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多年来,抢救性保护的20余万件三峡文物不少仍在“沉睡”,后续研究挖掘不足,部分重要的文化旗帜已鲜为人知。不只是三峽文物,长江文化资源普遍存在“沉睡”现象。这种“沉睡”普遍存在于这样一类文化资源:抢救或挖掘它耗费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广博精深,但由于种种原因,后续没有进行充分挖掘,甚至长期堆在库房“一锁了之”,大众难以一睹芳华,研究者更是望洋兴叹,长此以往,就成了藏在博物馆里的“睡美人”。
观点一览
早一点唤醒这些“睡美人”,更有利于把握机会发掘出更多文物的价值。发掘文物价值,要善用合力,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今年春节期间,故宫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灵港湾”,他们看故宫的纪录片、买文创产品,选择“云游故宫”,既度过一个有趣、充实的假期,又饱览传统文化盛宴,帮助文物完成了从文化价值到经济、社会价值的转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许多博物馆不愿谈“经济”价值,但从故宫的例子就能看出来,有时候合理转化文物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