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为谦 刘凯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集聚形式,担负着资源聚集、培育产业、城市化发展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使命。2020年,广东省工信厅牵头印发的《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粤工信园区〔2020〕83号)提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升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工业园区发展能级、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企业集中入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珠三角各城市要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专业化园区。随着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广东省对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园区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形成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部分产业园区作为承接发达地区相关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在多年的发展中已成为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不仅承载了产业转移,而且构建了政府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渠道;既实现了区域间产业对接,又打造了开放性的产业发展平台。近年来,产业园区低碳化成为发展重点,同时也是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产业园区低碳发展需建立低碳甚至近零碳产业链,各个产业园区间相互配合,提升产业园区低碳化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园区内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
产业园区可以划分为不同产业类型主导的园区,主要分为第一二三产业主导类园区,其他产业园区包含了综合性大园区。产业园区主要分类详见图1。
图1 产业园区的分类
广东省产业园区分布主要呈现“中心强,周边弱”格局。珠三角地区主要以高新技术、物流和文化创意等园区为主;粤东西北则以产业转移园为载体,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中,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从而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东省产业园区耗能总体上形成以电力为主、煤炭和油品为辅的格局。2016年,广东省产业园区煤炭消费1259万吨,油品消费1181万吨,天然气消费20亿立方米,电力消费1687亿千瓦时;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47亿吨,其中煤炭消费占16.3%,油品消费占20.4%,天然气消费占2.8%,电力消费占60.5%(如图2所示)。
图2 2016年广东省产业园区碳排放构
广东省第一产业主导类园区大多数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园区和渔牧类园区。2016年,广东省第一产业主导类园区主要以电力和油品消耗为主、煤炭消耗为辅,其中电力消费92亿千瓦时,油品消费约144万吨,煤炭消费约6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971万吨,其中煤炭、石油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12.3%、37.8%和49.9%(如图3所示)。
图3 2016年广东省第一产业主导类园区碳排放构成
第二产业主导类园区是广东省产业园区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工业加工制造类园区、物流类园区、汽车类产业园和航空航天等设备制造产业园。
2.2.1 工业加工制造类园区
广东省工业加工制造类园区主要包括纺织印染产业园、造纸产业园、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和金属加工产业园等。2016年,全省工业加工制造类园区主要以电力消费为主、煤炭和油品消费为辅,其中电力消耗约919万千瓦时,煤炭消耗约1166万吨,油品消耗约715万吨,天然气消耗约16亿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约9214万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 别为24.0%、19.7%、3.6%和52.6%(如图4所示)。
图4 2016年广东省工业加工制造类园区碳排放构成
2.2.2 物流类园区
近年来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物流运输网络日趋完善,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广东省物流类园区主要以油品消耗为主、电力消耗为辅,其中油品消费208万吨,天然气消费3800万立方米,电力消费10亿千瓦时;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590万吨,其中油品、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89.7%、1.4%和8.9%(如图5所示)。
图5 2016年广东省物流类园区碳排放构成
2.2.3 汽车类产业园
广东省是汽车产业大省,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居全国领先地位。2016年,全省汽车类产业园电力消耗78亿千瓦时,煤炭消耗1.1万吨,油品消耗5.2万吨,天然气消耗约1.8亿立方米;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约467万吨,其中煤炭、油品、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0.5%、2.8%、8.2%和88.5%,电力消费碳排放占主要地位(如图6所示)。
图6 2016年广东省汽车类园区碳排放构成
2.2.4 航空航天产业园
广东省现有大型航空航天产业园主要产业包括通用航空制造、通用航空及公务机运营与配套服务、通航维修、零部件航材销售配送、航空航天博览娱乐和教育、配套航空产品制造、保税仓储物流等。根据《广东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5)》,到2025年,广东省将形成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支撑点的“黄金三角”,延伸带动粤西南、粤中、粤东南三大发展指向,共同构建全省航空产业发展立体产业布局。2016年,全省航空航天类产业园主要以电力消耗为主、油品消费为辅,其中电力消耗20亿千瓦时,煤炭消耗2.8万吨,油品消耗9.3万吨,天然气消耗约1800万立方米;耗能二氧化碳排放约138.1万吨,其中煤炭、油品、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3.9%、17.1%、2.7%和76.3%(如图7所示)。
图7 2016年广东省航空航天类园区碳排放构成
2.3.1 医药产业园
广东省医药产业园主要以化学药品制造、制剂制造、重要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为主。医药生产产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2016年,全省医药制造业主要以电力消耗为主、煤炭消费为辅,其中电力消耗22.4亿千瓦时,煤炭消费24万吨,油品消费4.3万吨,天然气消耗6700万立方米;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约188万吨,其中煤炭、油品、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24.2%、5.8%、7.4%和62.6%(如图8所示)。
图8 2016年广东省医药产业园区碳排放构成
2.3.2 其他产业园
第三产业主导的其他产业园主要包含休闲娱乐、文化创意、金融后台、电子商务等产业园,这类产业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各地,大部分由当地主管部门审批成立,具有规模小、分散程度高等特点。2016年,全省其他产业园主要以电力消耗为主,其中电力消耗约2873亿千瓦时,油品消耗244万吨,煤炭和天然气有少量消耗;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约3129万吨,其中煤炭、油品、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占比分别为0.2%、7.8%、0.2%和91 .8%(如图9所示)。
图9 2016年广东省其他产业园区碳排放构成
广东省一二三产业主导的园区能源消费虽大部分以电力为主,但能源结构差异也较大,煤炭和油品消费在部分产业园区的消费量也占了较大比重,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的园区中,对化石燃料依赖度较高。而园区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难易程度与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化石燃料消费占比越高的园区,其低碳发展难度越大。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要采取不同的控制能源消费策略,实现全省产业园区低碳化发展。
广东省大部分产业园区开展低碳工作普遍集中在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产品的开发与设备专业化生产等方面,发展内容存在趋同。国外产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与国内存在差异,尤其在低碳技术、低碳成果转化、碳金融等发展支撑下的综合性低碳型产业园区的模式,已经形成园区低碳经济导向,而广东省产业园区低碳化普遍存在功能定位单一化,缺失核心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未来与国内外其他低碳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合作。
各级政府管理和组织推动产业园区低碳发展工作的主体尚不明确,相关部门机构间存在职能权责交叉、缺位现象。其次,园区的低碳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多数地市在落实降低碳排放强度任务时并未突出对园区的考核,导致园区低碳发展未得到重视。此外,缺乏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制度。标准的缺乏和机制的不完善,增加了低碳工作开展和落实难度。
目前,广东省整体上仍存在关键技术少和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园区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且广东省部分低碳产业园区过分强调单一主导产业或主流产品的低碳化生产,对整个低碳产业园区在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以及园区所在区域城市与园区融合发展方面的系统化考虑不足,特别是在研发、技术创新方面还未形成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造成产业园区低碳发展水平不高。
碳排放核算是获取园区碳排放水平并识别主要排放源的核心内容,核算方法直接影响园区碳排放水平的评估,是制定有效减碳策略的基础。产业园区碳排放核算需明确核算对象、核算范围,识别园区碳排放特征有助于推动园区低碳化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方案。尽管关于园区碳排放核算已经在案例研究和方法学探讨上有所积累,但是核算方法尚未形成结构清晰的框架。
政府和企业应在低碳理念指导下制定产业园区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确定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目标、重点、保障措施、统计和考核指标等,将园区短期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在目标导向下促进产业园区低碳发展。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政府或企业必须根据低碳产业园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来制定产业园区的政策,同时通过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型政策引导企业和园区行为,促进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4.2.1 低碳建筑技术
低碳建筑技术分能源供给低碳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和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其中,能源供给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常规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利用、余热回收利用、储能技术等;围护结构的低碳建筑技术可分为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围护结构节能材料、遮阳技术、楼地面技术;建筑设备低碳技术包括供热制冷系统低碳技术、空调通风系统低碳技术、冷暖供给末端系统低碳技术、配电照明系统低碳技术。
4.2.2 低碳交通技术
推进园区充电桩建设,积极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降低园区内车辆产生的碳排放。购置新能源车辆作为员工通勤、接驳的交通车。采用智能交通技术(ITS)实现以汽车为节点、网络为基础,实时、准确、高效地进行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使人、车、路、网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保障园区交通安全,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最大化,而且可以降低交通燃油消耗、减少碳排放并改善交通环境质量。
4.2.3 低碳科技技术
——建立健全低碳公共技术发展平台。以园区科技服务平台为基础,依托科研院校和机构,积极支持园区企业联合开展低碳生产工艺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监测评价评估技术等技术开发,形成低碳发展技术支撑和创新的综合平台。
——率先实施园区内产业低碳技术标准制定。组织园区重点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产业低碳技术标准,提高园区准入标准,确保园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全面淘汰园区内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强园区低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
——开展低碳改造技术研究。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碳减排长期作为园区企业改造的基本要求,开展清洁生产、能源审计、能耗诊断,在改造中鼓励研发设计,降低生产性碳排放。
4.2.4 新能源技术
——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现有金融、技术等平台创新光伏商业模式,运用园区可利用建筑区域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园区光伏”和“公共建筑光伏”。
——积极实施微电网工程。鼓励园区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微电网政策开展微电网试点建设,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高效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系统。
——大力推广智慧能源技术。推进分布式能源站和智能电网建设,实现多能互补;积极拓展能源大数据采集范围,逐步覆盖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实现多领域能源大数据集成融合,构建全面覆盖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和储存的一体化信息管控平台。
——加强需求侧能源管理。加大对节能变压器的使用,加大低碳技术和节能产品在用户需求侧的推广;加快普及节能产品,建设节能办公示范园区;加快绿色照明推广应用,推进LED路灯节能改造计划,建设绿色照明示范园区。
——大力推动节能技术的应用。加大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推行绿色物流主题,突出以科技、低碳、节能、环保为主要内容,最大限度发挥高效率、低成本、低排放的运行模式的作用,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区。
4.3.1 建立健全低碳评价体系
制定企业低碳发展管理技术规范,规范企业低碳行为标准,建设园区低碳建设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建设发展进行碳排放指标限额和考核,逐步实现碳排放责任目标化。
4.3.2 实行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
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推行低碳企业认证,引导企业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推行低碳发展认证及后评估工作,提高企业生产发展水平,降低企业生活排放。
4.3.3 节约集约园区土地
提高园区内产业支持保障能力,对于进入园区的企业申请用地,实行节能低碳评估论证,加强用地项目资格审查,提高项目用地标准,严把能耗、水耗、碳排放水平等指标的落实。
4.3.4 开展碳资产管理
研究建立碳排放报告、核查制度,支持和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开展碳审计、碳资产管理业务。引导和支持各类银行、贷款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低息贷款给经营节能减排业务的企业,减少节能减碳排企业的经营风险。
4.3.5 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结合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鼓励太阳能光热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供热服务。
探索建立适合广东产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园区低碳转型。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税率,引导企业和园区行为,形成工业园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深化推进产业园区低碳试点工作,通过树立标杆园区,出台相关园区内企业、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标准,鼓励引导园区低碳转型,并通过试点建设使得试点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快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
产业园区低碳建设要构架低碳产业链,注重园区产业间耦合和协作,增强园区产业的韧性,及时应对各种风险。为此,首先要实行绿色招商,在园区建设初期充分考虑产业结构比例,降低重工业企业比重;同时,对已有重工业企业要调整发展方式,高碳排放工业企业要树立明确的低碳经济理念,扩大低碳和脱碳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形成低碳和脱碳企业的产业集群,推进园区经济结构创新升级,搭建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此外,推动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低碳节能、新能源以及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链体系,从土地集约利用、新能源利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多个领域开展相关的技术链研究,从技术层面支撑园区低碳发展。多途径、多层次开展国际低碳科技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强低碳管理合作,完善国内园区低碳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地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融资平台,增强园区低碳发展的创新和融资能力。政府应引导建立低碳金融模式,实现政府、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协同合作,保障低碳园区、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低碳产业园区要充分挖掘园区生产要素的价值潜力,处理好园区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建立园区低碳政策性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融资,为园区重大低碳项目风险融资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