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
河北大学
众所周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过来,它能够通过一定的形象反映全方位的社会生活。而美术作为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它以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反映着现实生活。美术作品的诞生同其他门类艺术作品一样,要经历“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表现)的完整过程,而客观现实则对整个环节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应当深入生活,把握时代内涵,反映时代风貌。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得到更好的传播。
美术作品当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内容的统一。[1]这里注意此二者绝不可割离。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感受到的,可能会使我们联系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至激发强烈的创作动机,此环节便是艺术体验。接下来我们要经过大脑的提炼、加工、虚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意象,在这之中,作者想表现的某种精神或者审美感情便会形成,为艺术作品有丰富内容而打下完美基础。最后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运用某种艺术语言或表现手段将之前的艺术意象客观化,形成作用于人感觉的外在形象,即,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东西,凡是人在那里看得见如他所理解的那种生活的,在他看来就是美的。美的事物,就是使人想起生活的事物。[2]即是说,能够引起读者的深刻感触,能够表现深刻的时代精神。既然能引起广泛共鸣,那么它就是“美”的。此种形式的美,叫做“艺术美”。凡是对社会经历有着深刻感触的艺术家,现实和心灵冲撞的矛盾会在作品中表露无遗。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发现其思想经历的多重变化:或是朝气蓬勃、倔强奋斗,再到战争苦难,或病痛折磨,表现得丹心碧血、顶踵尽捐的精神,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将脑海中的艺术意象物化为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形象,那么这件作品就是美的。 进一步说,美术有着“说明生活”、“对社会下判断”的作用,是将作者的“生活”展现给读者的一种手段,使得我们认识生活中那些引人兴趣而我们有没有机会在现实中去亲自体验或观察的方面。[3]如此,后人会在安乐、平和的年代见到这作品时会惩前毖后,避免重蹈覆彻。
上述说到,在艺术意象形成阶段,我们的大脑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概括 、提炼、总结、升华,那么,这个阶段便是我们的主观情感的作用。艺术家需要具备的一个本领就是想象,这是我们心理能力中较为自由的一种,这样可以把一些不符合表达主题的材料进行加工,使得艺术形象更加理想化。当然,这里的想象应当是在客观基础上的有理想象,过分脱离现实的作品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会成立的。
许多的艺术家在生活或者创作中会有这样的感觉:某刹那间茅塞顿开,突然拥有了奇思妙想的感悟,我们将这称之为灵感。从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角度来说,灵感是通过大脑皮质中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忽然发现所需要的表象,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短暂性的神经联系。这里赘述一个小故事:大音乐家贝多芬在一家餐馆用餐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便用菜谱作曲,十分投入,到最后都未进餐而误以为自己“吃过了”,这里“吃过了”是指他的音乐食粮罢了。由此可见,当灵感来临之时,定要果断抓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位艺术家肯定也有了很多现实、文学、历史、审美等多方位的经验积累,可见客观生活对艺术影响之大。
浪漫主义美术中,艺术家更注重追求理想,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这里,主观情感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会有人认为,现实主义创作中便不需要主观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艺术家所具备的艺术直觉就是明确的主观因素。现实主义艺术家善表现客观存在,他们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从自然风景到工厂商铺,从贵族生活再到百姓劳作,不论是在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还是揭示劳动的艰苦和残酷,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上,都是精心地提炼场景,将表现事物本质的要素着重表现,避免画蛇添足。如库尔贝的《石工》描绘了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两位采石工人辛苦劳作的情景。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脸,背景中那口不起眼的小锅好像在提醒我们二人在与时间赛跑,拼命劳作。画家描绘这作品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他生活的年代中有许许多多的“采石工”,并且给予他们无限同情。由此我们可知,即使是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也并不能抛开主观感受。只是思想倾向和情感相较于浪漫主义来说更加隐蔽,语言更加朴素、冷静。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中,他彻底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现 实高于想象,高于主观,笔者认为这种表达或许过于执拗。应当是一种相互辩证,并统一在艺术作品中的状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创造,它的美是无法与现实抗衡的。[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间在流逝,历史变换,社会发展。而绘画艺术作为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其中一种,会随之改变,也务必随之改变。清四僧之一石涛先生曾说:“笔墨当随时代。”在我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绘画现于陶器、崖壁等,表现简单的动植物、几何纹样,以及抽象化了的人类狩猎等生活化场景;在宋朝,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为适应其审美生活的需要,产生许多的职业画家,专表现市井生活的题材,如《货郎图》、《婴戏图》等;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交流大发展时期,绘画形式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如常见的就是人物面部逐渐有了明暗关系,在内容上一些文人志士试图用其他国家思想来改革中国文艺界执拗的腐朽思想。以上说明是以时间角度、纵向发展来介绍生活对美术的影响,这也是美术自身的继承与革新过程。
另一方面,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群体、民族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习惯,以至于在审美形式上出现差别。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任何不同阶层的人都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这就是现实环境。比如农家女孩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是乡村人看来的美。但上流社会生活的人却认为纤细的身姿、白皙的皮肤才是美的。[5]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标准是多变的,相对的。譬如:在我国古代时期宫廷,物质条件丰富,珍贵画材较为常见,绘画多表现“精美”、“华丽”、“研丽”等特征;而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较为注重精神品格的修养,故而认为绘画与诗歌相结合,从而达到寄托情怀的作品视为美;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民间,涌现出一批民间画家,他们则多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认为表现子孙满堂、货物买卖、男耕女织的作品是美的。由此可见,同一社会背景中的不同阶层之间表现出迥异的审美趣味。
故而,当时刻注意与时代保持同步,吸收时代营养和民族精气神。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风靡的时代,西方艺术领域就曾经有人“预言”说:现实主义终究会被现代主义艺术所战胜,为时代所淘汰。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主义并非是失败的:艺术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吸收新的文化思想,学习借鉴其他优秀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并丰富、改善自己,不断给自身注入时代营养,使自己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唤起人心中强烈的感觉。哪怕是在几代人之后,有读者见到某作品,都能够体会到艺术家所生活的那个欢欣、朝气或悲苦与无奈的时代。
生活实践、美术实践告诉我们:绘画与生活紧密联系。“艺术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是有实际意义的。美术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的“生产”,来到这个世界,通过“艺术世界”这一中介使更多当代、后代人所认识。反之,从主观上说,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精神能给人提供更多精神食粮,美化人的生活,会对人产生激励或警示等作用;从客观上说,美术作品流向社会,会产生一定的物质回报,这就能给艺术家提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是一个循环过程。
与西方传统艺术相比,我国传统艺术很少受宗教的影响,要么表现遗世独立的逍遥人生态度,要么表现高尚人格,要么表现社会各情境中的教化作用和等级文化规范。当绘画发展到清末时,内容和形式上的僵化问题尤为突出。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影响到文化各个领域,绘画也不例外。艺术家学习西画的表现手法来弥补长久以来中国画中缺少的明暗体积等方面的表现,思想上开始表现奋斗的激情……
延安版画运动、五十年代历史画的创作、无不表现出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重重矛盾中变革出来的艺术思想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形态,体现了人的审美解放和感性自由。在当代,我国艺术逐渐多元化发展,形成多种不同“趣味”体系:
一种是主导的风格的艺术,这里说的主导并非吸收所有的艺术风格为一体,而是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国家精神文明风貌,特别是我们刚完成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情况,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进一步的情境下昂扬的国家面貌。二是学院风格,这里说的学院风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中的学院派,而是指我国学校专业教育中的教师、学生创作者对于美术的研究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在学院内部除了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技能之外,受现代网络传播的影响,以及各个创作主体间的喜好的不同,也会形成多种不同的风格样式,进而,在进一步与社会的融合中,或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风格,或是较为前卫,采用多样化的媒体方式及表现极端自我的风格。
总的来说,美术与现实社会筋骨相连,每一现象都会有其内在本质、因果关系,意义、影响或大或小。无论是作为初步踏入艺术大门的人来还是身经百战的“艺术人”来说,请务必注意观察体验生活,每一个事物、每一帧场景.是走好这条路的基础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