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广州市市政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00)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市更新从单一的拆除重建转向微更新的模式来实现城市景观的品质提升。2016 年广州市实施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明确城区不再大拆大建,改为循序渐进的修复、活化、培育,让其保留生机,从源头上解决居民生活难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同时改善城市面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而城市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生活的主要“舞台”,不仅具有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交通功能,而且也承载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时代形象、保护城市风貌、美化城市环境等功能[1]。因此,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通过“微改造”的手段营造高品质的城市道路景观,对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设计过于强调“以车为主”,设计侧重于道路及交通的工程设计,忽视环境设计对整体空间景观的打造及特色街道的塑造;同时“标准图”的惯性思维让设计浮于表面,忽视细节处理及节点空间的设计,最终使得道路被粗放建设,景观同质化严重,视觉体验单调,辨识度低;公共空间经常被割裂,人们对道路空间体验感不佳,参与程度低,严重影响城市空间品质。
“以车为主”的设计思路和建设方式,让人、车路权严重失衡,而因路权的不公平性引发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道路使用者的心理健康,也引起交通安全问题。同时,非机动车道设置不当,与行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与机动车道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多数城市道路仅作为连接城市各区域的骨架,设计和建设较为单调、呆板,忽略了不同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使城市空间失去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吸引不了外来游客,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市民的归属感,增加城市辛福感,最终失去街道活力。
由于城市道路空间的特殊性,其空间范畴往往涉及道路红线、绿线、建筑退线等多线控制,在无有效管控机制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各部门沟通不足或各行其是的情况,导致各项矛盾冲突,如绿化及变电箱阻碍人行、盲道因各类井盖绕行、标志标牌以及各类杆件随处可见等,最终使建成环境不理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城市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与烙印,而这些都是从它的城市道路开始展现的。城市道路景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不仅是居民文化活动的积累,也是构成城市地域性和个性特征的主要内容,既包括昔日的文明,也有当代的成就,它能唤起人们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建设品质道路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塑造城市时代形象,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生活的主要“舞台”,是为人服务的场所,人是城市道路的主角。除了满足交通的职能,城市道路还应满足人的多样性活动的需要,使之成为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吸引人们进行多样的社会活动。因此,建设“以人为本”的品质道路作为精神文明载体,体现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增加城市幸福感,是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承办2017 年《财富》全球论坛为契机,于2016 年开始启动城市道路品质提升工作,旨在用微改造的方式,通过“微设计、微调整、微提升”,着力打造“开放、融合、方便、舒适、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间,推动实现“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市民享受更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国际美誉和全球影响力。阅江路及周边道路品质提升工程正好位于广州以珠江为纽带的“一江两岸三片”的城市空间布局中琶洲片区范围,是重点品质提升区域。该工程西起猎德大桥,北至阅江路,东到科韵路,南达新港路。需提升道路有8 条,全长12km,其中核心段道路的品质提升以琶洲会展为中心向四周展开,分别为沿江道路、阅江路、会展东路、会展西路、琶洲大道及琶洲大道东。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品质道路设计不同于传统道路设计,以新建工程为对象,以交通预测为依托,其主要设计对象为已建成道路,道路的运行状态已基本稳定。因此,对既有道路的品质提升是基于既有设计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完善,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改善道路状况。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把“道路景观”作为一个重要城市设计元素,借助周边环境元素、生活要素来进行道路的美化和活化,使其更有互动性、更有归属感,为城市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工作和游玩的场所。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设计,首先对阅江路及周边现状道路进行交通梳理,制定“道路、交通、空间”统一设计的总策略,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对道路、交通、景观、排水等多专业进行统筹,建立“以人为本”的交通优化策略
4.2.1 交通体系问题分析
经现场调研,阅江路及周边道路的整体道路现状较为良好,但它的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仍有不够理想的地方。比如部分路段骑行者与快速行驶的小汽车共享路权,仅用一条白色标线分隔,存在安全隐患;非法停车以及通行区域被各类设施占用现象严重,不仅影响道路连续及通畅性,也严重影响城市美观;现状人行道铺装新旧不一、平整度不够,且小尺寸人行道砖基层多存在松动现象,雨天易积水,严重影响通行体验;配套设施不足,休闲游憩空间质量不高,以及道路沿线多处闲置用地,因利用率不高形成消极空间等等,诸多问题急需妥善整改。
4.2.2 以人为本的交通优化策略
城市道路作为串联各区域的“城市走廊”,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现状道路的各种路面病害(裂缝、车辙、老化等)情况进行处理,调整存在问题的井盖标高,再对路面进行铣刨加铺,以加强车行道路的平整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其次,通过加设安全护栏,利用绿化、路缘石、不同铺装材料等措施将步行、骑行与机动车道隔离,当慢行道与机动车道相交时,通过道路标线及管理措施保障其连续性,避免出现断点;同时,整个慢行网络设计注重与目的地直接连通,重视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出行;最后,尽可能保障通行空间的环境品质,使用石材对慢行道进行铺装,加强慢行道的平整性及美观性,通过树池或绿化带之间的空位区域设置设施带及自行车停放点,减少通行干扰,合理位置设置休闲石凳及遮阳遮雨设施,方便行人、游人停留休息,体验城市生活、感受城市文化。
4.2.3 多样性的景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延续城市的绿色空间,还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阅江路及周边道路现状景观植被种类丰富,但植物组团无序,大量乔木出现老化、偏冠、歪斜问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且乔木密度大,中下层植物生长空间受限,整体景观风格不明晰,色彩单调,缺乏特色。同时,因重建轻养,致使植物生长杂乱,草坪土裸露,最终景观效果不佳。为有效改善现状,阅江路及周边道路的景观设计采用疏林草地模式,遵循以体现季相变化的乔木为主,花镜点缀,力求打造层次分明、色彩丰富、通透大气的城市道路特色景观(见图1);而沿线人行天桥、交叉路口以及人行护栏则通过布置组合花箱营造小型景观节点来增强景观效果(见图2);此外,将道路雨水管理与道路景观相结合,利用高差设计下沉式绿地用于减缓雨水径流流速,促进雨水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图1 层次分明的中央绿化带
图2 护栏挂花增强景观效果
城市道路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带形空间反映[3]。打造品质道路,就要求改造过程中注重精细化设计与特色景观的营造,融入城市文化要素,延续城市记忆。根据阅江路及周边道路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地域特色,提炼出具有城市印记的文化元素作为设计元素融入道路景观中,通过空间组合形式、道路铺装、绿地花池、小品雕塑、休闲座椅、车止石、人行护栏(见图3)、艺术井盖(见图4)、路灯照明、标志标牌等道路要素来体现,以此展现广州海珠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魅力,并加强人们对它的认同感和领域感。
图3“广州印记”人行护栏
图4“海珠十景”艺术井盖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它的优劣是衡量城市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富有活力的道路空间,不仅会使市民产生浓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会对外界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是城市精神和气质的反映。阅江路及周边道路作为海珠区景观型城市道路,其道路景观设计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结合车行流线和人行流线构成的景观视线通廊,把各个景观视点串联起来,并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打造多样化的道路空间,同时协调处理好不同活力类型的空间关系,避免不同活动的相互干扰,对道路设施、小品、公共艺术进行人性化、系统化的设计,使之符合人们的尺度,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如规整绿地空间,拓展人行道宽度,调整休闲座椅位置,协调休憩活动与穿行活动的功能分区,利用闲置的边角空间营造街头交互场所,激活更多的休憩活动和娱乐活动,利用桥底空间设计多个主体趣味场所作为活跃的聚集点,使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行人发生更多的社交联系,巧妙运用灯光设计、多样的公共艺术装置、特殊的铺装材质等手段(见图5),有效提高空间活力,让城市道路体现出对人们的关怀和尊重,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空间,展示城市整体形象。
图5 灯光设计
科学规范品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流程管控要点,提高实施和管控标准,设置专门的机构协调各方需求,统筹设计审核、监管等工作,避免分工不明确、控制僵化、管理混乱等问题,并可建设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平台,推动城市道路设计技术体系和城市设计框架构建,实现道路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设置城市道路自身数据库,开放道路的规划设计、更新改造等各项信息,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品质道路的建设与美好环境的营造,真正创造“以人为本”、强活力、高品质的城市道路。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建设品质道路有助于改进城市服务供给,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本文以阅江路及周边道路品质提升工程设计实践为例,从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梳理交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特色景观、延续城市记忆、重塑活力空间、展示城市形象、加强实施与管控几个方面探讨提升道路景观品质的设计策略,旨在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