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和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09-01 09:41陈飞刘洪举覃婷丘云锋董玲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贵阳550007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步行肌力脊髓

陈飞 刘洪举 覃婷 丘云锋 董玲 (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 贵阳 550007)

脊髓损伤是指由各种外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常伴随步行能力下降和日常独立生活能力降低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基于此,已在临床中开展了多项减重步行训练的研究以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恢复〔2~4〕,然而患者的三维步态和平衡功能往往无法得到彻底改善。悬吊训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运动训练方式,旨在通过对核心肌群的训练来加速患有运动、神经系统、脑部疾病的患者的康复进程〔5~8〕。本文对比研究常规减重步行训练和联合悬吊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接诊的12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的脊髓损伤分级诊断标准,损伤级别为C、D级,且伴随下肢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平面为T11-L1水平;从受伤至入院的时间为1~6个月;患者身体无其他重大疾病;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随严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或不配合训练者;患有影响步行能力的其他疾病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45~63岁,平均(54.45±6.67)岁;颈段损伤13例,胸段损伤19例,腰段损伤28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C级27例,D级33例,损伤平面T11共14例,T12共24例,L1共22例,入院时病程(3.13±0.84)个月。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4~62岁,平均(55.21±7.23)岁;颈段损伤11例,胸段损伤20例,腰段损伤29例;ASIA C级29例,D级31例,损伤平面T11 16例,T12 23例,L1 21例,入院时病程(3.27±0.7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减重步行训练,30 min/次,2次/d,5 d/w,连续训练12 w。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用悬吊训练(包括核心肌群训练、平衡训练)对患者进行康复和功能训练,具体方法为每周中的3 d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另2 d进行减重步行训练联合悬吊训练,30 min/次,2次/d,连续训练12 w。

1.3评价指标和标准 患者以屈髋屈膝90°的姿态坐在等速测试椅上,在测试过程中给予患者鼓励以获得最大肌力;另采用Lovett分级法测定患者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9〕。采用荷兰的卡伦系统,在患者进行正常步行过程中,利用红外线摄像头和系统中的压力板对患者步态的时间-空间数据、运动学数据及动力学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计算相应的参数值〔10〕;在平地上让患者以最快的速度步行,记录患者步行10 m所需时间(10MWT)及6 min步行距离(6MWT);另采用200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步行指数测定方法Ⅰ对脊髓损伤的步行指数进行测定,结果分为0~21级,级别越高表示步行能力越强〔11〕;另对17项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性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明下肢独立性越强〔12〕;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起坐等10项功能进行测定,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平衡功能越好;另在训练前后,利用采用日本阿义玛公司的平衡测试仪(型号Active Balancer ABS-20)对患者进行动态和静态平衡测试〔13〕;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ADL越强;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患者的功能独立性〔14〕,分值越高表明功能独立性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 果

2.1下肢肌力比较 训练前,两组下肢肌力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P<0.01)。组间比较,训练后实验组腘绳肌峰力矩及体重比、股四头肌峰力矩及体重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的徒手肌力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下肢步行能力比较 训练前,两组步行10MWT、6MWT及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10MWT比对照组更短,6MWT更长,脊髓损伤步行指数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脊髓独立性(SCIM Ⅲ)评定,结果显示,两组经训练后的脊髓独立性均得到提升,且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三维步态对比分析

2.3.1时间-空间参数 训练前,两时空参数步态结果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实验组中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和优化,且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3.2运动学参数 训练前,两组各项运动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各指标明显改善(P<0.01),且实验组各项运动学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2.3.3力学参数 训练前两组各力学参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对照组各项力学参数均无明显改善(P>0.05),而实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训练前(P<0.01),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5。

2.4动静平衡功能测定结果 两组各指标在训练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各指标明显改善(P<0.01),且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6。

2.5ADL和FIM评分结果 训练后,两组ADL和FIM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7。

表7 两组训练前后ADL和FIM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常保留一定的运动能力,但往往伴随步行能力的较高下降或完全丧失,进而导致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损〔15〕。因此,如何高效地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训练可以大幅提升患者的等速肌力和徒手肌力,使患者的下肢受累肌肉群的肌力得到极大锻炼,这有利于患者肌肉的协同和关节的稳定〔11〕,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悬吊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下肢独立性。三维步态分析结果则表明,传统的减重支持训练无法使患者的步态在时间-空间、运动学和力学上得到改善,而联合悬吊训练则有较好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均得到了提高,该结果也揭示了步行能力的彻底改善可以有效地增强患者的平衡功能,二者相辅相成。

综上,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的减重步行训练联合新兴的悬吊训练能够极大地推动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并进一步提升三维步态和平衡功能,进而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步行肌力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从步行到奔跑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