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作为当前全球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知识、技术和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补贴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1]。相对西方农业发达国家,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缺乏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导致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中所面临的“绿色壁垒”极高。
我国现代新型农业合作社全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利益为代表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所构建的中介组织[2]。合作社能够为同类产品生产体系参与人员提供农资供应、市场信息共享、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与交流等服务,具有明显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和互助性。合作社的存在,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中的推广和实施。鉴于合作社与农业标准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配置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基于扎根理论农业标准化合作社的职能配置模型。
能否根据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所得的标准化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农业某一农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效益。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主体主要包括5 部分,如图1 所示。
图1 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主体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较差,家庭分散经营模式根深蒂固,农户在生产规模、经营理念、农业科技、涉农资金等方面普遍缺乏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因此我国当前主要根据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主体中的“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标准化推广[3]。
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项目与实施范围具有明显的政府行为特征,标准制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技术和农户的需求,易呈现出“政府失灵”现象,进而导致政府主导下的标准化生产引起农户、市场的逆反。
龙头企业主导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够有效避免标准落后于市场等现象的发生。但是龙头企业追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在具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无法充分保证农民这一市场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并不完全对等。
合作社具有同时对接政府、企业、农户与市场的作用,合作社内社员基本能够实现内部信息、利益以及风险共担,具有远高于“企业—农户”的契约关系。因此,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够将分散经营、资金匮乏、信息闭塞的农户进行高效组织,按照科学、合理、符合国家或行业要求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进而实现对农户生产的引导。
因此,在我国当下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型的标准化生产,更加能够保证农户权益、降低农户风险,实现标准与技术、市场等的对接,更加符合当前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程序针对某一现象进行发展归纳式分析的定性研究方式[4]。由于我国当前关于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定位与角色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测量量表与理论假设,而扎根理论的理论特色正在于对某些没有理论假设的现象、问题等进行原始资料观察、归纳、总结概况最终上升到系统理论层面。因此,扎根理论这种自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能够帮助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合作社的职能配置进行定性分析,寻找反映农业标准化与合作社之间本质、核心联系,然后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社会理论。
本研究在进行合作社样本案例选择时的参照标准主要有:需覆盖尽量多的行业、需已经开展或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成果。根据徐宗国等(1994)关于扎根理论样本案例“理论性饱和”等理念,本文最终筛选出表1 所示的不同行业合作社(n=15)[5]。
扎根理论以理论抽样原则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资料搜集、分析、比较等,对案例内涵意义进行提炼。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的核心包括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等,通过案例数据编码能够将资料进行分解、概念化,从而得到全新的案例资料重组信息进行理论构建。本研究基于Nvivo12 对表1 中案例信息进行快速组织与分类。
表1 案例合作社部分基本信息
2.3.1开放编码
扎根理论中针对案例进行开放编码的分析流程见图2。扎根理论通过将案例资料进行分解得到不同案例各自独立的现象,再通过比较、检视对不同现象进行赋名概念化,从而对不同案例中所呈现的相似事件、事物等加以归类[6]。
图2 扎根理论案例开放编码分析流程
开放编码初始阶段的编码范围较为宽泛,课题组成员共同对表1 中案例参与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数据进行编码,在不断的逐句、逐行讨论和编码过程中确定编码基本规则;确定编码基本规则后,成员分别对案例进行独立编码和检核,最终得到表2 所示农业标准化合作社职能配置的121 个核心理念(T1-T121)和19 个范畴(TT1-TT19)。
表2 开放编码示例(部分)
2.3.2轴心编码
扎根理论中的轴心编码,主要指的是案例开放编码被分解后所形成的具有不同等级与类型划分的类属关系。本文通过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的模式,将农业标准化合作社的职能配置资料范畴进行联系,归纳出图3 所示的包含“资源吸附”“资源利用”“资源共享”3 个主要轴心编码的典范模型[7]。
2.3.3选择编码
通过图3 构建的主要轴心编码典范模型,本研究开发了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典型范畴关系。选择编码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图3 所示的轴心编码典范模型挖掘核心范畴,针对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完成职能配置中的实质理论架构。
图3 主要轴心编码典范模型
基于对扎根理论案例数据编码分析,以图3轴心编码典范模型为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为主线,构建了图4 所示的职能配置模型。
图4 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模型
杰弗里·普费弗等(1978)提出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存活目标,就是要想办法减低对外部关键资源供应组织的依赖程度,并且寻求一个可以影响这些供应组织之关键资源能够稳定掌握的方法[8]。农业标准化合作社的资源吸附即合作社为了达到农业生产、提升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标准化生产等目的进而不断吸收外部资源的过程。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受限于我国现有农业发展基础,一家一户的生产形势极容易面临资金少、规模小等困局,实施标准化意愿、能力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产量等波动较大,因此本身也容易面临“柠檬效应”即由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农民的种植、经营选择往往不是最优[9]。因此,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在资源吸附职能方面,应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取优质资源,进而更好地将资源与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行融合。
首先,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经济组织,在我国全面开展惠农方针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前提下积极申请政府项目、获取政府补贴,通过政府对当地农业的扶持,获取顺利开展标准化生成的资金、政策与产业扶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区域农业产业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合作社应该以农业标准化为目标,通过对企业、农户等的资金和土地资源整合,将跟多的标准化生产工具、设施等应用到当地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再次,合作社作为农业、科研组织、学校等的有机连接点,应积极促成区域产学研体系的形成,将人才交流、信息技术推广、农机科技与技术引进等作为自身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区域农业与合作社技术的发展。最后,合作社作为一种整体力量,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进驻和进行市场信息共享,打造农业精英、农村精英。
基于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资源利用主要集中体现在3 方面:(1)合作社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定期为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教育或培训,对农机、药物、饲料、种子等进行统一标准要求。(2)合作社可以通过品牌效应、直播平台、电销平台等手段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以及发布自身产品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调节农业生产,提高社员收入。(3)合作社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配合示范户或实验田等项目积极带动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中合作社的资源共享主要指的是,在标准化体系下农业专业合作社所形成的品牌、市场效益以及标准化生产后的产品高附加值等的共享。首先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通过农业博览会、展会以及网络平台等打造自身品牌,对区域性农业体系中符合标准要求的农户进行统一的产品品牌形象塑造,实现统一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农户、社员的多赢。其次,标准化生产能够促使合作社对区域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全面改善一般农业生产中产品产业链过短等问题,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档次的同时,全面降低了农户生产长短期风险。最后,基于农业标准化建设所构建的农产品品牌和影响市场,能够更好地维护合作社集体剩余,全面降低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和市场风险,激励社员维护合作社品牌形象和集体声誉,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
现代农业合作社是我国顺利开展、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与载体,具有重要的标准实施、知识普及和技术推广价值。本文在解构农业合作社开展、推广农业标准化中价值的基础上,对合作社的职能配置进行多案例分析,利用扎根理论从资源吸附、资源利用、资源共享等3 个主要轴心编码构建了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