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 罗洪眉
许多同学在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之后依然对写好高考作文缺乏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对在高考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心中没底。虽然要想预知高考作文题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但高考作文命题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每年进行高考备考之时,全国各省市的重点中学都会命制大量的作文试题对高三学生进行训练,而命制这些试题的老师极有可能参与本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重点中学命制的作文试题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了一种直接的联系。所以,我们特开设“名校金题”栏目,每期对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作文备考试题与优秀例文进行展示,并邀请该校的语文名师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读,以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本年度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20年11月,网上红了一篇演讲,红了一个短片。
红了的演讲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她在演讲中提到现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演讲内容因为“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支持者认为据此拿到了破除教育焦虑的解药,反对者则称:“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而是让你认命。”
红了的短片是《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凌晨四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卸下了一天的疲惫;与此同时,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为了工作,为了让老板随时能联系到你,你习惯24小时开机;但你也可能因为工作—— 一场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习惯很久不回消息;刚下班的你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为了家庭转身变身“骑士”……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普通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做一个“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主题发言。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在审题时,首先要注意这道题目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任务驱动:1.内容驱动——“普通人”。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普通人”,要结合两则材料并围绕材料中“普通人”的内涵来写。在第一则材料中,“普通人”的内涵是“放弃成功而认识、接纳自己的人”;在第二则材料中,“普通人”指為了家庭、事业而拼搏的人。2.思维驱动——对“普通人”进行思考和感悟。以“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为主题发言,要有鲜明的表态。“这样的人”是指怎样的人?要综合两则材料,并思考两则材料之间的关联。至于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文章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并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性和思辨性。3.对象驱动——班会课上的同学,即青年学生。写作时要有与同龄人交流的适当姿态,不可居高临下。4.文体驱动——班会发言稿。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如要有开场语、结束语等。
立意时,要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建立两则材料之间的关联。以下立意可供参考:安于平凡而又不甘于平庸,勇于逐梦而又不迷失自我,尽力而为而又顺其自然;在过程中付出多一点,对结果的期待少一点;穷则接纳自我,达则奋勇争先;拥抱真我,挑战自我;对自己狠一点,也对自己好一点;理解是一种接受,超越是一种追求;认可自我价值,担当人生责任……
行文时,应在说理的思辨性上下功夫。要有必要的论证,推理要有逻辑,经得起推敲。要通过分析,在质疑与批驳的过程中立论说理。在分析时,要体现辩证性,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针对特定的读者,相对自由地展开辩证说理,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佳作展评
真正的成功,是与自己和解
文/李 铮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最近的一个演讲中提到,面对因当今社会激烈竞争而产生的群体性焦虑,选择放弃“成功”,成为一个“普通人”,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未必是件坏事。此事引发争议。诚然,我们确实需要找到一条解决焦虑之道,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然是不错的选择,它使我们得以正视自我的内心,挣脱繁杂外物的束缚。但我想问问大家:认识真正的自我,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否就意味着与成功绝缘?“普通人”是否就是追求成功之路上的失败者?
红遍互联网的短片《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也许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一个理性的视角。短片中,加班的程序员、早餐店的老板、医生……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家喻户晓的成功故事,没有令人眼红的财富,没有众星捧月的社会关注度。他们只是为生活而奔波、操劳,但他们却是家中的顶梁柱,孩子们眼中的“超人”,身边人心中的楷模,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单位里的“先进个人”。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不懈地注入动力,正是他们的追求、拼搏、付出与担当,换来了中国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
可见,“普通人”绝不是与成功无缘的“失败者”。他们与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同等重要。缺少他们,你我今日将不可能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城市将不复以往的生机,社会的发展将陷入停滞。
所以,反观当今社会某些人的价值观,是不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我们常以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去量化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价值;我们常以出人头地来定义一个人的成功,却从未采用整体的视角,将个体视为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人不全面的认知使“成功”的本意迷失在了物欲之中,也使真正的自我迷失在了对世俗“成功”的过度追求之中。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能够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能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扩展出连续的健康而有价值的生命,而不是在盲目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我想,我愿意成为这样的“普通人”:不因无法得到所谓的“成功”而惶恐不安,而是如电影《心灵奇旅》所提倡的回归当下最本质的生活,执着于自我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点滴付出。我或许会因为难能可贵的成就引世人瞩目,或许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却仍深信“大道至简”。正是对自我信条的始终如一的坚守,才使得这份平凡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才能于平凡中缔造不凡。
罗曼·罗兰曾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抬头仰望星空之时,也应该以“沉潜专精”之姿,走好脚下的这条“平凡之路”!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文章以对“成功”这个关键概念进行辨析作为切入点,采用层递式结构,步步推进。开篇由材料一引出对“普通人要不要放弃成功”“普通人是否就意味着与成功绝缘”等问题的探讨;继而引出材料二,认为其为回答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性的视角,充分肯定普通人通过追求、拼搏、付出与担当,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创造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再反思社会上不正确的“成功观”,顺理成章地表明自己的深入思考:“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能够与自己和解,回归当下最本质的生活……”作者的思维可谓缜密,见地可谓深刻独到,能带给读者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