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回归生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其课程目标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衔接,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价值体认以及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融合课程”[1],“实践”是其本质属性,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与我国近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伴相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落实有了切实保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劳动教育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然而,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劳动教育严重缺失,是一块最短的短板。“五育”并举更多是停留在理念层面,“‘五育融合育人的格局尚未真正构建起来”。[2]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明确提出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规定了課时,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也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可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实施劳动教育,规定了课时,指明了实践场所、实施内容以及方式等,立好了四梁八柱,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做好政策上的保障。
纵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无论是课程目标的拟定、活动方式的设置、活动主题的推荐以及保障条件的规定,均与劳动教育紧密关联,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对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指导。
例如,《纲要》附件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中,列出了争当集体劳动小能手、家务劳动我能行、学做简单的家常餐、我是校园志愿者、社区公益服务我参与、巧手工艺坊、设计制作建筑模型、走进农业基地、我是小小养殖员等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以上推荐主题做好劳动教育,可以在其他主题的基础上改编、补充和拓展,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还可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学校和社区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自行开发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课程更具有当地特色,更符合师生教学需要。
实践是劳动的基本形态和基本过程,劳动要以实践为导向。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以实践作为根本实施方式。学生的劳动习惯、技能和素养不能够在课堂上“教出来”,而必须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在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实实在在的“做出来”,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这个根本点上,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脉相通的,两者实施路径一致,均强调“回归生活”,立足“实践”。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最佳载体。因为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成才之路,素养的生成和培养需要有相应的课程,这已然成为教育的常识。调查显示,“越是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学校,其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越好,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程度及其劳动观念,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越好”[3]“应该承认,2001年起,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后,赋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功能,也为今天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基础和经验。”[4]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其积累将近二十年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经验进行转化,应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当中。
二、在课程视域中,劳动教育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散落在各学科教学以及学校各类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教学内容缺乏统整,教师未必“真教”;学生活动体验肤浅,未必“真学”。而那些因一时兴起而组织的或是固化的、传统的“劳动教育”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对性不强,目标模糊,活动零碎,重视“劳动”过程,“教育”意识不强,忽视劳动价值观的渗透和劳动素养的培养。由于缺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整体的教学实践布局,难以形成“五育”并举的合力,无法真正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意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目标融合的课程优势,在课程的框架下思考劳动教育,从课程的视角去组织和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课程建构,使之符合课程规范,整合性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1. 对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作有针对性的研究
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着眼,强化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提供依据。同时,要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方式巧妙嵌入,自然融合,防止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实施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或者存在“碎片化”“割裂化”等问题。每一次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都应该围绕课程既定的、具体的目标,精心选择与之匹配的活动内容,采取相应的活动方式组织与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例如,《纲要》对不同学段课程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等”,前者要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培养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有责任有担当;后者则要求初中生留心生活,善于发现问题,设计或改进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让生活与工作更加便利,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主题和活动内容不同,然而育人主旨是统一的,“应该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起来加以组织”[5]。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其劳动教育的潜在价值,以此保证课程实施方向正确。
2. 纵横结合,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从学校课程体系橫向与学段课程实施纵向两个维度来构建富有现实意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能增强课程体系内部各活动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合理排序、灵活组合,相互相成,形成立体、有机的课程整体。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拓宽育人渠道,运用有效策略,激活教师课程开发潜力,因校制宜,让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结合起来,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科学、人文艺术与道德的内在整合,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优化主题课程内容框架,选取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把学工学农、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内容编织进来,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将综合学习和实践体验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整合并活化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内容要因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创生,做学生需要的勞动教育课程。以此切实提升课程质量,带给学生有现实意义的课程体验,让学生经历一段更富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历程。
3. 让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科技背景,关注在社区、学校生活中与学生的现实需要、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适应新时期劳动新样态,开展与之形式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把志愿服务与研学活动、创客教育、科技创新等活动有机融合,做到家校社有机协同,拓宽劳动实践活动时空,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度融入社会,参与职业体验、志愿者服务等服务形态的劳动,体验民间传统技艺、现代化农业、科技生产等有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体察劳动形态演变和劳动技术与时俱进的历程,深刻理解劳动本质内涵,从而自立、自强、自觉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6] 让劳动成为学生的日常,成为学生的生活新样态。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关于劳动、劳动价值、劳动与幸福、劳动与发展的内涵,开创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新局面,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境界升华。
三、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得以实现
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劳技课”,其课程的学习有着特定而丰富的课程意义和内涵,课程的核心目标指向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应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的劳动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体认,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引导学生对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学以致用,不畏艰难完成任务,锤炼意志,提升本领,形成素养。
在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从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出发,在班务或家务劳动、种植养殖、产品设计、勤工俭学、社区服务等项目中,把握好不同劳动任务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采取适当的劳动教育方式,如讲解说明、淬炼操作、榜样激励等,把价值体认等教育要素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为学生赋能。
例如,某教师利用校内的空地,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种植小能手”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种植时令蔬菜或自己喜欢的花卉、水果。师生开展了一系列与种植相关的项目实践:学生观察和记录了蔬菜或花果的生长过程,见证了种子萌芽破土、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凋亡的过程,获得真切的体验,感悟到生命的厚重与成长的艰辛;学生参与了种植农事劳动,在老农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会播种、浇水、除草、间苗、施肥、收成等,感受到劳动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举办蔬果拼盘、烹饪比赛,组织义卖和到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这一系列的项目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实战场所,真实情境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推动实践活动的深度持续开展,责任担当、热爱劳动、关爱社会等核心素养得以孕育,学生在躬耕劳作中体会到“真知”。
项目实践真正的意义在于创设源于生活的真实的劳动教育学习场景,让学习者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劳动能力得到锻炼,良好素养得以形成,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围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关键点,对国家课程进行本土化、校本化开发,调整、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劳动教育课程深度融合,有效开展做中有学、思行合一的理性的系统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应对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研究,实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无缝对接,探索整合性实施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路径,创建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让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地,让核心素养生根,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陈碧瑜. 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学参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5.
[2]宋敏娟.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1):15-19.
[3]王飞,徐继存.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0(2):17.
[4]冯新瑞.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J]. 基础教育课程,2020(13):4-9.
[5]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 李季湄,译.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90.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