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倩,王 然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 100091)
在1995年所做的“昆明湖3500年沉积中的孢粉”研究测定中,落叶灌木类里已含有丁香孢粉,花木类中记载着“紫丁香”及“白丁香”这两个品种。这一测定肯定了3500年前作为我国本土植物,万寿山、昆明湖地区已有木犀科丁香的种植[1]。
通过颐和园诗词楹联中对植物景象咏诵的研究,考证出乾隆时期颐和园内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的种植情况。乾隆皇帝在描写清漪园时期园内景色的御制诗文中曾提到“秋郊端胜春郊望,惟是闲花紫间红”“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万紫千红归静观,春光原可一言赅”“楼台皆倒影,花木有奇芳”[2]等诗句(表1)。从诗文描写的景象中,可以追溯出乾隆时期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在清漪园内已有种植,并且地点分布较广,涉及到整个万寿山区及环昆明湖一线。同时从御制诗的年限可以看出经过多年恰当的养护,在丁香花开放的时节,部分地区已呈现出较为壮观的景象。
表1 乾隆御制诗中有关颐和园丁香的描写
通过颐和园内各建筑楹联上文字的描写,可查证到清漪园时期丁香在园内已被广泛种植(表2)。其中宜芸馆楹联中描述的“隔簾花氣静聞香”、近西轩楹联中描述的“仙露琪花碧澗香”,这两处所指的“花气”及“琪花”均为现在夕佳楼处种植的白色丁香花开放时的景象[3]。南湖岛月波楼楹联中描述的“琪花銀樹三千界”,“琪花”一词再次出现,表明着北方佛教“菩提树”丁香在南湖岛上也有种植,这里种植的仙花等犹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景象,坐落在昆明湖中仿佛一座仙岛一般。
表2 楹联镌刻中的描写
建国后,北京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颐和园进行修缮维护。参考相关历史记载,对原有的植被进行了更新,其中丁香的种植发展变化如表3所示[4]。
表3 丁香在颐和园内的种植发展变化
颐和园内丁香的种植分布较广,主要以万寿山东、西部地区及耕织图景区分布较多,其余零星分布在万寿山前山各个院落、后湖、西区凤凰墩一带及南湖岛。园内丁香种类包括:紫丁香(Syringaoblata)、白丁香(Syringaoblatevar.affinis)、裂叶丁香(Syringapersicavar.laciniata)、蓝丁香(Syringameyeri)及暴马丁香(Syringareticulatevar. mandshurica)(图1)[5]。其中前三者为欧丁香系,花期从每年4月中旬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蓝丁香则属于巧玲花系,花期集中在5月中下旬;暴马丁香归类为短花冠管系,花期紧跟蓝丁香至6月上旬结束[6]。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园内丁香合计642株,其中丁香(紫丁香和白丁香)有629株,裂叶丁香有1株,蓝丁香有8株,暴马丁香有4株。
图1 颐和园不同种类丁香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丁香在园内采用了混合式的种植形式,既有自然式种植如:孤植、丛植、群植,又有规则式种植如:对植、列植。其种植形式的多样化,即在视觉上丰富了植物空间的层次感,又使丁香的姿、形、色、香得到了全面的展现,给人们带来不同形式的体验(图2)。
图2 颐和园丁香不同种植形式
作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的植物配置的特点是师法自然,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7]。造园中植物虚实结合的应用不但体现了园林景观的空间美,同时利用植物的线条、姿态、形体、芳香等特点,使人们在视觉、嗅觉等感官上感受着造园者所要传达的园林意境美[8]。颐和园内丁香的种植应用所表现出的艺术美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形式。
(1)利用植物自身姿态营造出美感。丁香在颐和园内被种植应于在全园各处,当其单株种植时表现出的是其飘逸枝条的姿态美,白色的丁香花随风摇曳时枝条的轻盈舞动,犹如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图2a)。此外,丁香花(暴马丁香)的花型细小如钉,花序呈聚伞状排列成圆锥花序,同时字义“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与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相对应,并且极度适应北方的高温及严寒气候。因此丁香花就被佛门命名为北方的“菩提树”,在北方的园林及寺院中广为种植且延续至今[9]。清漪园建园时,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选择在瓮山圆静寺旧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为其母庆祝60大寿,再以寺庙为中心在万寿山一带相继设计规划其他建筑群落。因此暴马丁香作为佛教用花,被种植应用于园内。但暴马丁香花色单一,景观色彩不够丰富,后选用同科属的紫丁香、白丁香分别以不同的种植形式植于佛香阁两侧的万寿山区、各组建筑院落内及南湖岛等地,增添了色彩变化的同时,表达出对人文宗教教文化信仰的虔诚及敬重。
(2)利用不同植物相互搭配在视觉上产生美感。作为中层构景植物,丁香在园内多与常绿乔木配植。北方常绿树种其叶形多为针形或鳞形叶,与具有广卵形叶片的丁香相互搭配种植,利用叶形的不同有效分割了植物的造景空间,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游览体验(图b)。此外,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通过不同植被的搭配组合营造不同季节的动态景观,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景手法[10]。万寿山后山丁香路的建成营造出了小区域内四季更迭的景观季相(图3)。春季丁香盛开时,“丁香雪”的壮观景象吸引着大量游客驻足观赏。夏季高温炎热,丁香的株型冠幅较大,在路两侧形成了一定的密闭空间,其对生的广卵形叶片有效的起到了遮阳降温的作用,行走在其间大大的提高了夏季游园的舒适度。秋季丁香叶片色彩多变,与其周边乔木形成一条彩色的花画径。冬季丁香落叶后,其飘逸延展的枝条极具观赏价值。一场大雪过后,其枝条上的落雪好似春季的盛花景象。丁香路所呈现出的四季景观,既有色彩变化,又突出了季相交替,使人们领略到其间植物所创造出的景观意境美,进而印证了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3 颐和园丁香路四季景观
(3)利用植物的“虚”与建筑的“实”相结合形成空间美感。园林花木最成功之处就是与山体建筑等硬质造园素材相互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最终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的景观效果。丁香作为芳香形观赏花木,除植于万寿山两侧山体处,在园内各组院落建筑中广为应用。其中永寿斋院落八角形月亮门内对植两株丁香,现今枝繁叶茂,以院墙为背景枝条随墙而生飘出墙外,利用丁香飘逸的枝条有效地虚化了墙体建筑的硬实。通往益寿堂的小径两侧间植丁香,当丁香花开放时,阵阵花香随风飘来,人们跟随着香气寻到此处建筑院落。通过植物芳香构成的“虚”,最后到达建筑院落的“实”。除这两处外,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建筑院落及周边同样配以丁香的种植,如贵寿无极院内、清华轩院内、霁清轩院外等处,利用植物的“虚”与建筑的“实”相结合,使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融为一体,产生和谐的空间美感[11](图4)。
图4 颐和园建筑周边丁香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应用充满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结合皇家园林的厚重历史以及自然风景,从而组成了颐和园秀美大气的园林景观。本文通过对丁香这一植物的在颐和园内的应用做出详细的调查、分析,从历史文献入手,查证其在园内应用的合理性,为其他植物的合理种植应用抛砖引玉,最终以达到恢复清漪园时期历史景观原貌为目的,为颐和园今后植物的种植应用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