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心向党的红色传人

2021-08-30 10:04本刊综合
人民周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王雷战旗连队

本刊综合

2021年7月4日,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连史馆“军魂从这里发源”雕塑前,指导员郑纪文(中)为官兵讲述“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历史。

三秦之地,华山脚下,驻守着一支战功卓著、声名赫赫的英雄连队。

走进这支连队的连史馆,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铭刻着这支连队的厚重历史:“百战百胜”“英勇连”等一面面战旗,展示着连队取得的辉煌成绩;参与“三湾改编”、警卫遵义会议等历史事件,昭示着连队铁心向党的忠诚品格;连队21名英模和典型画像,诠释官兵们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

这支连队,有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红一连”。

成立94年,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官兵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争做铁心向党的红色传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一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连育人,传承红色基因、铸牢忠诚之魂,践行初心使命、勇当强军先锋,圆满完成调整移防、国际维和、沙场阅兵等重大任务,成为强军征程上一面不褪色的旗帜。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

“经常有人问我,在‘红一连,什么东西最宝贵?那一定是我们听党指挥的政治基因。”郑纪文说。2019年6月,他出任“红一连”第五十二任政治指导员。

一到连队,郑纪文就扎在连史馆里,重温历史、感悟初心。历史画卷,将他带回到9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三湾改编”半个月后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同志在“红一连”亲自组织发展6名新党员,建立了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从此,党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边,来到了每个战士的身旁,党的血液迅速流贯部队的全身。

“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红一连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回望连队历史,郑纪文越发坚信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

行动上的坚定,源自思想上的清醒认识。

进入新时代,连队官兵继续坚定听党指挥的信仰信念,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并将其投入强军实践。在“红一连”营区,随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班排书柜上摆满理论书籍,信息视窗内滚动播放理论要点,理论学习本上记满官兵的体会心得。官兵们说:“学习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讲台上,战士张鲁豫分享了自己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心得体会。他声情并茂的讲述,贏得战友阵阵掌声。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张鲁豫的这句座右铭,也是“红一连”全体官兵的心里话。日积月累的教育熏陶,一点一滴的感召浸润,使“红一连”像一座赤诚火热的红色熔炉,感染着、塑造着、激励着一代代“红一连”官兵高高举起听党指挥的旗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即便再多艰难险阻,我也要不辱使命,为战旗增色”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战士胡长春擎着“百战百胜”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完美的表现,是用无数汗水换来的:在训练过程中,脚练肿了,他换上大一码的鞋继续练,从41码一直换到44码;眼练红了,他滴点药水接着上,瞒着队医坚持训,练出了高水准。当他擎着“百战百胜”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全连官兵热泪盈眶、备感振奋。

“战旗代表的是连队的荣誉。”胡长春说,“革命先烈为了信仰历尽万般险难,作为他们的传人,即便再多艰难险阻,我也要不辱使命,为战旗增色!”

连队的荣誉代代传承,“红一连”官兵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行走在连队营区,记者发现,该连排排授过奖、班班有战功,荣誉旗帜和战斗英雄的画像遍布官兵宿舍、连队走廊。连长胡贯蕾介绍,他们将连队传统融入生活中,引导官兵寻根溯源感悟战斗精神,在心灵震撼中激发血性胆气。

“红一连”连史馆珍藏着一件“传家宝”,是长征途中毛主席同连队官兵一起用过餐的红菜盘。它见证了那段为革命理想燃烧激情的岁月,激励着一代代官兵为了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现在的“红一连”,虽然红菜盘换成了分餐盘,红米饭南瓜汤变成了五菜一汤,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作风始终没有变。每年连庆日,官兵都会吃上一顿不同寻常的“忆苦思甜饭”:一盘高粱米饭、一碗南瓜汤、一碟苦野菜,官兵都懂其中的深味。

2021年6月13日,党史学习教育中,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指导员郑纪文为官兵讲述连队传家宝“红菜盘”背后的故事。

2008年5月,“红一连”奔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一天,“红一连”刚走出隧道,突然余震来袭,地面开始晃动起来。低头赶路的战士鹿志方被班长王跃华一把拽到怀里,就在此刻,一块滚石砸了下来,鹿志方躲过一劫。王跃华告诉鹿志方:“什么是革命情谊?就是关键时候敢替你遮风挡雨。”

4年后,鹿志方成为班长,老班长王跃华的话一直刻在他心里。他发现新兵王雷军事训练敢打敢拼,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于是,他主动找王雷谈心,鼓励他登台演讲、与战友多交流。当兵3年,王雷训练成绩优异、工作积极认真,荣立两次三等功,顺利提干。鹿志方告诉王雷:“什么是革命情谊?就是始终帮助你成长进步。”

如今,王雷已成为连队的副连长,他对革命情谊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革命情谊就是始终帮助、尊重战士,包容战士,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战士,帮助他们建功军营。”近年来,连队官兵在各项任务中并肩奋斗,在生活中惺惺相惜,形成钢铁一般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

“月评6名优秀党员”,是连队的优良传统,也是连队官兵最珍视的荣誉之一。月评优秀党员是连队传承几十年的传统,无论在营还是驻训,连队每月都会组织评选表彰。“优秀的党员很多,想评上这个荣誉,难度可不小。”一名班长告诉记者,“指导员郑纪文上任4个月才被评上,排长汤明达苦练6个月才获评。”

前一段时间,上等兵潘韶钰被评为优秀党员。新兵刚下连,凭借学习成绩优秀入党的潘韶钰,也遇到了训练成绩不理想、连队生活不适应等难题,但他都一一克服,不断锤炼军事素质,成为训练标兵。

“假如战争真的来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歼灭来敌!”

打开官兵背囊中的水壶,水是每天更换的纯净水;打开干部的挎包,里面放置着最新的作战地图、标图工具;走进研战室,里面有最新的军事前沿知识……记者们走进“红一连”,都会强烈地感到,这是一个随时把备战落实在生活中和行动上的连队。

“‘红一连的威名是打出来的!”该旅旅长杨金龙介绍,革命战争年代,一连先后参加战役战斗300多次,打出“百战百胜”荣誉称号。

刀锋永不卷刃,出鞘势如钧雷。和平年代,当战争的硝烟远去,“红一连”官兵的忧患意识从未消退,备战的思想从不懈怠,练兵的行动从不停滞,时刻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临战状态,每逢抢险救灾、国际维和等急难险重任务,一连总是闻令而动、勇敢亮剑,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红一连”有项制度,每月都要组织1次不少于25公里的战备拉练。去年冬天,连队计划次日组织战备拉练,可就在这时,突然下起雨夾雪。“连长,预报明天有大雪,训练还进行吗?”连长胡贯蕾坚定地回答:“战争不会选天气,敌人不会挑时间。”

次日清晨,胡贯蕾接受战斗命令后紧急展开战斗部署,按实战要求组织了14小时的强化训练,将人员体能技能练到极限,不仅锤炼了官兵在严寒条件下的打赢本领,还从中发现了一些短板弱项,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善、更贴实战的战斗预案。

官兵们将“作为一连人,横竖都是一”常挂在嘴边。训练中,“红一连”官兵们更是保持一流标准,让“勇争第一”的理念深入每名官兵内心。

2020年参加旅司号员集训的战士李赛赛,体型瘦弱、肺活量低,在集训之初,表现不突出,并不被看好。

为了争第一,李赛赛每天自我加压,下午10公里耐力跑,每晚熄灯后继续练体能……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在最终考核中一举夺魁。在公布集训结业成绩时,一名教练员感慨地说:“能实现逆袭,‘红一连的兵就是不一样!”

“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是“红一连”的准则。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红一连”官兵给木船装上汽车引擎、配上武器,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海战奇迹。几十年过去了,一代代官兵发挥聪明才智,在解决战备训练的矛盾困难中,加钢淬火,锋刃如新,制胜未来战场。

在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中,“红一连”奉命移防至数百公里外的关中大地。部队刚到新营区,连队党支部当机立断:“安家设营工作需要过程,但战备秩序恢复一刻也不能停!”

当天下午,时任连长周光魁便带领干部骨干勘察疏散地域,调研驻地附近民社情,及时查看战备进出口道路、修订细化战备方案,组织官兵进行战备演练,周密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全员全装战斗演练结束,望着一连回撤的背影,旅领导信心满满:“加钢淬火,锋刃如新。制胜未来战场,‘红一连官兵时刻准备着。假如战争真的来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歼灭来敌!”

猜你喜欢
王雷战旗连队
骨灰盒里装的是木炭灰
孩子们,接过先烈手中的战旗
百面战旗扬军威
证明不等式的常用途径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讲历史获自信,12岁少年沉迷学习“难以自拔”
存储卡盒
铁血战旗红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