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春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文化认同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情感和能力。同时,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会比小学阶段其他科目的课程更加强调和注重情感的体验。基于此,本文对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素质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31
根据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这是国家开发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欣赏课文细节,用情感渗透来教育学生。
一、优化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
教材选定的文章内容是小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内容,接受情感内容的熏陶和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鉴于教材内容的篇幅有限和语文学习的学时有限,要想实现更深层次地渗透素质情感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促进相关教学资料的更新和完善。教师可以在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利于小学生素质和情感提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求更多未知知识的动力,真正实现语文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素质情感教育的结合。比如,在讲解课文《秋天》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秋天展开联想,再和学生一起感知课文的内容。下课之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秋天的树叶和果实等,做成具有纪念价值和意义的图片或者实物等,既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又能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实现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素质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和拓展学生对秋天的体验和感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知识只有片面的印象,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理解。难以理解的事情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流。他们无法理解课文中的高兴、痛苦、坚毅、真诚,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屈不挠、大无畏的精神。小学课本中的很多经典都蕴含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挖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让他们深刻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实现情感教育目标。教师要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理解相结合,以学生的角度进行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思考和体会。教师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用语言、音乐、画面等辅助学生进行理解。也可以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电脑或是音乐播放器,带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小学生初步从家庭进入校园,最先接触的就是教师,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模范榜样,才能带领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行为调整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育工作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力度,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有着真实、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小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充分彰显出情感教育的作用,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断优化情感教育的相关模式,满足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真实需求。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小學语文情感教育,只有学生将思想内化成稳定的品质,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为了培养和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学习自信,将优秀的品德转化成良好的品质,就需要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提高学生自我心理协调能力;注重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与智力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兆坤、刘宇昕《论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学周刊》2021年第21期。
[2] 李爱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