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葆新
7月17日以来的河南暴雨,让全国的目光聚焦在中原大地,也讓“风雨面前一起扛”的人间大爱书写在中原大地。其中,一份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线上文档在网络传播,刷屏朋友圈。短短24小时之内,这份文档已有250多万次访问量,1000多条关于河南洪灾的求助信息和救援力量一起涌入这份文档。
这是与时间赛跑、与灾情较量的生死竞速。文档创建第1个小时,录入、核实求助信息;第3个小时,“什么都看不清”“水已经到胸了”“没有地方站了”,求助者越来越多;第4个小时,加入功能sheet“可提供支援场所”;第6个小时,首个“成功救援”出现……
这是相信奇迹、创造奇迹的救援接力。在“救命文档”里,每一次信息的发布、每一个条目的更新,背后映射的都是救援行动、关爱举动的给力。当发高烧的女生、84岁的老人被成功救援,当被困一天没喝水的小宝宝得到了救助,当被困几小时待产的孕妇被送到了医院,守在屏幕前的“无名之辈”一次次被振奋、一次次被感动。
这是主动作为、救灾有我的青春担当。“救命文档”的创作者是在上海读研的河南籍大学生,与30多位同学发起了这场无声而有力的救援大接力,腾讯文档技术团队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文档稳定运行。
这是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的技术赋能。小小文档大显身手,竟能汇聚如此强大的救援力量,让人们将更多目光投向暴雨洪灾中的硬核科技。翼龙无人机成功让受灾村镇恢复5小时的通信信号,“河南暴雨积水地图”提供避灾信息,“城市大脑”快速启动,救生机器人、机器人水泵活跃在抢险救灾现场……这是祖国科技实力不断突破的结果,也见证着始终如一的为民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