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书法教育刍议

2021-08-30 03:49刘九洲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字大字字帖

刘九洲

因为一直在研究艺术史,也见过海内外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的很多古代书画真迹,所以,编辑约请我写一点关于书法教育的意见,我就不揣冒昧,简单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当前的书法教育,首要的问题,还是应该进一步明确“认识书法史”与“如何写好字”的关系。以往的教育,过于关注“如何写好字”,就是追求看得到的成果,把书法当作技术了。这么多年看下来,这个办法并不成功,很多上过书法课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依然不能欣赏书法作品。而我们看到,在对西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中,有关画家的故事介绍得比较多,9岁的小学生,都知道梵·高的主要故事了,西方小学生还重视组织去参观博物馆,去参观实物。这给小学生的一生埋下了艺术种子,他们在日后的人生中,遇到需要审美的时候,不会无所适从,西方的城市建筑之间的美感,就是一个高审美水准,带来了社会回报的实例。

我们要注意到,即便有很多中小学生上过书法课,他们也不会成为书法家,但是绝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会遇到需要欣赏书法的时刻,因此,介绍古代名作,让学生对书法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是以往书法教育中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个人以为,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书法名作,至少应该占据课程的一半时间。为此需要集中真正的专家,依照中小学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编写全新的教材,使得广大中小学生可以据此熟悉名作、找到学习书法的门径、掌握判别书法好坏的基本能力。这样坚持数十年,也会使得泛滥成灾的“江湖书法”,失去生存空间。

其次呢,就是在书法教育中,应该从书法的运用与书体的对应角度,来选择字帖。以往,所有人都学一本字帖,而且95%是唐代楷书。事实上,古代书法从运用、功能上看,至少分为三种:章程书、铭石书、行押书(信札使用的行书)。正规写报告的字体,刻在石头上的字体,与一般书信用的字是不一样的。当时已经依据文字的社会功能,区别对待,王羲之的书法,流传下来的基本上是信札。今天让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到底需要他们学习哪一种字体,是值得深思的。我个人以为,唐代楷书其实就是“铭石书”,特别正规,是艺术与法度的极则,学习难度非常大,一般的书法家也写不好,是否需要广大中小学生用作入门教材,值得深思。日常使用最多的还是行书,书法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尽快能写出一手好字,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这个目的,就决定了主要学习时间,应该放在行书上。至于以往教科书说的先学好楷书,才能学行书、草书,是没有依据的一种传说。最简单的事实是:历史上,草书的出现,远远早于楷书,难道楷书出现之前的草书都没有水平?事实恰恰相反,楷书之前的草书,水平很高。

第三,就是关于大字与小字的问题。过去的书法教育,采用的都是小学生写大字的模式。明代晚期之前,大多数书法家不会写大字,明代晚期之后,大书法家才普遍会写大字,在此之前,苏轼、赵子昂、文徵明都写不好大字。为什么呢?因为大字需要的笔法,与写小字的笔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字利用毛笔的自然弹性,转折之间见精神,古代名作基本上是小字。书法的笔法,基本上也是依据小字来展开的。大字的笔法,无法依赖毛笔自然弹性来完成,而是必须铺毫,也就是把毛笔至少按住一半来书写,这就放弃了笔锋的基本作用,毛笔变成了刷子,也就无所谓“笔法”了,也谈不上什么古法的,大家都需要依靠临场发挥、临时摸索。但是在当代书法教育中,绝大多数小学生,在不会写小字的情况下,一开始就学习写大字,这与正常学习道路,背道而驰。如果需要学生迅速入门,那么显然要加强小字的教育,指导学生们用比较小的毛笔,写好比较小的字。而不是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用大字作为入门教材,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大字与小字的比例上,小字的学习,至少应该是比大字的课程时间要多。

第四,字帖的选择,是否需要“从一而终”?是否可以半途换字帖?是否可以选择考古新发现的墨迹?书法是一种艺术,是愉悦人生的,在过去的书法教育中,这一点展现得很不够,而是有一些禁锢。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书法教育中,不能自由选择字帖。每一个人的审美是有一点天生因素在其中的,楷书风格多样,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赵子昂的楷书,也未必不能学,不用担心小学生学赵子昂把字写得软了,我们教育了这么多年的唐代楷书硬字,也没有教育出几个大书法家。如果承认,每一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书法作为艺术是愉悦人生的,那么,应该允许学生随时可以换字帖,让他们在寻找、转变中寻找艺术的快乐。只是这样会增加老师的负担,但是这本身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数理化、语英政,才是教育。另外,考古新发现的资料,要尽量使用在书法教育中,这样才会使得中小学生有尝鲜的感受,会增加他们的兴趣。

第五,基本笔法的教育,也要放弃以往一套陈见。自清代以来,一直有一种书法教育文本,就是每一个笔画内部如何书写,那个样子似乎是在笔画内画个圈。学生看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小学生的书法比赛,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评选的。但是在清代之前,并没有这样的教育方法,书法兴盛时代,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写法。这样写,是否有道理呢?启功先生对此解说过,这样写呢,有点道理,犹如衣服要锁边,所以笔画四边要兜住。但是起笔、收笔的方法有很多,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原石图片显示,褚遂良的楷书的起笔与收笔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僵化。这些信息,当代可以分类汇总,更新以往的观念,更新旧教材,甚至可以采用视屏示范的办法,来加强“笔法”这个环节的教育。这也是需要书法专家,仔细做的事情。

第六,是否可以写篆书、隶书?这本来不是问题,如果是一个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时,自然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是对于教学来说,就成为一个问题。我个人以为,可以用“选修课”的办法来解决,这样可以让对书法真实感兴趣的同学,找到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就不要增加他们的负担了。我不是说篆书、隶书更加高明,而是說,这些对于书法来说,属于较为边缘的内容,如果没有兴趣,确实不需要深入学习,被迫学习一个娱乐内容,那就太痛苦了。对于感兴趣的同学来说,知道篆书、隶书的基本知识,肯定是一个好事情。

第七,如何考试?临摹还是自创?一旦进行学习,就要面临如何考试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大难题。建议把分数分散到每一节课中间,这样大家就没有办法“应试”,估计会效果好一点。每一堂课5分,一个学期下来100分是满分。

第八,如何面对展览?建议学校应该大胆组织各种书法展览,不仅是临摹作品可以展览,也要鼓励随便写的作品参加展览,或者大家一起写春联,让每一个人有参与感,每一个人都参与,这样才会让人感兴趣,书法才有生命力。

第九,学习书法的同时,要加强文房四宝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不要泛滥。譬如说砚台、墨锭,每一个班级在每一个学期,应该有一块砚台、一笏墨,让学习书法的人,都来体会一下磨墨,这样才能体会到浓墨、淡墨对书法的不同影响。譬如说纸张,不能再出现拿一张宣纸,让参加比赛的小朋友在上面写唐代楷书的笑话,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纸张,适合书写什么内容,这本身就是书法艺术必然包含的知识点。各种毛笔,也要让大家有条件尝试使用,现在中等的毛笔也就是50元左右一支,完全可以让大家尝试使用两三种毛笔,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才会发现真实的爱好者。其余各种文房用具,如镇纸、笔筒、印泥,都可以做简单介绍,这样逐步介绍,有历史文化含量的用具,就会广泛流传,而不是让大家只知道油画、水彩、素描等。

新时期,书法的社会角色已经变化,我们学习书法,还是要从了解书法史入手,才会增强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也要用简单有效的办法,让人尽快学好书法,才可能让人喜欢书法,而不是故意设置障碍,让人学不好书法。

猜你喜欢
小字大字字帖
暑期练字?打造独一无二的字帖
无题
小字帖
小字帖
小字帖
没开灯
天公猪
容易吗
天公猪
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