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
人才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具活力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纷纷绞尽脑汁吸引“人才”,并以引进“高精尖”人才为重,却忽视了引进人才的“匹配度”和“适用性”。作为欠发达边远牧区,人才引进应避免陷入“高精尖”的误区,着力在急需和实用上做文章。注重“靶向引才”。“高精尖”人才作为引领者,具有较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紧缺的情况下,“高精尖”人才对促进边远牧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在上报引才需求时,一味追求人才数量、规模,只注重职称层级,认为层次越高就越好,引进后却发现因无法提供有效平台,导致人才“英雄無用武之地”。为此,人才主管部门、各党组(党委)引才时更应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引什么”,不能有“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思想,要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结合自身需求和紧缺人才实际制定引才计划,科学设定引进高中低人才的比例,实现人与岗位的合理结合,以避免引进的“高精尖”人才因实际岗位、工作需求不匹配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注重“精准用才”。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对于边远牧区来说,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势在必行,但在人才引进时,一些地方和单位往往以“高精尖”为衡量标准,眼光只盯在省外高校和内地发达地区,甚至是“985”“211”名校,并希望对高层次人才长期拥有,但受地理位置、信息交通、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边远牧区除援建帮扶的政治任务以外,自行引进的人才少之又少,实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基层人少事多,一个人往往要承担数十项工作任务,比如,一个乡镇党委副书记承担的工作任务最多时达二十多项,一个机关单位副局长也同样承担十几项任务。为此,人才主管部门就要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确处理好“高精尖”与实用效果的关系,注重人才的“适用性”。结合单位、地区实际量身定制,紧盯西部相关专业院校或者省内院校,以人岗相适、相宜的要求,以地方发展、产业布局为依据,优化配置人才引进层次,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注重“倾心育才”。引才只是实施地方人才战略的第一步,如何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才是边远艰苦地区引才的关键所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引进机制健全、后期制度管理缺失的现象,尤其是育才机制还不够完善、健全,导致人才流失较快。比如,边远牧区公务员和其他单位人员满员招考,录用后出现了5年服务期满马上调离的问题,致使边远牧区成了公务员和其他单位考试的“跳板”,导致优秀人才占比少,甚至出现了快要退休调到边远牧区坐等退休的现象。为此,人才主管部门要注重从源头上引进培养锻炼人才,建立常态化储备、科学化培养、精细化管理的人才体系,着力改善人才队伍梯次结构,及时将能力突出的人才纳入优秀人才库,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促进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责任编辑:于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