输送到渭河两岸的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11个中小城市、西咸新区的5个新城以及西安渭北工业园区,受益人口达1411万人,对于优化陕西省水资源配置,统筹陕南关中陕北用水,增加渭河、黄河河道水量,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推动陕西省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引汉济渭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引汉济渭一期调水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截至2021年6月,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已完成正常蓄水位下闸蓄水;黄金峡水利枢纽已完成二期截流,正在进行全坝段建筑物混凝土施工;全长98.3km的秦岭输水隧洞只剩最后1.6km的掘进工作量,全线贯通指日可待。引汉济渭二期工程被纳入国家2020—2022年加快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2021年4月2日,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水利部批复,2021年6月17日正式开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开始迈入全面建设阶段。三期输配水工程,线路总长152.5km,正在开展可研设计工作。

2 高起点顶层设计,多维度谋划智慧引汉济渭

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之初即将数字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并行,以工程安全、调度安全、水质安全为主线,从施工建设、动态监控、风险分析、精准调度、应急处置、系统安全等多维度,紧贴时代脉搏统筹谋划智慧引汉济渭总体建设。

2.1 一期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总体框架

在一期工程初步设计阶段,业主方就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引汉济渭工程管理调度自动化系统总体框架设计》,从工程建设管理实际需求出发,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留足余量”的思路,进行项目总体技术方案设计,指导各个层次的建设内容有序安排。一期工程以调水工程为核心,搭建了应用系统、应用支撑平台、数据资源管理中心、云计算中心、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保障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实体环境、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综合服务、智能调水、监测预警、视频会商及应急管理、工程管理、水库综合管理等六个模块。

2.2 二期工程确立智慧引汉济渭目标

在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率先实行信息化初步设计标段单独招标、专题设计,确保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融合一期、建设二期、兼顾三期”为建设总线,以“统一业务应用、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统一数据存储维护、统一通信网络设施、统一信息采集传输”为5个统一建设原则,确立七项建设目标:透彻感知的采集监控体系、高速互联的通信传输网络、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环境、统一汇聚的数据资源体系、数字赋能的支撑服务平台、工程建管全过程智慧应用、运行高效的安全保障环境。根据水利部智慧水利总体方案,二期工程数字化建设将以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网络层、采集与监控层,标准规范体系、安全及运维保障体系的“六横两纵”技术架构,见图2,将引汉济渭工程数字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图2 智慧引汉济渭总体架构图

2.3 三期工程持续完善智慧赋能应用

三期工程将一以贯之完成七项建设目标,主要建设输配水工程剩余干线的通信网络、物联感知、视联网络、设施监控等,继续夯实基础设施层,完善感知采集与监控体系建设。工程将遵循统一调度、两级管理、三级控制调度模式,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数据协调、数据同化、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用数据资源完善模型迭代、算法优化和赋能应用,实现多尺度、多种类、多空间、多时态、多结构、多来源的涉水数据深度融合和互联互通,开创基于情景分析、态势判别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耦合系统,形成实时动态变化的数字孪生体系,为水资源调度、工程运行管理等提供全空间、全过程、全要素、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环境,实现智能化调度运行和智慧化运维保障,全面建成智慧引汉济渭工程。

3 实施数字化战略,引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精细化

3.1 吸纳高端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依托引汉济渭工程成立的“引汉济渭院士专家工作站”,201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中国科学院陈祖煜院士进站,聘请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张建民院士为顾问;设立“博士后创新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第一位博士后2020年4月已出站;2021年1月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业主方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数据网络中心、科学技术部、创新工作室,组建混合所有制的陕西智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的管理机制构建了集研究、推广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管理、运维保障于一体的人才团队和工作体系。面对世界级工程难题,我们只有与顶级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强强联合,构成新技术研发、推广、展示的大舞台,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2 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

依托引汉济渭工程先后开展的科研课题共计110余项,其中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6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1项、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引汉济渭联合基金项目38项;累计申请专利32项,其中已授权15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3部,编写陕西省地方标准5项,其中2项已发布。参编国家标准2项,牵头编写水利行业标准《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法水工隧洞工程技术规范》部分章节;依托引汉济渭工程累计发表论文500余篇。联合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的“大型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预报调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20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强震区高拱坝工程微震监测与数值仿真方法”项目获2020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3 注重实施成效,实现示范引领

引汉济渭工程信息化建设获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2019年全国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创新示范活动在引汉济渭工程现场成功举办,信息化成果得到全国参会代表、专家的一致好评和业内的广泛关注,入选“激浪杯”2019有影响力十大水利工程之一,中国工程院张建民院士给出了“引汉济渭信息化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度赞誉。“无人驾驶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研究”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水利优秀应用案例和典型解决方案以及2020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4 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引汉济渭

数字引汉济渭以急用先行、即建即用为原则,建设期和运行期同步建设、各有侧重。建设期通过BIM+GIS技术对工程建设施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预报预警系统实现洪水预警、地质预报、岩爆预测,“天眼”巡查巡检实现全工区无死角监控,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安全生产管理,VR、AR技术应用实现现场虚拟化体验,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管控。

4.1 BIM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工程建设优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4.1.1 三河口水利枢纽智能建造系统

三河口水利枢纽智能建造系统集成一个平台,见图3,以及十个子系统,引入BIM技术构建监管平台,可实现模型和业务数据之间的联动交互;运用自动化监测技术、数值仿真技术实现了大坝建设的智能温控、碾压质量、加浆振捣、施工质量、灌浆质量、变形监测、车辆人员定位、施工进度、视频监控等信息的实时采集、自动分析、预报预警,实现了施工过程可追溯,为大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础。

图3 三河口水利枢纽智能建造平台

4.1.2 无人驾驶摊铺和碾压技术

研发“无人驾驶碾压混凝土智能筑坝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三河口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施工。该技术通过预先设置碾压速度、碾压轨迹、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利用传感器采集作业数据,实现混凝土碾压过程智能控制,有效克服人工驾驶碾压机作业碾压质量不稳定等缺点,使碾压过程程序化、施工质量标准化,避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2019年10月,三河口大坝取出25.2m长碾压混凝土芯样,是国内外已知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之最。经检测,该芯样表面光滑密实,骨料分布均匀,无空隙,层间结合良好。此外,研发的“无人驾驶摊铺系统”,已在黄金峡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中成功应用,见图4。混凝土坝的无人驾驶摊铺和碾压首次在黄金峡水利枢纽上实现了联合作业。

图4 无人驾驶监控系统

4.1.3 三维BIM和GIS技术融合

三维BIM和GIS技术融合,为引汉济渭工程数字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该技术通过将标准化的BIM模型有效导入建设管理平台和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各专业、全过程的设计协同管理,在施工组织设计、专业间构筑物相互碰撞检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成功应用于在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见图5~图7。

图5 地质模型

图6 构筑物模型

图7 黄金峡水利枢纽三维BIM+GIS平台

4.1.4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BIM智能管理系统

将智能管理系统应用于秦岭输水隧洞施工。通过BIM模型建立隧洞风险实时管控系统,见图8,可直观地看到断裂、岩爆、变形等不同类型风险点在隧洞中的分布情况,还原隧洞的地质情况,做到对前方围岩重点监测,提前做好处理预案,从而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图8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BIM智能管理平台

4.1.5 引汉济渭调度管理中心项目BIM技术应用

引汉济渭调度管理中心项目建设中全面应用BIM技术,见图9,对工程结构、场地布置、施工组织、机电安装等工程进行仿真模拟测算,显著提升了项目建设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建造成本。

图9 引汉济渭调度管理中心项目BIM技术应用

4.1.6 二期工程初步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初步设计阶段,采用基于统一的BIM协同环境和工作标准,见图10,实现多专业模型数据实时共享、基于倾斜摄影的实景建模、基于参数化及模板库的快速设计等多方面全方位组合应用,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今后,BIM技术应用将贯穿于整个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助力提升引汉济渭工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图10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数字化设计

4.2 建设预报系统,实现超前预警尽早应对

4.2.1 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各支洞口地处山谷地带,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极易受暴雨洪水的威胁。研发基于GIS平台的水文预报技术,解决了复杂流域水文预报系统的智能化、可视化建模的难题。建立了缺乏水文观测资料的中小河流施工期洪水预报模型选用及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研发了施工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见图11。2016 年成功预报了 “7·16”子午河洪水,预报洪峰流量 800m3/s,实际堰前最大流量 697m3/s,预见期大于5小时,为坝址施工人员及时撤离提供了准确预报。

图11 施工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4.2.2 隧洞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隧洞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用聚焦测深型电阻率法,实现了掌子面前方30~40m范围的断层、溶洞等含水致灾构造的三维成像,见图12;采用三维地震波法,实现了掌子面前方80~100m范围的断层、破碎带的超前探测,见图13。

图12 聚焦测深型电阻率三维成像图

图13 三维地震波法成像立体图

2016年5月31日,岭北硬岩掘进机(TBM)掘进至K51+597.6处遭遇卡机,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准确探明了掌子面前方软弱破碎带的空间位置、形态和规模,有效指导了脱困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使TBM提前21天脱困。

4.2.3 岩爆预报技术深度应用

秦岭隧洞岩爆等级综合判定方法和分级标准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埋深在1000m以上的洞段长达27km,最大埋深2012m。穿越多个复杂地质单元和构造带。实测主应力最大值65.5MPa,线性回归分析最大可达100MPa。自2011年开工至2020年底,已发生不同等级岩爆2469次,其中强烈岩爆1104次,极强岩爆37次。工程安全风险极高,建设难度极大。为保障工程顺利开展,在秦岭输水隧洞施工中研究应用微震监测技术十分必要。该技术利用岩体在宏观破坏前产生的许多细小微破裂,通过有效范围内的多个传感器接收这些微破裂以弹性能释放的形式产生的弹性波信息,以反演方法得到岩体微破裂发生的时刻、位置和性质,基于大量数据分析推断岩石宏观破裂的发展趋势,初步实现了12小时岩爆时间预测,见图14~图15。

图14 微震事件云图

图15 微震事件

在秦岭隧洞微震监测期间,利用该技术在各工作面共统计岩爆1848次,预警并发生岩爆1710次,占实际发生岩爆次数的92.53%,其中预警等级和区域与实际岩爆一致的1620次,占87.66%,有效解决了施工人员的心理恐慌问题,为现场作业提供决策依据。2019年8月4日上午预测到4号洞有岩爆,施工单位已于上午7点收到岩爆预警,提前采取了防护措施,中午12点左右发生了中等——强烈岩爆,有效地避免了岩爆造成的损失。2020年11月15日,中国水利学会专家组赴岭南TBM工作面考察时,系统准确预报了一次强烈滞后性岩爆,因此及时对考察时间进行调整,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4.3 “天眼”网络全覆盖,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工区监控

4.3.1 建成320路高清摄像头视频系统

工程现场实现了全工区24小时无死角实时远程监控,对120多路重点监控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并长期储存,实现了信息可追溯,同时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同步操控,随时随地察看工地情况。

4.3.2 建立秦岭长深埋隧洞施工期信息实时传输系统

在秦岭输水隧洞施工中,从德国、美国引进两台TBM由南北双向对打。目前从岭北的5号支洞口到掌子面检查一次需要约5小时,随着隧洞越来越深,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为此,在埋深1000m以上、空间狭窄、高温、高湿的隧洞里,通过多种通讯手段反复试验后,最终选定在隧洞中每隔3km安装中继器,利用点对点无线接力+专线+电信公网传输的方式,设计并定制专业设备箱,克服了电压不稳、电磁干扰、交叉作业等因素,成功解决了约14km长的隧洞视频和音频传导问题。建立此系统,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洞内施工情况,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风险。

4.3.3 最长的大对数通信海缆提供网络基础保障

针对秦岭输水隧洞距离长、洞内潮湿、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创新性设计自建了陆地最长的大对数通信海缆,见图16,325km的双链路主备式96芯海底光缆通过环形结构互联,形成贯通岭南、岭北的调度指挥通信中枢,为运行管理期水源和配水系统的通信提供高质量网络保障和基础支撑。

图16 隧道海缆敷设完成后场景

4.3.4 成立“朱鹮无人机中队”

工程成立“朱鹮无人机中队”,配置不同规格无人机12架,其中与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共同研发的猛禽EV无人机(太阳能增程尾座式垂起飞翼),采用柔性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赋予猛禽EV太阳能转化率22.09%的世界领先效率,将高飞行效率的飞翼结构和太阳能增程技术相结合,获得超长的滞空时间,利用尾座式垂直起降结构突破起降条件的束缚,从而成为无人机信号中继、无人机空地自组网、大范围多维数据采集以及航测巡检等方面的无人机高效作业利器。“朱鹮无人机中队”的主要任务是施工现场、库区和输配水工程管线的智能巡察和数据采集,不仅可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至指挥部,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实现水样提取、施工排水情况和料场、渣场、水保情况的监测,突发水体污染事件的跟踪和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等任务。

4.3.5 建立严格的环水保监测体系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严格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将工程建管与水源地保护、湿地建设、景观建设、生态修复等充分融合,通过全景摄像和在线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朱鹮无人机中队”等,严格检查环保落实情况,有效保护秦岭“绿水青山”。

4.4 建成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安全保障

4.4.1 引汉济渭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根据工程建设特点,研发引汉济渭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见图17。通过安全生产费、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安全人员、安全文件、安全培训等六个管理子模块,形成完整闭环管理,进一步加强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为安全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图17 引汉济渭工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

4.4.2 隧洞内人员定位系统

建立隧洞内人员定位系统,通过在施工人员安全帽内安装的识别芯片及隧洞入口的人员信息识别装置,即时掌握隧洞内施工人员数量、分布位置,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实施救援工作。

4.4.3 施工现场人脸识别系统

为解决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难以确定现场人员信息的关键问题,在三河口水利枢纽、黄金峡水利枢纽工区、两台TBM施工的秦岭输水隧洞的4号和5号隧洞进口及TBM设备最前端,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采用人脸AI智能识别技术,集成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等手段,不仅能随时准确掌握施工现场的人员用于安全管理,而且可以准确统计分析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4.4.4 六道应急通信系统

建立六道应急通信系统和工区应急撤离警示系统。通过固定电话、手机、对讲机、无线短波电台、铱星卫星电话、北斗通信手持终端等六道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在恶劣天气情况下指挥系统畅通。在三河口水利枢纽和黄金峡水利枢纽施工现场,建立短信预警系统,可对工地周边150m范围内的手机发送紧急情况的撤离方向和路线的提醒,实现现场发生危险时确保可以紧急撤离。

4.5 引入VR、AR技术,实现工程虚拟化现场体验

4.5.1 VR技术应用工程建设管理

引进VR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管理。采用VR技术制作三河口救援VR展示片、隧洞TBM施工VR介绍片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库区VR漫游片,还可通过无人机挂载VR摄像机进行实时直播,见图18,实现了与工程的实时交互、协同管理。

图18 VR拍摄画面

4.5.2 AR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成功应用

首次将AR技术成功应用于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利用AR实景识别定位技术,将虚拟仿真大坝模型与现实场景叠加,在设备终端上展现黄金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的壮观景象,见图19。

图19 虚拟仿真大坝模型与现实场景叠加效果

4.5.3 VR、AR移动在线直播等技术实现远程会诊应用

通过VR、AR移动在线直播等技术,与专家远程连线进行工程管理远程会诊,以第一视角观察现场情况,了解问题所在,指导相关人员紧急处置现场问题,有效缩短问题处置时间,减少信息的传达误差,大幅提升问题的处理效率。在岭北TBM掘进中遭遇有害气体时,利用该技术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为复杂地质下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4.6 推进管理信息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升

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和整合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建成了涵盖人员考勤、在线办公、视频会商、计量支付、财务共享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板块。

4.6.1 加强信息流管控

建立了引汉济渭施工期建设和公司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大数据系统,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管理为基础,采集工程监控、工程安全、水质监测、水情监测等基本数据及办公信息,为综合调度决策会商和网上办公提供信息服务。

4.6.2 加强资金流管控

计量支付审批系统通过合同计量、审批、支付的网络化管理,解决了工程参建单位多,资金结算周期长的问题,与财务共享系统,OA系统,合同、资产管理系统等协同管理,可实现业务前端数据一次性抓取、全过程自动流转、流程风险自动控制、管理标准自动校验,使施工结算、付款、发票三者间信息联动,让资金管理更加简洁高效。

4.6.3 加强工作流管控

建立集成办公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用户登录、流程集合、数据整合,增强部门间协作和资源共享,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孤岛效应。建立参建单位面部识别考勤系统,解决现场管理人员与投标约定人员不一致的难题,维护了合同的严肃性。建立引汉济渭参建单位诚信管理平台,通过对参建单位履约行为的准确、及时、客观的公示管理,为公司后期招标、投标,评奖、评优等提供重要依据。

5 面向未来,构建智慧调度运行体系

面对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需求,尤其是针对工程类型多样、水力边界复杂、关中无调蓄库等特点,引汉济渭运行期建设将结合面向未来的“四水源联合调度”复杂需求,立足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数字调蓄库”为核心,基于大数据分析、预测预报、水资源优化调配、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易扩展的、智能化的“四水源联合智能调度体系”,实现“预测预报-优化调度-过程仿真-智能修正-知识图谱”一体化,提高工程智慧化水平,完全发挥工程效益。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将建设透彻感知的采集监控体系,实时感知工程水文、水质、安全、生态、运行控制、建设管理等信息,为工程运行监视监控、建设管理、科学调度、风险分析、运行维护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建设高速互联的通信传输网络,建设汇聚总调中心、备调中心、分中心、管理站、现地站各级节点的万兆光纤通信网络,满足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信息化运行调度与管理需要;建设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环境,为工程建设管理、调度控制、运行维护等业务提供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环境支撑,保障工程日常调度与应急会商业务实施;建设工程建管全过程智慧应用,实现工程建设智能管控、工程安全智能监控、智能化数字调蓄库、工程运维智能管控4大主题应用,形成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价、优化调度、会商决策、应急处置、效益评价”六位一体的工程智能管控体系;打造统一汇聚的数据资源体系,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治理形成高质量数据资源池,实现工程所需数据的统一汇集、治理、存储、管控与应用,形成异构多源的数据资源体系,为各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建设动态赋能的支撑服务平台,构建区块链、工程一张图服务、BIM+GIS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体系及各类水利专业模型算法服务,通过各类服务的统一管控与资源服务体系的统一监管,形成统一赋能的支撑服务平台;建立运行高效的安全保障环境,建设总调中心与备调中心,2处分中心机房与7处管理站机房,为工程建设管理、调度控制、运行维护等业务提供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环境支撑,保障工程日常调度与应急会商业务实施。

6 结 语

为全面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丰润均衡的水资源、健康优美的水环境、功能健全的水生态、特色鲜明的水文化、科学严格的水管理,我们将持续以“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为基本原则,以基于数字孪生的“数字调蓄”为统领,以“一云一池两平台”为基础,以“工程安全、调度安全、水质安全”和创新示范智慧水利“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BIM+GIS、AR、VR、无人机飞检飞视等技术及现代管理学理论、水力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优秀前沿成果,倾力打造引汉济渭“智慧大脑”,实现工程智慧化建设,智慧化运行,智慧化管理,为智慧水利贡献引汉济渭方案。

猜你喜欢
隧洞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隧洞洞内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浅析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