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飞,李禄,唐建政,付垚,于峰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广大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也逐渐向着更大更深的方向发展[1,2]。软土一般具有高含水率、高压缩性、低透水性、承载力与抗剪强度低等特点,为解决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坑外地面沉降过大、坑内土体隆起等问题,灌注桩+内支撑支护体系在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3~6]。但由于内支撑体系存在施工复杂、影响土方开挖、增加施工工期与造价等问题,因此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桩锚支护体系既方便施工缩短工期,又能大幅降低施工造价,仍为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的主要支护形式之一[7]。
烟台某商业综合体基坑工程位于沿海深厚软土地区,通过采用灌注桩联合预应力旋喷锚索支护体系,并结合坑内被动区土体加固措施,将支护结构位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了基坑边坡的安全稳定,同时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造价,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工程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距离海岸线仅 2.8 km,拟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2.14万平方米,包括8栋高层住宅楼(26~33F)及1栋大商业综合体项目,设整体地下一层车库,局部地下二层,采用框架结构,桩筏基础。基坑平面形状近似菱形,东西方向长度约 264 m,南北方向长度约 276 m,场地地面整平标高约 5.5 m,地下一层基底标高约 -1.00 m,地下二层基底标高约 -4.00 m,基坑开挖深度约 6.5 m~9.5 m。
本工程所处地块四周均为市政道路,交通流量较大,车库外墙线距离四周市政道路红线最近约 7.0 m~13.2 m;基坑西北侧为已建成幼儿园,车库外墙线距离幼儿园外墙最近约 28.9 m;此外在拟建场区周边存在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埋深介于 0.37 m~2.82 m,距离车库外墙线最近约 22.1 m。基坑周边环境及支护平面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坑周边环境及支护平面简图
拟建场区地貌单元属于滨海平原,距离海岸线仅 2.8 km,场地总体较平坦,现状地面标高 4.46 m~6.20 m,高差约 1.74 m,整平标高按 5.5 m考虑。场地内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以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 2.40 m~3.77 m,相应标高为 1.45 m~3.21 m。
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如图2所示,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图2 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
各岩土层计算参数 表1
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及基坑开挖深度,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按二级考虑。方案设计之初,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将内支撑体系、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体系及桩锚支护体系分别从工程造价、技术要求、工期等多方面进行了经济技术比选。其中内支撑体系安全性高,变形小,但施工要求高,土方开挖不便进而影响工期,且施工造价最高;重力式水泥土墙施工工艺简单,造价较低,但承载能力及抗剪能力一般,特别是在淤泥质土中水泥土强度提升所需时间较长;桩锚支护体系工艺成熟,能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节省施工空间与工期,且造价适中,此外,本地块周边均为市政道路,最大长度锚索基本位于市政道路下方,对临近地块后期建设活动影响较小。因此最终采用了灌注桩联合预应力旋喷锚索支护体系,并结合坑内被动区土体加固措施,保证基坑边坡的安全稳定。
地下一层区域基坑开挖深度 6.5 m,支护桩桩径 800 mm,间距 1.3 m,桩长 16.5 m,主筋11C18,箍筋A8@150,加强筋B14@2000,桩间挂网喷砼,面层钢筋网按φ8@200×200布置,厚度 80 mm;设置2道预应力旋喷锚索,杆体材料采用2As15.2钢绞线,水平间距 1.3 m,竖向间距 2.0 m,自由段长度 8.0 m,锚固段长度 12.0 m~15.0 m,锚固体直径 500 mm,采用旋喷锚索一次成锚工艺,使用高压喷射注浆设备生成锚固体,水泥浆水灰比宜取0.50,自由段每米水泥用量 20 kg,锚固段每米水泥用量不少于 150 kg,为保证第二道锚索锚固段能够进入第⑤层粉质黏土,锚索倾角调整为35°;腰梁采用2[22a双拼槽钢。
为减小支护桩桩顶位移,防止坑内土体隆起,对坑内被动区土体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处理,桩径 700 mm,桩间距 600 mm,固化材料采用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单位水泥掺入量不小于原状土重量的16%,水灰比0.50,水泥土龄期28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 0.8 MPa,加固宽度为 4 m,加固深度从基底下至第⑤层粉质黏土,如图3所示。施工完成后经第三方检测,旋喷锚索与被动区加固措施均达到预期效果。
图3 地下一层区域典型支护剖面
地下二层区域基坑开挖深度9.5 m,上部 3 m采用1∶1放坡,中部设置宽 1.0 m的平台,下部支护桩桩径 800 mm,间距 1.3 m,桩长 16.5 m,主筋18C22,箍筋A8@150,加强筋B14@2000,坡面及桩间挂网喷砼;设置3道预应力旋喷锚索,锚索入射角30°~35°(间隔施打),水平间距 1.3 m,竖向间距 2.5 m,自由段长度 7.0 m~10.0 m,锚固段长度 23.0 m~32.0 m,其余要求同前。支护剖面图如图4所示。
图4 地下二层区域典型支护剖面
场区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较丰富,为减少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全封闭式止水帷幕,并结合基坑内疏干、辅以明排盲沟等方案进行地下水控制。
止水帷幕采用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单桩直径 700 mm,相邻桩搭接宽度 200 mm;帷幕顶标高控制在自然地面以下 2 m,底标高控制在基底以下不小于 2.0 m,且进入淤泥质土层不小于 2.0 m。
基坑内部布置疏干井,井间距约 25 m;井口从自然地表算起,井底进入在基底以下不小于 1.0 m,且进入淤泥质土层不小于 1.0 m,共计114眼;为避免降水对周边地下水位造成不良影响,在止水帷幕外侧布置9眼回灌井,井间距约 130 m,井底控制在基底以下不小于 1.0 m;
考虑到淤泥质粉质黏土透水性较差,在基坑底部设置双向排水盲沟,盲沟间距 25 m,断面尺寸 500 mm×500 mm,以0.3%坡度向疏干井找坡,沟内回填粒径 10 mm~20 mm的碎石(如图5所示),随挖随填,盲沟与坑内疏干井相连,形成整体降排水系统,保证了土方开挖与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图5 基坑内部排水盲沟构造图
(1)基坑监测方案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基坑监测包含日常巡视检查与仪器监测两方面,其中日常巡视检查应每天进行,以目测为主,并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内容针对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四个方面。
仪器监测内容包含桩(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锚索内力、地下管线及建筑物沉降、地下水位监测。为使基坑监测更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开挖深度、不同支护形式分别设置不同的监测预警值,如表2所示。
基坑监测预警值 表2
(2)基坑监测结果
本项目共布置桩(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83个、锚索内力监测点29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4个、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26个、地下水位监测点10个,此处以最为直观的坡顶水平位移监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基坑南侧、西侧代表性桩顶位移监测点监测曲线如图6所示,基坑支护效果及基础施工现场如图7所示。
图6 桩顶位移监测曲线
图7 基坑支护效果及基础施工现场
从监测曲线可以看出,基坑开挖期间桩顶最大位移均控制在 50 mm以内。此外,根据现场日常巡视检查与仪器监测结果显示,基坑周边支护结构最大变形均在 30 mm~50 mm之间,周边市政道路及市政管线无明显沉降变形,场地内临近基坑的钢筋加工区附近局部出现平行于基坑边缘的裂缝,最大宽度约 10 mm,转移钢筋堆载后裂缝稳定未继续发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基坑边坡安全稳定,为地下结构的顺利施工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桩锚支护体系为土方开挖与基础施工提供了极大便利,节省了工期与造价,该项目现已竣工投入运营。
(1)桩锚支护体系在深厚软土地区基坑工程是可行且有效的,锚索必须保证穿透软土层锚固于相对较好的土层内,相对于内支撑支护体系,桩锚支护体系能大幅度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2)软土地区基坑采用被动区土体加固措施可有效减小支护结构变形,增加边坡整体稳定性。
(3)软土透水性较差,仅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方案效果一般,必须配合坑底盲沟排水方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为基础施工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