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铮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在人们日常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找到了历史发展的奥秘,揭示了全球化发展的动力,研究了资本如何推动世界各民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连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而初见端倪,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过去、展望未来,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
关键字:世界历史 经济全球化 金融垄断
全球化自出生之日起就与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等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关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也相伴而行。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审视全球化,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同时也要对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有全面的了解,不可偏颇。脱离了思想谈历史,会形成各个历史进程简单迭代的谬误,而脱离了历史谈思想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怪圈。对全球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既要追本溯源,体悟理论本身的意义,也要结合现阶段全球化发展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这也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理论溯源——全球化的理论源起
本文所研究的全球化主要指的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进程受到阻碍的今天,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进行研究,把握思想精髓、提炼核心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马克思及列宁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和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表现。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生前虽并未明确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是他对“世界历史”的论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关于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论述。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从资本主义的现实出发,否定了“自我意识”和“世界精神”等形而上学的唯心观点,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并找到了“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本质原因。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发展规律必然性的具体体现,而不是各国历史的简单拼凑。
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在物质生产实践中,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发展。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物质实践出发,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各民族普遍交往的角度来解释全球化的成因。“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
二是世界市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也是历史任务。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范围内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整体,为全球化提供了地理环境和发展的前提。“过去那种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他解释了世界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工人从而自行无限增殖以及内在的扩张。在资本主义趋利本质的带动下,资本家不再满足于从本国内攫取剩余价值,而是将眼光投向全球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世界性扩张是推动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动因。
三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虽然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使得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每况愈下。“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制约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它不肯能担负解放人类的任务,必将走向灭亡。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催生了运用武器的人——无产者。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彻底扬弃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二)列宁:金融垄断资本和帝国主义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产生于手工业向机械大工业过度的时期,产业资本之间的自由竞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商品贸易是该阶段的主要形式。而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早期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转变为资本输出,金融资本的力量对于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全球化理论。
一是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产生垄断。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必然会造成生产的集中,生产的集中进一步产生了垄断,生产中的工业垄断造成了流通中的银行垄断,工业和银行的垄断资本相结合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而随着金融垄断资本渐渐地表现出统治力,垄断的资本主义最终将成为帝国主义。“生产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的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由于垄断企业的目的是攫取垄断利润,而国内市场过于狭小,因而垄断企业为达到其目的,就必须将过剩资本输出到利潤率较高的落后国家去。长此以往,垄断资本家逐渐组成国际性垄断同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就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二是帝国主义自身充满矛盾。在帝国主义阶段,竞争转化为了垄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消除了竞争。帝国主义意味着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但是仍有大量的非垄断企业的存在,且垄断企业的内部也并非高度统一,不论是垄断组织内部还是垄断组织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与竞争。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只能使资本主义矛盾更加复杂隐蔽,更加尖锐。
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当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便会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便于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和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垄断资本的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为争夺世界市场而不断发动战争,驱使着自己最终走向军国主义。现代军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结果。
二、历程回望——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
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学界仍未有定论。有的学者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也有的分为四个阶段,而且即使相同的阶段,时间的跨度也不尽相同,这为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划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里笔者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顺序,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大致是在20世纪末期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有关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萌芽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通过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资本积累方式,加之对美洲财富和劳动力的掠夺,使资本主义通过征服、掠夺甚至灭绝的方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范围内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18世纪后半期,在工业革命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态势。资本的商品输出成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显著特点。在这一阶段,英国等欧洲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由资本主义引领的自由贸易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掀开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序幕。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和帝国主义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造成了生产的集中,生产的集中形成垄断,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发展为了垄断的资本主义。随着工业的垄断资本和银行的垄断资本逐渐合并,金融垄断资本应运而生。工业资本家对于银行的依赖逐步加深,愈来愈多的银行家变成了工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实际上变成了工业资本的银行资本。这个时期出现的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就是其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垄断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金融资本普遍输出,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于被输出国而言,剥削加重、贫富差距加大、地区冲突频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呈现。“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殖民地联系和‘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金融资本密切联系的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时代。
(三)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比较优势的差异,在20世纪60—70年代梯次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转而发展资本、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信息技术缩短了时空距离,改变着经济特别是商业运作的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来,获得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使经济迅速崛起。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在这一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第三次科技及产业革命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发展中国家不断融入国际体系,经济全球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三、远景展望——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探索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要立足于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同时也要关注全球化在细微处变化的表现,做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特点,立足唯物史观,以辩证、发展的态度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研究推向前进。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历史进程一再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发展、曲折式上升。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蓬勃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受到了阻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在极端势力和民粹思潮的影响下愈演愈烈。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深度调整以及全球治理出现的巨大风险与挑战,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非但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甚至采取“逆全球化”行为以应对其在全球扩张中遇到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再次遭遇严重波折。探寻背后的资本逻辑是解读“逆全球化”行为的关键所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发展遇到阻碍,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地位遭到了削弱。内部矛盾不断凸显,保护主义持续深化,使得“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进一步表现为政治行动。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必然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范畴,在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寻求发展的特点,贸易保护主义终归难以维系。总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于提高全世界人民生活福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这是全球化大势不可阻挡的根本原因。
(二)共产主义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全球化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生产力要得到巨大的发展,必须以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为前提。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也加剧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在现行的,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中,劳动愈发地带有世界性,而资本却愈发地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加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进一步深化。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世界性的矛盾只能通过共产主义来解决。
(三)引领全球化发展的中国智慧
從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前两个发展阶段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不平等交换”是其重要特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打开国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积极引入外资,加强对外贸易,充分利用优势要素,通过要素红利的实现成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国家命运休戚与共,40年的改革开放史可以看作全球化发展史的缩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中国的发展将引领全球化。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趋势。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习主席也多次在国际场合中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中国根据自己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本着有利于世界长远发展的原则,为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旨趣,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遵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6:刘吟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启示[M],哲学与当今世界,2019(10)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9:《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上海 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