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美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21-09-01 07:40邹福帅厦门万宝源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工程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8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美学景观

邹福帅 厦门万宝源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工程师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居住空间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人们的居住习惯也改变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人们开始摆脱以往群居式、狭窄化的空间束缚,并以超前思维追求自然生态适宜、意境品质较高的居住环境。这一变化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设计者需要对环境美学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实际,整合本土建筑传统与文化特色,充分满足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居住需求。因此,加强基于环境美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研究,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必要性。

1 环境美学与景观设计

要想达成基于环境美学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效果,需要明确环境美学与景观设计的概念界定、内在逻辑,尤其要重点把握二者整合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精准实践的重要前提。

1.1 概念界定

环境美学源于西方国家的美学概念,20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愈发凸显,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环境运动兴起并迅速蔓延全球,为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环境运动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自然与环境则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并主张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认为环境中的所有事物都具备审美相关性。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环境是依靠人在其中体验改造自然认知的过程,其中人的主观感受、情感融入十分重要[1]。

1.2 内在逻辑

环境美学中,景观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支点与核心范畴。国内环境美学奠基人陈望衡指出,景观美学是环境美学的具象呈现和现实延伸。甚至有西方学者直接将其与环境美学划上等号,并以“参与美学”的范式实施景观审美,可见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有着本质共通之处,无论是在美学形态上,还是在美学观念上,都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景观美学是脱胎于绘画的美学理论,是绘画作品蕴含的意境美在现实场景空间的具象呈现,也是对真实景观要素的审美表达。而环境美学更加强调实践,是在生态危机的情境中以更加宏观的立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客观来讲,不管美学理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空间的现实支撑,人类所开展的物质活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自我欣赏和本真自我的意见。在全球环境保护成为主流的背景下,要遵守环境与自然发展的基本法则,在自由创造设计的过程中,不脱离符合时代的价值标准,契合人们的审美诉求,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形成标杆性行业导向,引领时代,这才是真正的美。因此,就居住区景观设计来讲,应以环境美学的实践性、能动性为指导,科学协调各景观要素,实现建筑、景观、生态、功能以及文化等的和谐统一[2]。

1.3 应用价值

环境美学具有非常强的生活性,是为人类生活环境服务的,城市居住景观实践为环境美学的现实应用提供核心媒介,是对环境美学理论的重要验证。环境美学能够为居住空间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思维视角,以环境美学重要理论为依托,在深入分析居住景观空间特点的前提下,持续完善城市环境美学理论体系,进而有效填补居住空间美学的空白。对环境美学实施探究,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城市居住空间发展前景的探究。在系统把握居住环境设计理论的前提才,采用环境美学理论对城市居住空间展开新思考与新探索,无疑能够促进相关设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美学视角入手,对城市居住环境进行统筹规划,通过人工、自然、社会等要素的整体协调,打造优质、健康、舒心的居住环境,进而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另外,环境美学更侧重于景观工程的现实影响,空间布局合理、艺术水平较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可以在坚持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实现生活环境的全面美化。所以,以此来讲,环境美学对居住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以其核心思想来讲,环境的美是通过协调景观各个要素而形成的,所追求的是建筑、景观、功能、环境、人文等的深层统一,这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根本诉求。

2 基于环境美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在明确环境美学与景观设计逻辑关系,以及环境美学居住区景观设计价值诉求的基础上,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转变设计思维,调整设计策略,充分发挥环境美学的指导价值,促进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整体升级与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2.1 强化整体意识

以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来讲,整体是具有两种特性的概念存在,一种是构成部门的组成之和并等于整体,另一种就算构成部分出现形态、大小、特性的改变,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存在性。就居住区景观设计来讲,要求设计者全面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通过整体与局部的有机协调来达成居住活动和居住环境的协调,进而契合环境美学的价值诉求。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居住区景观内部构成单元的结合、连接等手段来凸显居住环境的整体性,但这一整体性并非各个景观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有计划的统筹部署,强调人在居住环境中的参与性、主体性,这是实现整体性建构的逻辑基础[3]。

2.2 建立自然格局

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坚持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型原则,要依据地方生态环境特点,在空间上建立自然格局。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如果人类对自然做出不恰当行为,会得到场地排异的反馈,最终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技术手段进行自然建构,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美学所倡导的自然观不单单局限于生态层面,更多体现在文化领域,强调从文化角度出发,追求、欣赏环境的自然美。人文景观作为传承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人文景观的价值表达能够强化使用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对居住环境产生依赖性、亲切性,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尤其在空间景观布局中,要建立自然格局,彰显文化品格,提高人文景观层次[4]。

2.3 注重多维体验

以环境美学的理论观点来讲,良好的伦理评价是居住景观的评价的核心标准,也就是说,居住环境的体验性、参与性是优化居住景观环境的重要手段。优质的居住环境能够丰富、提升居住者的体验层次。特别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审美元素,更能强化环境的感性熏染,为使用者提供别样的意境体验。具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要把握生态、健康、建筑、空间以及人文等要素的协调关系,立足于居民娱乐、交通、休闲等活动规律,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空间层次感、生活体验感,灵活采用各种景观手段,增进居民之间、居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最终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凝聚力[5]。

3 案例分析

姜镇大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姜镇,西侧临近通吕运河,南侧的世纪大道与东侧的金浩公路分别通往市区及通州区的主干道,交通可达性高,距离通州区政府重点打造的金沙湾新城3 km,5分钟即可到达叠石桥家纺城,距叠石桥客运站3.5 km,周边1 km里范围内设有多路公交,交通便利。该项目的景观设计与环境美学主张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具体设计实践,对环境美学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明确未来设计方向与重点。

3.1 入口空间

居住区空间由多个单元构成,入口空间就是其中之一,入口景观作为居住区的“门面”,能够直接体现出居住区的整体品位,如果入口空间景观设计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入口的美感,继而影响人们的第一印象。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做好入口空间的景观设计,充分发挥其在视觉优化、心理引导上的优势作用[6]。另外,合理的空间结构、高度宽度比例都是入口空间设计的关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该项目入口设计了对景景墙、私人定制景观雕塑、核心水景,再加上以乔木树阵为主题的植物配植,营造了仪式感十足的入口景观,令人赏心悦目,提高了居住区整体品质。

3.2 公共开放空间

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居住区景观的核心构成,能够充分激发空间活力,为居住者提供休息场所、打造社交空间。以环境美学理论来讲,公共开放空间可设置形式丰富的活动座椅,如连续多层沙发、台阶沙发等,可以为居住者提供个性化的休憩空间。另外,靠背式、扶手式长凳,也能够增强公共开放空间的流动性,为人们提供更为便利的休息节点。就室外构筑亭的设计来讲,可以在造型、材料上进行创新,以满足居住者个性化的审美诉求[7]。如采用高性能绿色材料打造仿生“水泡”亭,采用仿生纤维强化结构强度,确保水泡内部的稳定性,还可以在外形上加以创新,注重艺术与技术、视觉与情感的整合,以充分激发公共开放空间的活力。该项目在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上十分注重多元化、个性化设计,形成了“两轴、四心、双环、多组团”的创造性风格。具体来讲,两轴就是礼序共享轴为入口礼仪轴、全龄活动轴为中心景观轴。两侧主要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大道,并且设置对景景墙及水景,突出客户归家的仪式感、尊贵感,设有室外小剧场、林下野餐、树下园艺等集中性的活动空间;四心就是四个核心场地空间,包括儿童活动空间、老人养生空间、青活运动空间以及静谧社交空间;双环就是环跑道。大环套小环,搭配起跑准备区,适合不同年龄层的运动方式,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多组团即汪友PA、儿童IP童心缘、仰生邻、自然汇、跃动场以及WO运动等多个花园空间,带给业主多元化、主题性的多重体验空间。这种景观设计不仅遵循了整体性原则,而且建立了自然格局,最重要的是其满足了居住者多维的体验诉求,充分践行了环境美学的景观设计要义。

3.3 绿地空间

绿地空间设计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构成,其作为住宅空间的重要延伸与居民生活有着直接关联,特别是宅旁绿地,如何在保证绿化率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的私密性需求以及功能性需求,显得尤为重要[8]。为此,设计者可以在绿地空间的平面、立面上,多配置一些色彩艳丽、造型多样的植物,以烘托不同季节的环境氛围。此外,就人群相对密集的空间节点来讲,可以多铺设草坪以增强景观互动性,在区域边界的绿地空间,可以多设置乔木、花灌木,进行自然隔离,也可以用常绿植物做成个性化的自然植物篱笆[9]。该项目配有3000 m2榉树广场、1000 m2水杉林、350 m银杏漫步道,形成了健康功能性极强的绿地空间。还可以科学搭配养生乔灌木,兼顾花色、叶色的观赏性,还能实现多种康养功效。

3.4 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属于典型的艺术创作活动,是生物学和美学结合的产物。就环境美学来讲,应在植物造景上强调构图美感,在设计语言上要追求艺术需求和文化寓意的美学表达。此外,还要确保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植物群落搭配的科学性,以重复满足居住者多元化的情感与审美诉求。目前,植物种植规划已经成为居住空间环境质量评判的核心标准,植物有助于调节居住空间的温度、气候,同时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情趣,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10]。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植物造价并非简单的植物种植,也不是单纯的欣赏考量,而是要彰显植物景观的多重价值,凸显其形式美、意境美,实现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和谐。该项目的植物造景在追求生态美的基础上,以环境美学为指导,真正实现了其在居住空间的美学目标。例如,其中轴空间以高大乔木为主题的植物配植,水杉、香樟、榉树、朴树、瓜子黄杨以及四季草花的植物造景,营造了恢弘、大气的中轴景观;横轴空间以银杏、水杉、香樟、丛生香柚、鸡爪槭以及杨梅为植物配植,营造了浪漫舒适、悠闲自得的林荫漫步道;活力空间以红枫、鸡爪槭、栾树、红花继木以及银桂等色彩植物为主题的植物配植,营造了色彩丰富、乐趣无穷、动感十足的活动场地。

宅旁空间以香樟、日本早樱、金桂以及丛生黄连木四季花乔为主题的植物配植,营造了能够科普植物,增加社区种植乐趣的邻里花园。另外,在其植物造景的同时,还会搭配一些工业风的艺术雕塑,实现自然、艺术的另类组合,为居住者提供全新的审美体验,如图1所示。

图1 宅旁空间艺术雕塑(组图)

4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打造和谐、舒适的居住空间景观环境,需要以环境美学理论为指导,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设计居住环境,确保其实现科技与美学的高度整合。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创造,追求形式美学、功能美学的多维统一,以完善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在居住区入口空间、公共开放空间、绿地空间以及植物造景等的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既要强化整体意识,又要建立自然格局,同时注重多维体验,以实现环境美学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深度整合,发挥聚合效应。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美学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盘中的意式美学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外婆的美学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