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 要:新时代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使教育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和完善。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然迈进“深水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得到较为有效的贯彻与落实。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道德与法治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的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几条有针对性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中高年级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62
新时代下,持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基于此,教师需要不断顺应现阶段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努力推动思政一体化的构建,不断思考和探索有效开展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可行路径,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一、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在小学教育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迥然有别。但总体上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仍存在不完善和不全面性。在实际的小学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也尚未构建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二、基于核心素养,探索面对高段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
1.将情境教学引进课堂,强化深度学习
在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研究焦点是在学习科学的视域下展开的。而要做到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将生活化情境注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推动知识的结构化、立体化,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有效转化。
在高段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所学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并由此实现深度学习。比如,在讲述《做聪明的消费者》一章时,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小剧场环节,让学生演绎并还原他们听说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不文明购物行为和商家侵权行为,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的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回顾实际生活,发现课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再次面对类似的不文明购物行为和被侵权问题时,学会利用本章所学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从而落实深度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明购物意识和维权意识。
2.将思维导图引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
思政课程教育需要重视课本知识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因此,以发散性、联想性为主要特点的思维导图无疑是开展有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将思维导图引进思政教育课堂,有助于通过联想延伸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转化。以《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为例,在讲述本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思考这些环境问题为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造成了怎样的自然灾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日常的努力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延展思维方式,将所学知識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取向和法律意识,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为新时代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和深化的当下,绝大部分学校都普及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但总体上看,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对此,学校与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思政一体化的构建,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蕾《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3期。
[2] 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