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画三江,艺术奇葩民族魂

2021-08-30 10:24马昌华
三月三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民画三江侗族

三月,春寒料峭,在独峒镇独峒村一座挂有“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的木楼里却暖意融融,几位农民趁着农闲,正在用平时拿锄头与犁把的手拿起画笔,描绘侗乡春的希望、夏的忙碌、秋的收获、冬的珍藏,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与憧憬,在这个相对闭塞的大山深处,那份对艺术的专注与痴迷,让人敬佩。

三江侗画深受侗族传统文化影响,借鉴侗族建筑壁画、服饰、剪纸、侗绣、侗锦等艺术形式,承载了侗族“和谐、团结、友爱、勤劳”的价值观。虽然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迁,但它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却一直传承下来。以侗族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及民俗文化为题材,将侗族的各种元素融入作品中,让侗族文化在画面上充分展现,呈现三江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三江侗画带有农民原始经验和民俗文化积淀而来的艺术思维特质,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别致精美的三江侗画,不仅艺术技巧精湛,而且在民族人类学、民族审美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绚烂多彩的农民画,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侗民族文化的传播符号。

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基本元素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几何形印纹陶是百越族群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侗族是百越分支,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形印纹陶的装饰花纹上,让人惊艳于侗画的历史渊源远古深厚。起初是画在吊脚楼、风雨桥等建筑上的图案和图腾,后来又发展到侗布、侗纸上,而现在载体更加丰富,簸箕、竹篓、石头、衣服、帽子、围巾、贝壳等皆可作画;内容也从侗乡赶圩喝酒、庆祝节日、生产劳动等单一的民风民俗拓展到了民族大团结、感党恩、赞美幸福生活等内容;颜料从最初就地取材的锅灰、蓝靛、黄土、软石甚至山上的果子,用树枝做画笔,发展到现代的各种颜料,更易保存,更具经济价值;而作画手法也在不断进步,由简单的勾画、黑白颜色到各种画法和色彩斑斓。

据了解,三江侗画的形成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县文化馆美术教师下乡组织农村美术爱好者开办美术培训班,村民们踊跃参与学习。由于绘画工具缺乏,便以树枝为笔,地面为纸,侗家染料,锅底烟灰,调进破碗……1986年,杨丹老师被分配到独峒小学,不仅刻苦钻研侗画,还引导学生用侗画的形式描绘自己的家乡。随着获奖、送展,不少人便从此走上以画画为生的“艺术道路”,三十多年时间里,侗族农民画在此地稳固下来。一般而言,农民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艺术形象的逼真水平,素材也不会像专业画家那样信手拈来。他们根据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凭着自己对侗乡生活的理解来构思创作。往往是忙完农活,顺手捡起小树枝当画笔,在田间地头或廊檐灶台,痴迷地挥洒着自己的想象,甚至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各种废弃的纸张铺在简陋的木箱上勾画,这便是当时农民画家的生活写照。即便条件如此艰难,这些农民画家却不改所好,默默地在自己的“画田”上耕耘劳作。如今,从树枝到画笔再到画漆,随着画笔的“升级换代”,加上有针对性的规范培训,农民画家们的绘画技艺也从生疏到娴熟精益求精,创作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先后涌现出杨共国、杨庆谊、陈玉秋、罗耘、吴凡宇、杨丹、杨清利、杨梅香等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侗族农民画师。

独峒是一个很大的镇子,人数不下几万,由于交通地理的限制,相对比较落后。独峒村是个有550户2500多人的侗寨,贫困户曾有近百户,曾为远近有名的贫困村。有意思的是,贫困的独峒村却是三江侗画无可争议的核心点,是广西著名的“侗画村”,独峒村就有两百多人从事侗画创作。这几年,依靠产业扶贫政策,特别是“侗画”的发展,全村成功实现了整体脱贫。没想到,这样一项原本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居然成了侗家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画画已经30余年,一到农闲季节我就画画,这是我的兴趣,也能带来收入。”这是侗画传承人张军谊质朴的表白,画画能带来收入确实是他意外的惊喜。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用心画好自己的画。”柳州“十佳民间艺人”、三江农民画第三代传承人杨共国如是说。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后因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但一直难以割舍画画的情结,经常反复勾画生活里那些熟悉的事物,“能成为农民画家,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1994年,杨共国的《送新娘》等作品被上海一家画院高价收藏,成为最先走上市场的侗族农民画之一。

三江侗画题材鲜明、造型夸张多变、色彩鲜艳丰富、对比协调、装饰写意,形成热闹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风格,构图上具有平面性、全景性、饱满性,效果强烈,主次分明,每个自然场景,每个人物的动态表情,都有恰如其分的布局与刻画,体现出饱满拙朴的构图与造型趣味,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情调。造型语言是一种利用生活及民俗构成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三江侗画不仅再現自然,而且善于发掘生活之美,以意造型,以形抒情,粗犷中有细腻,古拙中含技巧,浓艳中有淡雅,造型构思既夸张又生动。其地域性与民族性和谐统一,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和特色,这在全国农民画中是极为少见的,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三江侗画都是当地农民画家的原创,蕴含着侗家人生产生活习俗的美丽故事。吊脚楼里打油茶、高山梯田里收稻谷、鼓楼前面百家宴、风雨桥中男女嬉笑……侗乡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以及特色民居在这些农民画家的手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几乎每位作者都是其绘画群像中的一员,他们的创作心态格外轻松自由,主观意识非常强烈,想象大胆浪漫。

提起侗画的与时俱进,杨共国眉飞色舞地介绍说,现在更新了画法,以前用纸和布,现在要用木板,线条勾上去,要起槽,掐金属丝镶入,再涂色,上漆……因工艺繁复,一幅画经常历时半年,仍供不应求。

这些年,独峒村成了柳州市文联对口的扶贫单位。柳州市文联凭借自身优势,在文化扶贫上狠下功夫,努力帮助村里的侗画发展,不仅延请外地的美术专家来为村民授课,还在当地成功筹划开办侗画艺术节,扩大侗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侗画与陶瓷、生活用品相结合的各种文创产品,如餐具、茶具、花瓶、衣帽、围巾、手绢、背包、手提包、钱包、枕头、手机壳等,通过在簸箕、扇子、笔筒、摆件等竹木制品上作画,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不断拓展侗画销售渠道和市场。

根植于侗族艺术的沃土,三江侗画用地道的民间艺术,反映真实的民间生活,把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融合,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美术,清新独秀。这种既接地气,又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像春天的气息一样感染着大众,受到广泛追捧。集侗族农民画发展史展厅、电商服务中心、农民画展销厅、农民画衍生产品展厅、农民画人才培育基地于一体的博物馆的建立,作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宣传展示和产业发展窗口,以艺术之美陶冶游客的心灵,使文化消费、民俗旅游、生态养生形成三江风情名县系列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升了三江侗族农民画品牌形象。

三江侗画作为中国侗族聚居区唯一以农民画为表现形式的民艺奇葩,近年来在全国农民画大赛中屡获大奖,数千幅作品远销世界各地,得到国内外艺术界专家的好评,成为三江县乃至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至今已有2000多幅三江侗画被文化部作为国礼赠送各国使馆,500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近2万幅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2008年,38幅侗族农民画进京参加了“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其中的多幅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2010年首届全国农民画展,有20多幅三江侗族农民画入选。2017年,“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晋京展”轰动京城。三江侗族农民画曾赴日本、法国等国举行画展,促进了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三江侗族農民画不仅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独峒镇每年侗画产值便达100多万元,侗族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三四千元,三江侗族农民画成为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马昌华,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作家协会委员、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延河》《湖南文学》《鸭绿江》《广西文学》《星火》《花溪》《写作》《今古传奇》《绿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著有小说集《南漂者·随风的日子》,长篇小说《桔颂》《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长篇小说《桔颂》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定点深入生活签约扶持项目。《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入选2021年农村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并获2020年度广西乡村题材重点文学作品扶持。

猜你喜欢
农民画三江侗族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三江并流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