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2021年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内蒙古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一名头戴“小鹿”样式帽子的全国人大代表悄然走红。这顶“鹿角”样式帽子的主人名叫代喜院,是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大主任。就网友好奇的“鹿角”样式帽子,代喜院解释:“帽子上并非鹿角而是狍子,鄂伦春族百姓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才会佩戴,以示庄重。”目前这种帽子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不仅仅这顶非物质文化遗产“傻萌狍子”帽在两会走红,“非遗扶贫、非遗保护、非遗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都在两会得到了广泛关注。
1.关键词:非遗文化
“彝绣虽然带来了收入,但不具规模,在发展带动上稍显乏力。”带着思考,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喬进双梅今年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大彝绣等非遗文化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乔进双梅说:“让彝绣等非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文化,还要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好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工艺设计师张淑芬表示,要以“传承+创新”为抓手,把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将非遗技艺、民俗等元素融入乡村振兴,为脱贫致富持续“造血”。
2.关键词:非遗扶贫
永子又名“永棋”,是永昌(今云南保山市)所产的围棋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永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国伟最为关注的,是“非遗扶贫模式,实现全国乡村振兴”。他建议,大力推动永子围棋文化走出去,与中国围棋共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几年,永子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云南保山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李国伟认为,“非遗扶贫”的模式对乡村振兴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3.关键词:非遗产业
“非遗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应该趁热打铁让非遗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定瓷非遗技艺传承人庞永辉建议,促进定瓷文化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加大对优秀文化产业推介、宣传的力度。
4.关键词:非遗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全国人大代表、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曾娜一直关注的。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在把先辈们总结的技艺传给下一代的同时,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建立文化遗产创新传播机制,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为国人打造更多文化“大餐”,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加强西部地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六条举措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注册管理;二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圈;三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元资金投入体系;四是深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五是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行动计划;六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责权保障。而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则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力度,让非遗项目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以此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多维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契合文化强国理念,实现非遗文化再繁荣。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我们应注重继承、创新非遗文化的精髓,扩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我国文化建设的持续繁荣。
2.优化非遗文化传承渠道。
依托大数据技术来处理非遗文化信息的采集、存储乃至传播、利用,可以更为迅速地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优化非遗文化传承渠道,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有机对接和融合,可以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更为便捷的机遇和手段。
3.促进非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未来要维持非遗文化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就必须有序开发、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依托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文创”,充分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并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改良优化,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4.维护非遗保护传承的大环境。
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望精神家园、传承文化的风气,深入持久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大环境。
纵深剖析
1.寻根,重视仪式感。
非遗是文化之根中最紧贴生活生产方式的带有仪式感的部分。非遗所涵盖的内容,加大和丰富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生存物质状态,也定义了其文化属性——来自哪里,属于哪里,要去哪里,同时还体现了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观。来自不同族群文化属性的人民,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带有仪式感的东西,如果慢慢丢弃或者遗忘掉,就会造成族群精神迷失,自我认同缺少,凝聚力减弱。保护非遗,就是不忘记祖先来时的路。
2.掌握话语权,守住文化遗产。
对于个体而言,文化遗产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归属,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去保护和传承它。掌握文化话语权,就是守住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3.非遗创新,让古老再次流行。
非遗是先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共同记忆和情感寄托。而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看到、听到、用到,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推广。但若要长久地持续下去,需要传承人充分理解如今的社会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特点,再结合自身文化的内核特质,进行二次创新和改造。非遗创新,不仅仅是传承,更是个体审美创造力的再次爆发,它让“古老”再次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