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良柱
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一词86次高频出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伟大论断,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启示我们必须涵养人民情怀,胸怀“国之大者、军之要者、兵之精者”,把“以人民为中心”映照和贯彻到人民军队建设新的实践。
第一,锻造人民信赖的文明之师,必须把人民高高举过头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时刻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着眼,以保卫人民为全部实践,以依靠人民为力量源泉,始终是我们最大的政治。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任务理念。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力量和血脉在人民,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任何时候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我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从人民中汲取阔步新时代的深厚伟力,让人民永远成为我军的坚强后盾。要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安宁环境。连日来,河南地区遭遇极端暴雨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灾情就是命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闻令即动,迅速奔赴救援一线,投入抢险救灾。事实再一次证明,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哪里就有安全感,哪里就有了希望。“人民子弟兵来了”,是人民群众赋予人民军队的最高评价。激励我们,必须把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基础和伟力存续人民之中,始终视人民利益高于泰山,以血肉之躯铸就保卫人民美好生活的钢铁长城。要在遂行任务中服务人民树好形象。军队的一切行动,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的是党的形象、国家形象、军队形象,在河南抢险救援一线,子弟兵昼夜连续奋战,在防洪堤坝上的“最美睡姿”,被水泡得发白起皱的“最美大脚”,都是新时代革命军人最好的形象,老百姓“一有危险全跑来了”的朴素评价,是对这一形象的最佳注脚。
天安门武警官兵在营区附近开设便民服务站,服务全国游客。
第二,打造全面过硬的威武之师,必须把基层牢牢捧在手中。基层之于军队犹如人民之于国家。强国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强军则需要紧紧依靠基层,必须牢固树立基层至上理念,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要依靠基层建设基层。强军兴军根本在基层,离开基层就无从实现。必须按照“四个坚持扭住”要求,把工作重心始终放在基层,切实尊重基层工作安排权、人员使用权、财物支配权,给基层施展拳脚、大展身手留有足够空间,真正实现基层“组织能自建、工作能自转、问题能自解、安全能自保”。要厉行法治正规基层。基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依法抓建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必须强化“一本条令管三军、一部綱要建基层”观念,坚决纠治“土政策”“土规定”,彻底根除伤害基层感情的“五多四过”、甩锅指责和“有害的积极性”,在规范养成、正规秩序方面下真功、用实劲,不断强化按制度管理、按规矩办事、按层级负责的行为自觉,努力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良好局面。要精准发力帮带基层。基层任务有不同、职能有差异,起步不同步、发展不均衡,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找准析透建设短板、矛盾症结和发展走向,像医生那样“靶向施策”、像扶贫一样“精准指导”,制定“一队一案”,拿出“一情一策”,教着干、带着建,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矛盾问题中推动基层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三,塑造阔步新征程的精锐之师,必须把官兵真正爱到心里。担当奋进的原力在官兵,激发力量的关键靠情感。对官兵倾注的情感有多真,官兵建连的劲儿就有多欢。要端正根本态度树牢兵本理念。必须以“三种眼光”看待官兵,既要心为兵想、情为兵系、权为兵用、利为兵谋、责为兵尽,更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问政于兵、问需于兵、问谏于兵、问廉于兵,把蕴藏在官兵中的巨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一切建设部队的智慧充分涌流,一切强军胜战的活力竞相迸发。要密切内部关系营造良好环境。只有把内部关系团结好、巩固好,建强基层才有支撑,打赢制胜才有保证。必须不断改进带兵方式,大力巩固发扬尊干爱兵、官兵一致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敏感问题上,一定要坚持阳光透明、公平公正,充分保障官兵权益、赢得官兵信任。要真诚关爱解难激发动力活力。把官兵冷暖安危时刻挂在心上,下功夫帮助官兵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官兵充满获得感幸福感。时刻把为战育人和官兵个人成长统一起来,引导官兵扎根岗位建功立业,更要搭建平台助力发展,让每一名官兵出力又出彩、成长更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