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富强
(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2018年,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土地资源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1],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要求高[2],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高度契合。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3]。
2009年以来,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领域不断探索跨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和应用型转型发展,提出“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向本土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体系[4]、质量评价[5]、产学研[6]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实践创新能力、服务乡村振兴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本文针对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跨学科融合、分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和“能”兼备的本土复合型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问题。单一学科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只具备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现在和未来已经难以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更难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领导作用。
2.能力问题。较为封闭的传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传统培养模式主要围绕单一专业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跨学科、动态可重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缺乏跨学科思维的全局观念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的复合实践能力。
3.素质问题。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不足,学生缺乏自觉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但在育人方面显得明显不够,导致学生缺乏服务乡村振兴的强烈的时代使命和担当。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学科优势,遵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向本土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三农情怀’、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之“德”和“认知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之“能”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复合型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为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需求脱节、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以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实践育人为目标,推行土地资源管理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跨学科融合,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和实践能力“认知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形成一个目标——服务乡村振兴,二个交叉——专业交叉、知识交叉,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块,四个阶段——“认知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土地资源管理跨学科融合递进式实践育人模式。
图1 土地资源管理“一三三四”跨学科
依照“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按照不同学习阶段对实践条件和环境的需求,科学定位虚拟仿真实验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作用,系统规划布局,形成覆盖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各环节的跨专业“虚实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1.以虚代实,培养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基础与应用(RS)和土地调查与评价与应用乡村振兴样板村数字化测绘等技术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代替传统线下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乡村空间数据采集和分析的“3S”技术。
2.以虚补实,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针对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设计的实验项目,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国土开发整治、3S与区域经济综合实训、景观规划设计等综合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形成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补充的“多系统、联动式”综合实验,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3.以实验虚,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同时开展线下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实习、3S与村镇规划综合实习和线上村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线上线下实习成果相互验证,提升学生协同创新能力。
图2 土地资源管理跨学科“虚实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一懂二爱”的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感。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开展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乡村地理基础实习、乡村土地调查等认知实践活动,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
2.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中成长。“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是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学院秉持“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围绕“乡村土地利用调查-乡村土地资源评价-乡村空间规划-乡村产业规划”实现由专业综合实践向创新实践的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进步的起点,更是成长的试金石。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共青团中央全国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实践转化为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实践,引导青年学生在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成才。
针对单一学科人才培养和传统培养模式对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遵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向本土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教学理念,以“一德四能”为目标导向,创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跨学科的系、教学团队和“双创”导师团队,探索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块”跨学科融合和“认知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分段递进的跨学科融合递进式实践能力“一二三四”培养体系,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
针对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实践,探索了认知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化、提升有效路径。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激活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分层递进地转化为协同创新能力,并能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示,产生很好的效果。
针对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不足、缺乏使命感的问题,探索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融合机制。在认知实践中开展“一懂二爱”的国情教育,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爱国情感;在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中实现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成才。
实践育人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的跨学科融合,建立了一个跨学科“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实践教学。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增强了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扩大了专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