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学 罗南燕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铜川727031)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在铜川市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铜川市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4-2020年,全市玉米面积由31 713 hm2增加到43 589 hm2,增幅37.45%,平均亩产由327 kg/亩增加到371 kg/亩,增幅13.45%,玉米总产由2014年的15.55万t增加到2020年的24.26万t,增幅为56.01%。
铜川市玉米的种植面积虽然在逐年增大,但其生产成本也在逐年上升,从而导致玉米种植效益较其他粮食作物偏低,影响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和粮食生产安全。因此,在分析铜川市玉米生产条件等因素及比较效益的基础上,找出铜川市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铜川市玉米生产的对策及建议,对于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促进铜川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铜川市玉米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935年,当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 740 hm2,总产量2 797.8 t。1949年,玉米种植面积2 926 hm2,亩产69.5 kg,总产量3 050.0 t。到1980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2.6万hm2,亩产153.9 kg,总产量达6.0万t。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推动下,加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使玉米亩产、总产大幅度提高。至2010年亩产达到427.0 kg,总产15.5万t,与1980年相比,单产提高了1.78倍,总产提高了1.58倍[1]。2011年以来,铜川市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9年玉米种植面积更是突破了4.0万hm2,总产量达22.5万t。2020年铜川市玉米面积总体稳定,为4.4万hm2,总产量24.3万t,亩产较2019年增长8.48%,总产量增长7.73%。
2.1.1 土壤条件 铜川市的土壤分为9个土类、15个亚类、25个土属、73个土种。9个土类分别为黄绵土、黑垆土、褐土、新积土、垆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黏土。全市耕地耕层一般为10~22 cm,有机质含量1.02%~1.30%,全氮含量0.048%~0.129%,全磷含量0.1%~0.2%。从总体上看,全市耕地基础肥力较低。有效肥力:碱解氮平均含量8.4 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8.4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169 mg/kg,属中等肥力水平。土壤耕层碳、氮比为8.3∶1,氮、磷比为2.2∶1,供氮强度为5.4。土壤有机质不足,缺氮面积占15.77%、缺磷面积占93.29%。全市土质属微碱性,适合玉米生长需要,而且有利于固氮菌活动,能够增加固氮能力。
2.1.2 气候条件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属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川、塬、峁并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0.3~12.3℃,年日照时数2 342.2~2 356.6 h, 海拔543~1 734 m, 全年无霜期203~228 d, 年平均气温10.3~12.3℃,≥10℃积温3 374.7~4 013.2℃, 无霜期203~228 d,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常年降水500~630 mm,气候条件适宜玉米生长需求。
2.1.3 玉米品种地域分布情况 铜川市玉米品种经历了8次更新换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种植的野鸡红、火玉米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辽东白、金皇后等品种。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推广种植双杂交陕玉661、反交陕玉652。70年代中后期,丹玉6号、陕单7号、户单1号等抗玉米丝黑穗病品种得到推广种植。20世纪90年代,铜川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玉米品种布局向适宜、优质、高效发展。根据农业区划,全市分为西北部山地林牧区、东北部残塬农牧区、东南部川塬城郊型农业区3个农业经济区(表1),其中春玉米生产主要分布于子午岭山区(宜君县西南部、南部,王益区西部、印台区北部、耀州区北部);夏玉米主要分布于耀州区南部,种植品种以农大108、陕单911、户单4号等为主。2000年以来,铜川市示范推广了豫玉22、沈丹16、正大12等品种。近几年,密植型郑单958、陕单609、榆单9号、陕科9号等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并且使玉米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表1 2015-2019年玉米品种种植分布情况
“十三五”以来,铜川市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实施优质种子工程,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技术,依靠科技提升玉米生产能力,使玉米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由表2可知,2014-2020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平均亩产、总产逐年提高。全市玉米面积由2014年的31 713 hm2增加到2020年的43 589 hm2,增幅37.45%,平均亩产由327 kg增加到371 kg,增幅13.45%,玉米总产由2014年的15.55万t增加到2020年的24.26万t,增幅56.01%。
表2 2014-2020年铜川市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
由2016-2019年四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收益情况(表3)可知,玉米生产效益均低于小麦、大豆和马铃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玉米库存积压过多,加之供给侧结构改革,使玉米收购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种子、化肥、机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还维持在较高水平,才出现玉米收益低于小麦、大豆和马铃薯的情况 (2020年由于玉米市场价格较常年出现结构性较大幅度上扬,在此不作对比分析)。
表3 2016-2019年铜川市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效益(单位:元/亩)
宜君县是铜川市玉米生产大县,自然条件优越,玉米生产的资源潜力较大,2010年被原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2012年宜君县春玉米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965.4 kg,最高达1 087.0 kg。特别是地膜玉米生产优势更为显著,2014年地膜玉米面积6 600 hm2,平均亩产为876.0 kg,总产8.76万t,单位面积产量突出,已成为全县粮食生产的第一大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铜川市整体玉米生产单产较低,地膜玉米面积仅占全市常年玉米总面积的20%,占宜君县2.2万hm2玉米面积的33.3%,宜君县作为全市玉米种植优势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和增产的潜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挖掘,全市玉米生产优势种植区缺乏科学规划,优势集中区规划不明确,而且品种结构不合理,结构单一,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玉米生产中关键集成栽培技术落实不到位,良种与良法不配套,表现在种植品种多乱杂、播期不适时、种植密度不合理 、施肥不当、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收获偏早等。
由表3可知,玉米种植平均亩成本450元左右,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费、人工费用等支出,而产值又较低(亩产值平均600元左右),玉米与小麦、大豆、马铃薯粮食作物常年收益对比来看,玉米效益偏低。
铜川玉米产业发展,应按照“稳面积、挖潜力、扩鲜饲”的要求,进一步调顺调优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优势玉米种植区域,挖掘玉米生产潜力,同时扩大鲜食专用玉米、青贮饲料玉米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推进铜川市玉米产业稳步发展。
以农机化为统领,以“密品种、缓释肥、铺后膜、机械化”四大技术为支撑,应用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现代种业工程、地膜铺盖栽培等项目实施成果、加大对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开展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
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关键在于优良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推广的力度,在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强试验、示范的同时,对筛选出适宜于当地种植的新品种要加大力度推广,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协作,在试验、示范工作中,市、县、镇农技推广部门及种业公司携手推进,落实专用资金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同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品种生理特性及所需的生态、土壤条件,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做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种植的比较效益。
一是遵照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开展服务。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农户的生产情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信息服务。利用铜川农业信息网、铜川农业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及时发布玉米生产技术信息、高产技术模式、技术措施等,充分发挥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时效作用。三是召开现场观摩会。通过现场会,让更多的农户看到玉米标准化生产实施的效果,增强辐射带动效应,提高农民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和栽培技术水平。
总之,推动铜川玉米再上新台阶,出路在科技,核心是主攻单产,关键是立足抗旱,办法是品种、技术、农业基础建设,再加以政策扶持。只要这些政策措施真正集成到位,铜川市玉米生产就能够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