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乐,彭 诚,吴 昊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缅甸联邦NAM PAW 水电站工程位于缅甸掸邦木姐市境内NAM PAW 河流域,流域总面积1 068 km2,河长75.7 km,最大坝高54 m,总库容5 171 万m3。电站装机容量20 MW(3×6.67 MW),按照中国《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 5180-2003),该枢纽为三等中型工程。泄水建筑物及消能防冲的洪水设计标准:设计洪水标准为50 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 000年一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为30 年一遇。枢纽从左到右依次为左岸混凝土重力坝非溢流坝段、左岸混凝土重力坝溢流坝段、河床坝后式厂房段、右岸混凝土重力坝非溢流坝段等,泄水建筑物布置见图1。
图1 泄水建筑物平面布置图
原设计方案溢流坝堰型选用“WES”曲线型实用堰,溢流坝2 孔,每孔堰宽7.00 m,平板闸门顶高程808.00 m,堰顶高程794.00 m,堰底部接反弧,反弧半径20.00 m;反弧末端接消力池,消力池长65.00 m,池底高程756.00 m,消力池末设斜尾坎,尾坎高程762.00 m,尾坎后接20.00 m 混凝土护坦。消力池左导墙高程为768.00 m。泄洪兼冲砂底孔尺寸6.00 m×7.00 m,与溢流坝共用消力池,消力池长50.00 m,底高程756.00 m,消力池后接尾坎,尾坎高程762.00 m,尾坎后接20.00 m混凝土护坦。消力池导墙高767.00 m。溢流表孔剖面图及泄洪兼冲砂底孔见图2。
图2 泄水建筑物剖面图
模型采用正态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1~2]。考虑试验要求兼顾试验场地、设备情况,经计算比较,选取模型比尺λL=50,相应的流量比尺λQ=λL2.5=17 677.67,流速比尺λV=λL1/2=7.07,糙率比尺λn=λL1/6=1.92。
模型地形截取高程上游为815 m,下游为772 m;上游模拟原型长度200 m,下游模拟原型长度500 m。模型河道地形采用断面桩点等高线法,由河砂成型,水泥砂浆抹面而成,断面间距50 cm;溢流坝、闸墩、导墙、护坦等采用钢筋混凝土在刮模槽刮制而成;导流泄洪兼冲砂底孔进口、尾坎、弧形闸门采用白果木精制,表面刷漆;导流泄洪兼冲砂底孔洞身和平板闸门采用有机玻璃制作。
本文选取了典型的设计洪水位工况和消能工况进行研究,具体水文参数见表1。
表1 试验工况表
试验通过测针控制上下游水位,采用三角堰控制流量,流速采用旋桨式流速仪测量。在两个典型工况下联合泄洪时,通过闸门控制溢流表孔及泄洪兼冲砂底孔单宽泄流量基本相同,各孔泄流量及闸门开度如表2。
表2 联合泄洪参数
3.1.1 流速流态
在原设计方案下,两个工况水流流速分布见图3。
图3 原方案流速分布
结果表明:
1)设计工况下:①溢流表孔下游消力池内水跃跃首位于0+37.0 m~0+42.0 m 断面范围,为不稳定的临界水跃,水跃跃首断面水深1.96~2.16 m,流速为25.98~26.89 m/s。②泄洪兼冲砂底孔水跃跃首位于折坡上0+41.5 m 断面处,属于较为稳定的淹没水跃,跃首断面水深为2.45 m,流速为27.55 m/s。③溢流表孔下游消力池内,由于发生水跃,故而在坝面末端至0+75.0 m 断面范围内表面均产生回流。泄洪兼冲砂底孔自跃首至0+87.5 m 断面表面形成回流,最大回流流速达4.15 m/s,位于0+54.5 m 断面。水跃发生后,水流在竖向分层明显,主流在底部,表面形成漩滚,水跃末端底部流速明显减小。④消力池内0+75.0 m 断面前底部流速表现为左侧大,中间小,而右侧略大,0+75.0 m 断面后,底部流速表现为由左至右逐渐减小。分析其原因,底孔下泄水流在0+54.5 m 断面与表孔下泄水流开始交汇,由于底部流速较大,两股水流强烈碰撞掺气,摩擦消能,造成交汇处底部流速略小。⑤消力池出池流速为3.68 ~6.67 m/s。
2)消能工况下:①溢流表孔下游消力池内水跃跃首位于0+35.0 m~0+38.0 m 断面范围,属于稍有淹没的水跃,水跃跃首断面水深2.21~2.29 m,流速为23.55~25.61 m/s。②泄洪兼冲砂底孔水跃跃首位于折坡上0+40.0 m 断面处,为稳定的淹没水跃,跃首断面水深为2.76 m,流速为25.17 m/s。③消力池内流速分布与设计工况类似,最大回流流速位于表孔反弧段末端断面,达4.48 m/s。消力池出池流速为4.73~6.12 m/s。
3.1.2 水面线
试验时测定各断面的水深,以水深加底部高程得到原方案消力池沿程水面线分布见图4。图中数据为水深,单位m,括号内数据表示消能工况水深。
图4 原方案水面线
由图4 可知:①两个工况下表底孔消力池内水深较大,均超过导墙设计高度(11 m),不利于导墙两侧结构的稳定。②表孔在消能工况下水跃跃首位置较设计工况前移3.0 m;自0+87.5 m 断面至护坦末端,消能工况水深较设计工况小。③底孔在消能工况水跃跃首位置较设计工况前移1.5 m,但均在折坡上。④在两个工况下,表底孔水流在尾坎后均有一定的跌落,跌落点位于护坦的末端。
原设计方案中,设计工况下消力池内形成临界水跃,对消能极其不利;研究表明,增加消力池池深和缩短消力池均能改变水跃形态[3~4]。同时,由水面线分布可知,消力池内及尾坎处的水流均超过两岸导墙,不利于导墙两岸结构的稳定。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优化方案,具体优化内容如下:
1)消力池缩短8.00 m,即由原来的65.00 m,缩短为57.00 m;
2)消力池两侧导墙高度增加,顶部高程由原来的767.00 m 增加到772.00 m;
3)尾坎抬高0.50 m,即由原来的762.00 m 抬高到762.50 m。
3.2.1 流速流态
优化方案两个典型工况下流速分布见图5。
图5 优化方案流速分布
结果表明:①在两个工况下,优化方案消力池内均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淹没水跃,底部流速均呈两侧大、中间小的分布规律。②设计工况下,溢流表孔下游消力池内水跃跃首位于0+35.0 m~0+37.0 m 范围,较原方案前移2.0~5.0 m,属于较为稳定的淹没水跃。水跃跃首断面水深1.96~2.16 m,流速为24.01 ~26.58 m/s,较原方案小约0.9 m/s;泄洪兼冲砂底孔水跃跃首位于折坡上0+41.5 m 断面处,与原方案位置基本相同,水跃跃首断面水深2.29 m,流速27.06 m/s,较原方案小0.5 m/s。③消能工况下,溢流表孔下游消力池内水跃跃首位于0+34.0 m~0+34.9 m 断面范围,较原方案前移约1.0~3.1 m,跃首断面水深1.99~2.21 m,流速23.53~24.95 m/s,略小于原方案;泄洪兼冲砂底孔水跃跃首位于0+38.5 m 断面处,较原方案前移1.5 m,跃首断面水深1.69 m;流速25.48 m/s。④消力池内流速分布与原方案相似,两个工况下,出池流速均较原方案分布均匀。
3.2.2 水面线
优化方案消力池内水面线分布情况见图6。
图6 优化方案水面线
由图6 可知:①两个工况下消力池内水深较大,均未超过导墙设计高度(16 m)。②两个工况下溢流表孔水跃跃首位置基本相同,泄洪兼冲砂底孔在消能工况下水跃跃首位置前移2 m,但均位于折坡上。③两个工况下表底孔水流经过消力池后均有一定的跌落,跌落点位于护坦的末端,位置大致相同。
综合流速流态和水面线情况可知,优化方案通过抬高尾坎、增加导墙高程,良好地解决了原方案在设计工况下的临界水跃问题,改善了出池流速,有利于消能和减轻下游冲刷。
为对比优化方案与原设计方案的消能效果,本文分别计算了两个工况下两种方案表底孔的消能率。消能率计算起始断面取0~17.5 m 断面,终止断面取海漫末端0+120.0 断面;各断面的能量可用下式计算[5]:
相对消能率:
式中 h——计算断面相对于基准面的水流势能;
a——动能修正系数,本文取1.0。
计算基准面取消力池底部平面。消能率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消能率计算成果
由表3 可知,两个工况下,相对消能率均在71.87%~73.94%范围间。由于水跃位置前移,消力池内底部立轴漩滚和横轴漩滚更为剧烈,优化方案消能率均较原方案略大,优化方案消能效果较原方案好。
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NAM PAW 水电站消力池内的水力特性,得到了以下结论:
1)优化方案水跃跃首位置前移,形成了稍有淹没的水跃,有效地解决了原方案中设计工况临界水跃的问题。
2)优化方案的消能率较原设计方案略大,说明水跃的形态影响着消能效果。
3)优化方案出池流速更为均匀,且较原方案略小,有利于减轻下游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