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丽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经济作物,棉花市场和棉花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和纺织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1],进一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棉花最多的国家,有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三大棉区。河北省位于黄河以北,占据华北平原的大部分位置,隶属于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产棉量较大的省份之一。而河北省农田的干旱缺水,又适合耐旱、耐盐碱的棉花生长。棉花产业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广大棉农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农业大国,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仍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此外,棉花在我国众多经济作物中产业链最长,关联产业最多,棉花产业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关系着纺织业和棉花相关产业的就业问题。
河北省是我国八大产棉省之一,拥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棉花不仅是河北省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还是无数棉农唯一的经济来源,为河北省以及其他地区的纺织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推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棉花产业是河北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柱性产业,对河北省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很多产业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已远远高于种地的收入,农民一般会选择种植粮食作物而把节省的时间用来外出务工,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总产量下降,规模化生产难以进行[2]。
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不仅在我国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高度关注。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注重现代经济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的运用,善于建立模型来分析棉花产业的问题,但是不够注重棉花供求价格的制度因素和政策影响。国内对棉花的研究多注重其作为产品的研究,大多数从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虽然产业链的说法很早就被提出,但是大多数只研究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缺少对整个棉花产业链的系统分析,尤其是对个别地区的分析。
产棉大县是河北省棉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提高河北省棉花生产效率的示范基地,代表着河北省棉花生产的实力,同时也蕴含着河北省棉花的生产潜能。但是从2008~2017年整整十年间,河北省6666.7 hm2(10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数量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8年的38个下降为2017年的17个,共缩减了21个产棉大县,缩减55.3%(见表1)。
表1 2008~2017年河北棉花生产大县变动表
根据布瑞克农业数据库资料显示,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尤其自2008年以来,棉花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68.93万公顷高峰下跌为2016年的29.07万公顷,下跌了近57.8%,棉花生产呈现出面积减少,单产增加,总产减少,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的局面,使得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降低(见图1、图2、图3、图4)。
图1 2005~2019年河北省棉花总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图2~4同)
图2 河北省2005~2019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
图3 2006~2016年河北省棉花种植成本
图4 2006~2016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
河北省虽然拥有悠久的植棉历史,但是棉花加工产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棉花种植的季节性,棉花加工企业大多为间歇性经营,6月上旬开始进入周期性的淡季,轧花厂、油棉厂等棉花加工企业多数早早停工歇业,仅少数保持断续的生产。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的不断下降,原棉的存量也逐渐减少,导致棉花加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规模小、业务量较小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因此,棉花加工行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自1990年以来,河北省棉花单产有了大幅度提升,近十年来皮棉单产几乎稳定为1400~1800 kg/hm2,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随着机械化进程的推进,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棉花的种植成本也随之提高,从2005年的1.2万元/hm2左右上涨至2016年的3.7万元/hm2左右(见图3),但棉花的价格却没有很大的波动,导致广大棉农的收益不增反减,降低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使得棉花播种面积不断地减少,制约了棉花产业的发展。
2.1.1自然条件优越
(1)气温。棉花最早出现在热带地区,是喜温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河北省由于春秋两季降水不够充足,冬季温度一般较低,夏季的雨水充足,却容易渍涝,使得土地的肥力偏低,所以棉花棉田基本上采取一年一熟,冬季闲田的耕作制度。棉花的一生需要≥10℃的活动积温为≥3500℃的有效积温,而河北省位于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1.4℃左右,日平均气温≥10℃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其热量条件十分有利于棉花的生长[3]。
(2)降水。棉花一生中的需水量为450~620 mm,属于需水量较多的作物,但其在不同的生育期所要消耗的水量有较大差异,前期棉株较小,所需的水分不多,中期为棉株生长的主要阶段,需要大量的水分,后期棉花生长活力衰退,耗水量又会减少。河北省属于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为330~770 mm,虽然各地区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变化大,但是主要集中在夏季,正好能够满足棉花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3)光照。棉花对光照条件的要求较高,适合在光照比较充足的地区生长,且其所需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高。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750~1000 lx,光饱和点为7~8万 lx,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照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 lx,在此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的增强而增加。河北省的光照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间仅次于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其中春季的日照时间最多,其次为夏季,冬季的日照时间最少,能够很好地满足棉花生长对光照的需求。
2.1.2 面积和总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河北省属于黄河流域棉区产棉的主要省份,具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是全国传统的植棉大省。在全国三大产棉区中,新疆、山东和河北是全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省份,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在2010~2017年间始终稳居全国第三,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棉花产业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全国棉花产业能否稳定的发展,河北省棉花产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对河北省棉花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1.3 棉农植棉经验丰富
河北省已有上百年的植棉历史,植棉区的农民已经形成了种植棉花的习惯,广大棉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植棉经验,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棉花种植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套种棉等耕种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棉花品种也适时地进行更新换代,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棉花的良种普及。
表2 2016年全国棉花播种情况统计表
2.2.1棉花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河北省棉花的户均种植面积在8200 m2左右,且大多种植棉花的农户还同时经营其他农作物,还有许多农户的播种面积不超过2000 m2。这种情况导致农户经营占较大比重,而规模经营所占比重较小,使得棉花生产对市场变动的反应具有很大的趋同性,其竞争力较低。一家一户小面积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产品规格很难具有统一性和标准化,原材料的购入不能批量进行,无法降低生产成本等都成为其在棉花生产发展中的劣势。由于生产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在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棉农收益较低等问题,使得河北省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2.2棉农的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正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的棉农都未完成高中教育,其中更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棉农只有小学水平,还有近5%的人处于半文盲的状态。虽然河北省棉农都具有丰富的植棉经验,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对棉花品质的需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植棉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从事小规模棉花种植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年龄相对较大的人,其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导致了河北省棉花种植仍采用较为传统的种植方式,比如所施肥料不能根据地块土质的不同做到因地制宜等。因此,尽管棉花品种在不断地更新,但却始终达不到增收增产的目的。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但棉农自身的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有限,使得科学技术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无法将科学技术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给棉农带来经济效益。
2.2.3棉花品质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至今仍无令人满意的高效率与低成本的杂交种子生产方法[4]。棉花的品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棉花品种的多、乱、杂,但类型单一。由于河北省棉花的种植规模普遍偏小,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导致棉花生产上的品种多、品质参差不齐。即棉花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而缺少从种子的培育选用、栽培、采摘、加工等一整套体系的标准,导致很难对棉花的质量进行分类,中高低档的棉花所占的比例不合理。这一系列问题使河北省的棉花市场出现了品质好的棉花供不应求,而品质不好的棉花卖不出去的现象。
2.3.1 国家对棉花的补贴政策
为了稳定棉花生产,提高广大棉农的收入水平,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棉花良种补贴政策,对棉花生产继续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进行补贴。棉花补贴政策的颁布,使得我国的棉花生产有了更好的保障[5]。实施棉花补贴政策以来,河北省棉花良种补贴面积达到54.12万公顷,全省棉花优种率高达95%,地膜棉占比更是高达98%。国家对棉花的补贴政策不仅使河北省棉花品种、品质不断得到优化,还为广大棉农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
2.3.2棉花需求量增加
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是棉花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在棉花流通的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棉花的需求方面包括纺织、民用、军工、医药、损耗等用棉[3],其中纺织用棉占绝大部分,所以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对纺织用棉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由图5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全球的棉花需求量在不断地增长,产量却逐步减少,供需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河北省纺织用棉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对棉花原料需求不断扩大。
图5 全球棉花产量与需求量对比图(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
2.4.1 国外棉花价格的冲击
棉花价格波动会影响棉花全产业链和植棉地区的经济发展[5],我国纺织企业可以承受的最高国内外棉花差价在每吨2000元左右,但每吨差价接近5000元的情况下,纺织企业难以消化,只能大规模进口国外的低价棉花[6]。国外棉花大多采取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土地集中在少数的农民手中,使得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棉花生产过程中所需耗用的人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棉花的价格。而我国大多地区的棉花生产经营方式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所耗用的人力成本较大,导致棉花的价格居高不下。另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更便于对棉花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严格的把控,形成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生产的棉花品质更高,且便于对不同品质的棉花进行分类;分散的经营方式使得棉花的品种多样、品质参次不齐,难以实现统一的标准,科技含量较低,无法出口至发达国家。
一些国家为了保障棉农以及棉花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除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外,还会颁布各种力度较大的棉花补贴政策,如美国,虽然在2007年取消了棉花出口补贴政策,但采取了营销援助贷款和差价支付等手段来稳定甚至进一步扩大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与之相比,我国的棉花保护政策力度并不大,导致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河北省棉花产业化程度低,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缺乏竞争力[7]。
2.4.2 棉花播种面积波动较大
由图4可以看出,2000~2016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波动较大,首先由2000年的40万公顷增长至2004年的66.7万公顷,2004~2010年小幅波动,2010年以后,棉花的播种面积急剧下滑,2016年跌至28.83万公顷,六年间棉花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河北省开始调整棉花以及油料作物的面积。棉花的播种面积是否稳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的政策、国内外棉花的价格等。河北省棉花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导致抵抗价格波动的能力差,直接对棉花的播种面积产生影响。如果不重视棉花安全,完全依赖进口,那么棉花的战略性地位将受到很大威胁。
当前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棉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且存在一定的政策漏洞[8]。近年来,河北省棉花生产的补贴仅有良种补贴和定额补贴,大部分棉农由于种植规模较小,所得到的补贴金额也较小,导致棉花补贴政策对提高棉农的种植积极性的作用不大,因此,河北省应该完善棉花种植的补贴政策[9]。随着棉花播种面积的减少,河北省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资金也会不断减少,应通过加大补贴的力度来激励棉农,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从棉农的需求出发,设计的保险产品要定位精确且多样化,对覆盖地区、保险费率、补贴水平等要有详细的规定[10]。对棉花生产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广大棉农多种棉、种好棉,保持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基本稳定,走棉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了提高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棉花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棉花产业的科技化、机械化进程。首先要选育优良的棉花品种,加强与各大国际育种集团的合作,加快棉花良种的更新换代;其次要提高机械化水平,为了满足棉花的生产对机械化的需求,国内也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的机械化生产设备,主要覆盖棉花的播种、收获等环节,有播种机、自动采摘剥壳机械设备、放苗机等,实现了小规模的批量生产,开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但是在个别环节仍以采用人力为主,如植保设备,应大力推广高架喷雾设备,由此代替人力背负式喷雾设备,提高棉花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在河北省沧州市,植保机械化水平提高后,棉农每人每天的工作面积由之前的4.7 hm2增加到13.3 hm2,工作效率提高了1.83倍,还节约了农药的使用数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对棉农身体的伤害,提高了棉花的吐絮量。
实现棉花生产的现代化离不开广大棉农科学素质的提高,首先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棉花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使得各个环节的工作者各司所职,紧密配合,保证棉花生产技术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会失真。其次应积极地研究和完善棉花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农业技术,并将已经成熟的技术通过推广体系向广大的棉农以及棉花从业人员进行推广,做到在提高棉花的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广大棉农的利益。
河北省棉农众多,分散化经营的程度大,经营规模较小,这就导致棉花生产抗风险的能力差,品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生产标准,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地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植棉地区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要求棉花生产者与棉花加工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降低棉花市场交易的成本和费用,实现棉花产业的升级。
鼓励有条件、有能力、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棉花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为龙头企业,通过对棉花市场的整合,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集团组织,带动棉花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改变棉花生产经营分散现状。要进一步鼓励棉花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扶持棉花生产、科技兴棉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发展棉花合作组织,逐步实现棉花生产的连片种植[11],通过“企业+农户”的形式扩大棉农的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放开棉花购销与价格管理,促进棉花生产、加工与纺织、营销等环节融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棉花合作社等实现规模化连片种植,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专业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