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整理分类与利用探讨

2021-08-30 04:27韩芳
档案与建设 2021年7期
关键词:功臣石刻文物保护

韩芳

摘 要:文章从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发现清理和修复保护档案入手,在分析评价现有保护档案记录整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新的分类原则,并初步探讨实现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数字化,形成保护档案数据库。

关键词:明功臣墓;石刻;档案;整理;分类原则

一、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的形成

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是明初洪武年间所葬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功臣墓的神道石刻。目前约有14位明代功臣墓被先后纳入文物保护机构管辖范围。随着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方面的档案搜集工作,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繁杂的过程。特别是1998年以后,由于对石刻保护的重视,一批石刻保护管理工程接连实施,随之产生了一批内容繁杂、数量众多的石刻保护档案。因石刻文物本体材质多样,加之载体环境复杂,所以保护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除了对文物本体特定属性的分析研究之外,还涉及地质、化学、环境、气象、建筑、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对数量庞大、类别丰富、形式多样的石刻保护档案进行科学、准确、完整归类,入卷存档,套用原有的档案整理与分类方法已无法做到,因此,對现有档案的整理与分类方法进行科学探讨和研究势在必行。

二、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的搜集

资料搜集和组织是建立档案的基础,必须完整地搜集整理石刻修复保护资料,使其妥善保存。收集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搜集范围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业务资料,应是对整个石刻修复保护资料的全面搜集;二是对各类资料,尤其是石刻修复手段、技术方法资料的搜集应详细分类,规范搜集内容和排列顺序,为以后石刻修复保护档案电子化管理和利用提供便利。

本研究收集了从1980年至今近千份各类型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修复与研究的档案。从现有档案来看,类型有行政文书、环境整治资料、保护工程资料、文物调查表、保护修复技术方法资料、保护修复病害分析资料、各类图纸、照片及历史性文献等,其中石刻保护工程类档案占比达87%。属于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研究类型的档案则相对较少。石刻保护工程类档案中又以与墓园、神道石刻保护相关的修缮报告,加固报告以及部分石刻修复报告居多。就已搜集的档案来看,材料不完整、历史资料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例如历次石刻保护工程和环境整治档案应包括从工程立项至结项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资料,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但搜集到的材料只有只言片语、数量极少;再例如图纸、照片是真实、形象、客观反映文物保存现状的重要见证,是修复保护档案中必备材料之一,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历史图纸、历史照片大量缺失。

从目前收录的石刻保护资料来源看,石刻保护会议产生的论文集收录仅占少数,大量相关研究性论文多见于各类报刊之中。而石刻文物科学保护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修复保护资料及研究成果与理论资料,因为缺乏整理、分类标准,难以归类建档。例如石刻文物监测是利用现代科技仪器及人工手段实时记录文物在其生存环境下的变化,是文物修复保护分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真实数据,不仅决定石刻修复保护的手段、技术方法,也为石刻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但目前搜集到的资料中几乎没有相关的石刻监测材料;再例如石刻修复保护调查资料来自田野调查工作第一线,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是必须搜集的主要对象,提供了调查人员的全部工作情况,基本记录了调查时间、经过和主要方法,是文物认定、登记不可或缺的辅助资料,但已搜集的资料中只包含几张简单的历史调查表;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保护修复病害分析材料也因为没有相对应的类别无法归类立卷。因此,在对石刻保护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分类之前,必须考虑到档案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尽可能将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料搜集齐全。

三、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的整理分类

1. 分类问题

从广义的档案分类学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开展的文物档案工作可划分为可移动文物档案、不可移动文物档案、专门档案。石刻保护档案属专门档案,是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并按照专门的管理办法整理归档的各种载体形态的历史记录。针对目前搜集到的石刻保护档案,按照现有档案分类方法应归类“四有档案记录资料、石刻修复保护工程”相关案卷,但此两类案卷的定义及收录内容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石刻保护文献所涵盖的范围,目前搜集到的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文献资料,按照现有档案分类方法只有小部分资料可以归类在“四有档案”。“四有”是有文物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的统称。其中“记录档案”是指记录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现状及相关资料的文本和电子载体,也是文物自身及其保护、管理活动的真实反映。但是,目前所搜集的石刻保护文献所涵盖的范围,与该案卷的定义及收录内容标准无法对应。随着石刻保护现代科技研究的快速发展,保护研究领域扩展到气象、水文、地质、建筑、病害检测仪、本体机理分析评估、石刻本体加固修复研究等,相关资料不仅数量庞大且弥足珍贵,是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历程的实体见证。而现有分类方法因为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分类归档受限,继而档案资料电子化、检索利用也无从谈起。

针对石刻文物保护工程中形成的相关档案,保护工程资料卷应包括保护工程方案设计报告、施工方案、竣工报告、验收报告及相关图纸、照片等。由于以前对此类资料认识不足,导致留存的大多数保护档案均为简单的修缮或修复报吿。近几年来随着保护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修缮及修复报告内容日趋完备。此类档案也将按照保护工程所涉及的内容与性质分类。

2. 分类原则

明代功臣墓石刻修复保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档案分类原则应既兼顾长期以来行业人士对石刻保护的普遍共识,又能有序整理、科学分类、归档入卷,同时满足社会各类群体查阅利用的需求。在长期的石刻文物保护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全面、实用的分类原则。

参照国家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包括文物保护国家标准中针对古石刻的相关信息项,《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有关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档案整理规范,《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中规定的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和保护工程勘察工作中测绘、调查、勘探、取样、测试分析及报告编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馆藏砖石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规范》中的保护修复前状况、检测分析和保护修复后状况、保护修复中的归档和保存要求,《文物建筑砖石结构加固与维修技术规范》《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中的工程勘察、安全性评估、维修与加固、验收等明确规定,《馆藏砖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规范》中规定的石质文物病害的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及相关术语,同时,结合文物保护工程实际调研中的情况,笔者拟按照“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综述、石刻岩体加固保护、石刻岩体科技检测与分析、石刻环境保护、保护工程与建筑研究、档案数字化保护”等六大类进行分类,并在这六大类基础上再细分子目录。当然这种分类仍存在篇目交叉,如保护工程与建筑研究也涉及石刻环境保护,针对这种情况在不同分目下分别列出,不计重复。以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历史作为纵坐标,以上述六大类分类原则作为横坐标,可将所有保护档案全部归纳串联起来。

3. 六大分类

(1) 石刻保护综述

内容包括石刻保护定义,涵括石刻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条款、技术性规范标准;石刻保护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总结性论述;明代中山王徐达墓园和岐阳王李文忠墓园等14位功臣墓园相关的保护管理日志及信息简讯;明代功臣墓石刻管理科学研究和保护的相关文献等。

(2) 石刻岩体加固保护

主要收集“石刻加固材料与工艺技术”两大项,并按照加固方法、加固材料以及加固部位进行细分。例如按照加固方法、加固部位的不同,又可细分为石刻表面体抗风化、裂隙灌浆处理,石刻单体锚固等分项。

(3) 石刻岩体的科技检测与分析

石刻岩体保护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本分类中“科技检测与分析”可细分为“石刻现状调查、石质检测与机理分析、石刻病害检测分析、石刻修补材料实验分析研究、石刻保护修复工艺研究”等。在细分项下还可将相关内容再次细分,如针对“石刻病害检测分析研究”,可对风化、盐析、裂隙、微生物等单一病害问题的档案进行合并处理。

(4) 石刻环境保护

环境研究是一个广阔、多领域且复杂的多元学科,随着对石刻保护的深入研究和科技发展,本类档案已从原有单一的“气象学数据监测”材料拓展到当今的“气候环境研究、地质环境研究、人文环境研究以及病害环境治理”等材料,本类中的细分项目类也据此确定。

(5) 石刻保护工程与建筑研究

南京地区明代功臣墓石刻大多以石刻群或墓园区域的规制保存下来。在此区域内还含有数量较多的古建筑,石刻与建筑是南京地区明代功臣墓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文物建筑的材质类型,现存较多的为木结构建筑和砖石结构,因此与之相关的历次文物建筑修缮报告、保护规划、保护工程方案、保护工程记录、竣工报告等档案也是其细分项目的重要内容。

(6) 档案数字化保护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文物保护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运用数字化技术参与文物保护研究逐渐成为文保发展的重要趋势。明代功臣墓石刻修复保护档案数字化可细分三大类别,即数字化监测、数字化复古复原、数字化应用研究。数字化监测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仪器对石刻岩体进行各类影响因素和病害的实时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数字化复古复原是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化应用研究包括文物本体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三维数字技术、数字化虚拟修复等。

四、建立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的构想

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数据库建设不仅是对石刻保护资料信息的整合,解决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更是将信息資源整合的服务对象从“文物保护管理者”向“社会利用者”延伸,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渠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条件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建立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的准备条件。包括数字图像数据准备和档案控制数据准备两部分。数字图像数据准备,关键在于数字化设备的配置及相关保护技术标准的借鉴与实施,较档案控制数据的准备而言易于实现。档案控制数据的准备包涵了明代功臣墓的所有信息,应以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唯一性为原则,将石刻修复保护工作中所涉及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收录、整理,如石刻保护环境监测、石刻岩体科技检测与分析、石刻修复手段等,不仅需要对文物保护学、化学、历史学、档案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同时还要把深刻揭示石刻档案保护信息重要意义作为实现档案控制数据准备的基本前提。

其次是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路径。一是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建置,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有赖于信息数据的搜集、预测和分析。数据库的规划、构筑、运行和管理决定着其成败。对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而言,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因此,石刻修复保护档案数据库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点、模式,且可行、实用的管理系统。二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使零散的、庞杂无序的石刻保护档案信息系统化、有序化、优质化。借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的成功经验,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更适宜分布式管理,即系统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主要的、共享的资源由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主管系统行政机构集中管理,14个明代功臣墓的设备、信息数据与文档资源以及操作人员权限等则由相关的部门分散管理,形成数据库信息系统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模式。

最后是南京明代功臣墓石刻保护档案数据库结构设计。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必须满足用户管理上的要求,围绕石刻保护文献信息资源的效用性、全面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的需求特征,既保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又方便实用。二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作为14个明代功臣墓综合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应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必须注重软件表现工具的运用、文档资料的整理、阶段性评审,以及重视项目管理。三是应遵循明代功臣墓的区域文化特色,与一般石刻档案数据库相区别,通过信息检索、知识导航、资源索引和研究拓展等结构设计,实现较一般性数据库更易于揭示石刻档案文化内涵的高级功能。四是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及设备配置方案要考虑日后的扩充和可兼容程度,运行软件应合理整合、管理、互联、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工作的现象。

猜你喜欢
功臣石刻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灭害功臣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泥土中的功臣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