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莉萍
民族团结进步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视,对新时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恩施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在“创建+”上下功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提质扩面,创建工作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一、实践背景
恩施州建州于1983年8月19日,是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下辖恩施、利川两市,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国土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02.1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54%。恩施自古就是一道西南边疆地区通往中原的族群迁徙流动的重要走廊,也是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发祥地,长期而频繁的族群流动,逐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一体多元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优良传统。
恩施州也是全省唯一被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和唯一的全域贫困地区。首先,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恩施州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较大差距。即便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周边地区相比,恩施州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处于中间位次,全州良好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从社会稳定层面来看,恩施州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发,各类新情况、新问题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2013年,恩施州被国家民委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州(市、盟)试点之一, 2016年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尔后,恩施州着力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全域创建走深走实。截至2020年,恩施州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单位示范教育基地15个(示范州1个,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2个,示范学校1个,示范企业1个,示范教育基地2个),创建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08个,全域创建位居湖北全省市州之首,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家、模范个人6名,7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共和国建立70周年勋章;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8家、先进个人9名;全州民族团结进先进集体70家、先进个人98名。
二、践行路径
(一)坚持“创建+总体发展”同步谋划
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2016年12月,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的基础上,州第七次党代会作出建设“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把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升到州级战略,升格为“一把手工程”。2020年12月州委七届九次会议接续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列为“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战略部署,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六纳入一建立一加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形成了“定期研究、统筹协调、领导包联、互观互检、问责问效”工作体系。
(二)坚持“创建+产业振兴”同步施策
为加快培育全州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等工作,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全州已形成1处世界文化遗产、2家5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的发展规模,年游客接待量超过7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政策倾斜、“616”工程和东西部对口支援等政策帮扶,已先后落实了一大批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为全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三)坚持“创建+社会治理”同步推动
发挥民族自治优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加强自治。在聚力脱贫攻坚战中,2万余名州县干部组成2438个“尖刀班”,创新实施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矛盾纠纷层级调处”“背包组长”等治理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推广。二是厉行法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地方自治法规20多部,其中《山体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条例》《恩施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等,依法保障新业态健康发展。创新实践的“律师进村 法律便民”成为依法治理的典范。三是推行德治。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先后挖掘出张富清、王光国、林丽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树立起了崇高的新时代精神标杆。持续开展“最美系列”“感动恩施”评选,提升精神文明素养,不断强化德治约束教化作用。
(四)坚持“创建+文化传承”同步开展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仅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百余项。以党史为题材,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库,组织美术、书记、摄影、歌曲、舞蹈等优秀作品创作和展出展播,推出了南剧《本色》、歌舞剧《深山老兵》、纪录片《看万山红遍》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同时,加强本土民歌民谣等特色艺术形式的收集整理和策划宣传,本土民歌《龙船调》《六口茶》《黄四姐》,民俗舞蹈《摆手舞》《傩戏》《板凳龙舞》,以及民族节庆女儿会、牛王节、摆手节等,脍炙人口,响彻五湖,成为恩施的重要城市名片,也成为外地人来恩施的重要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