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祥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特殊类型地区主要包括革命老区、生态退化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基地、边境地区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最为明显的区域,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攻坚地区。“十四五”时期,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统筹谋划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
一、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基本现状
特殊类型地区涉及国土面积广,空间上交织重叠,面临的问题虽表现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发展困难的“底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属于最大的“短板”地区,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点攻坚区域。
(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特殊类型地区受区位偏远、地域广大等因素影响,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高,运营难度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些地区硬件设施发展较快,但受城乡区域发展形势变化等的影响,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人口、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更加凸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大幅改善与农村人口的持续流出同步发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浪费较为普遍。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就业,而又难以及时有效的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造成城市大班额、就医难等诸多问题。特殊类型地区本地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困难,人才短缺已经严重阻碍特殊类型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护水平低
特殊类型地区大多区位偏远,地形地貌复杂,有的地处高原高寒缺水等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欠账多。特殊类型地区的公路网、铁路网密度远低于其他地区,交通通达性差,快速交通通道缺乏,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物流成本高。在航空、高铁等方面,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更为滞后。特殊类型地区已建成的公路大都存在建设标准较低、抗灾能力较弱、养护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在能源、环境、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特殊类型地区同样存在建设滞后和运营管护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产业层次低发展能力不足
特殊类型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投资、依资源、依扶持”的特点突出。
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一产弱而不强,生产方式粗放,缺乏品牌和影响力;二产大都停留在农牧产品、资源产品等的初加工阶段,“原”字头“初”字号的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三产量小质低,支撑能力不足。
二是产业发展更多依赖政府投资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很多产业依赖政策扶持发展,产业自身发展能力较差,综合竞争力不足,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地区国有经济占比高,产业结构倚能倚重明显,产业发展对投资依赖严重,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缺少市场活力。
三是产业人才和产业工人缺乏。特殊类型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本就存在劳动力素质偏低问题,近年来受人口、人才大量外流等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低技能化问题更加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面临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严重制约。
四是特殊类型地区思想观念和市场意识比较保守。由于缺乏与国内外先进经济体系的有机对接,致使特殊类型地区体制机制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缺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支撑保障。
二、特殊类型地区的战略定位和高质量振兴发展的主攻方向
促进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要瞄准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全面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一)特殊类型地区的战略定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特殊类型地区是我国发展最为滞后的地区,要加强对已脱贫地区和已脱贫人口的后续政策扶持,巩固已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人口的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切实做好搬迁群众户口迁移、上学就医、社会保障、心里疏导等接续服务工作,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区。特殊类型地区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弱,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特殊类型地区,在“十四五”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特殊类型地区是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区域。通过国家重点扶持和特殊类型地区自身的努力,才能在发展不平衡中通过高质量振兴发展营造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更好支撑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区。特殊类型地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边疆安全和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促进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充分发挥特殊类型地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边疆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革命传统,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革命老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的现代化,特殊类型地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推进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才能更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通过国家精准化扶持和特殊类型地區自身努力,不断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特殊类型地区能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潮中“跟上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