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真,汪文轩
(浙江省浦江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浙江 浦江3222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及传导性耳聋;连续病程超过6~8 周或反复发作超过3 个月者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CSOM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引起继发性耳聋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必要。该病病因复杂,发病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关系密切,感染或免疫功能失调有一定关联。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操作简便,可以快速改善CSOM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1];但是对积液黏稠、部分机化、鼓室粘连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用中药联合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CSOM效果更佳,可有效解决积液黏稠、鼓室粘连等问题[2]。笔者临床应用自拟祛湿通窍汤联合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5 例,获效满意,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CSOM患者90 例。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各45 例。中西医结合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32~68岁,平均 (47.1±4.6)岁;病程5~18 个月,平均(12.7±2.1)月;左耳23 例,右耳22 例。西医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34~65 岁,平均(47.7±4.5)岁;病程4~20 个月,平均(12.9±2.2)月;左耳21 例,右耳24 例。2 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3]中有关CSOM的诊断标准;2)单耳发病,病程>3 个月;3)中医辨证属痰浊积聚型[4];4)年龄18~70 岁;5)患者本人对治疗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腭扁桃体肥大、鼻咽部肿瘤或鼻窦炎等疾病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者;2)合并严重的慢性或系统性疾病者;3)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4)患有外耳道炎症如疖肿、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等耳部疾病者。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患者常规取仰卧位,患侧鼻腔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插入Storz鼻内镜和欧式管,至咽鼓管约2.5 cm进行咽鼓管通气,通过欧式管中注入约1.0 mL糜蛋白酶和醋酸泼尼松龙混合液,清洗后退出欧式管,留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1 周,并定期通过鼻内镜清除鼓室内渗出物,待症状和体征消失后下取出硬膜外导管。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祛湿通窍汤,药物组成茯苓20 g、白术15 g、猪苓 15 g、党参15 g、黄芪15 g、桂枝10 g、白芷10 g、石菖蒲12 g、川芎10 g、细辛 5 g、柴胡15 g、葛根 10 g、薏苡仁12 g、甘草10 g,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连用4 周。
2.2 疗效标准 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之“耳胀、耳闭”疗效标准判定。
2.3 观察指标 1)7 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ETDQ-7)[6]:治疗前后对耳受压感、耳痛、耳闷胀感、感冒或鼻炎时是否有耳朵相关症状、耳爆裂声、耳响铃声、听物朦胧感等7 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症状进行评估,据严重程度分为7 个等级,总分49 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2)随访1 年,记录复发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ETDQ-7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ETDQ-7量表评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随访1年复发病例数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中西医结合组复发2 例,复发率为4.4%;西医组复发8 例,复发率为1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失调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CSOM患者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清除中耳腔积液, 使阻塞咽鼓管重新开放是治疗CSOM的关键。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在鼻内镜引导下置管,可准确辨认咽鼓管,减少咽鼓管咽口周围组织损伤,且置管后向咽鼓管注入糜蛋白酶和醋酸泼尼松龙混合液,不仅可扩张咽鼓管,使中耳腔和外界气压保持平衡;而且可稀释咽鼓管炎症物质,促进咽鼓管炎症物质不断流出,从而逐渐控制鼓室内黏膜慢性炎症,使上皮逐渐恢复正常,腺体分泌减少,恢复中耳功能,其短期效果明显,但部分病情顽固者治疗后仍出现病情复发或病情恶化,远期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7];而在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CSOM基础上予以中医中药治疗可发挥其整体调节和辨证施治作用而产生协同效应。
CSOM属中医学“耳胀、耳闭”“痰饮”范畴,痰湿困耳为其主要病机,病位在耳,实为体内津液运行失衡,输布及排泄所致,与脾、肺、肾关系密切。耳与鼻以咽鼓管相通,肺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代谢失常,肺气失宣则清阳之气不能上走耳窍;脾土失健,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水湿停聚,湿浊上逆蒙蔽耳窍;肾开窍于耳,肾阳气虚弱,温煦不足,水湿上泛耳窍;均可致痰湿积聚于耳窍而发耳胀、耳闭;治疗当以祛湿化浊、升阳通窍为要。自拟祛湿通窍汤方中茯苓、猪苓健脾渗湿,白术燥湿健脾,党参补脾益肺,黄芪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桂枝助阳化气行水,白芷宣通肺气,燥湿通窍,石菖蒲化湿宁神、益智聪耳,川芎行气活血,细辛温肺化饮、宣肺通窍,柴胡、葛根升举清阳之气,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排脓,甘草补脾益气、解毒和药。诸药相合,可达宣肺健脾、温阳化气、祛湿通窍之功用。应用结果可见该方可提高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CSOM的疗效,减轻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减少复发。表明祛湿通窍汤可作为CSOM治疗的辅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