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教育 展望绿色未来

2021-08-30 16:58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文明绿色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呼唤,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德育的历史重任。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使学校成员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一、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刘经纬、郝佳婧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 月11 日第 8 版 《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与“路”》 一文中谈到:

第一,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奠定价值基础。能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行动计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确立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

第二,为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提供理论遵循。营造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是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广泛传播生态价值理念,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社会共识,让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

第三,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凝聚广泛力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进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人是旁观者,也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行动计划》将多方参与、统筹推进作为基本原则,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宣传,能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蓄积力量。

二、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实践

付晓洁在2020年第2期《中小学管理》《在生态文明校园中涵育“和谐”的人》一文中认为: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他人和谐、与自我和谐”的生态理念融入环境建设,希望以充满自然之美的校园生态环境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使師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其一,基于生态化理念,设计校园景观。环境塑造人,也起着涵养人的作用。校园里如果有草地、鲜花、林荫,有池塘、湿地、果园,那么书香会更有味道。这些年来,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生态景观的建设,先后建设了“银杏大道”“循环水鱼塘”“屋顶种植实验田”“葡萄藤阅览亭”“生态科技成果展示区”等,这些地方早已成为学生课间的最爱;我们还将在旧楼拆除处建设小型“循环水湿地”等景观。环境养人,我们希望以“生命、环境、发展”为内核,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让校园既是学生愉快学习和生活的亮丽景致,也是学生充满乐趣去体验和探究的绿色空间。

其二,基于多功能应用,建设“生态教育大楼。我们认为,校园建设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满足功能性需求,过渡到节约材料、土地、能源的规划设计,实现从美丽校园到环境友好的生态化学校建设。2014年,学校建设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型“生态教育大楼”正式落成,展现了全新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也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座大楼采用微风发电技术、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热水系统、透水砖、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每天的发电量足够学校基本照明使用,太阳能热水能满足食堂和体育馆的日常运转需要。除了节能减排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座大楼还是学生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楼。生态教育大楼突破了一般学校对楼宇的常规认知,成为能源的产出基地,也成为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宣教平台和研究平台。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探索

张婧、徐新容、鞠艳林在2021年第15期《教育家》《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索》一文提出:

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与劳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共生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是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与教育思维的再创新。要想在中小学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需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到 2022 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60%以上的绿色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融入绿色学校建设,是新时期绿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与路径,可从以下层面开展实施。

一是基于校内资源开发户外与室内立体种植园,开发校内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让学生亲近自然,同时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师生共同创新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微课题研究、项目主题探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河北青龙祖山兰亭中学开辟绿色生态墙,尝试利用废旧饮料瓶、泡沫箱、塑料管道培植各种花卉蔬菜,让学生在校园一角通过劳动体验生态农业的新发展。二是围绕种植项目模块,分年级设置研究与劳动主题。如清洁与绿化校园、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等,在劳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三是基于社团的研究式学习。通过教师指导、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探讨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的“绿之队”社团,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与再创造,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已成 为大多数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多学科融合激发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共融共生

一是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按照教育部指导纲要,不同类型学校与教育有不同的课时要求,必修课可与三级课程相融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通过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好社会服务、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等活动,确保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时安排。二是在学科教学中,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在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技能、职业技能与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活动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学习健康生活知识,积极开设烹饪、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模块内容。以课程为基,挖掘区域学习资源,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教师育人理念,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倡导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研发E-STEAM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如湖北随州白云湖学校的中草药种植课程,从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传统文化节气、《黄帝内经》等不同视角,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学习与劳动,通过观察、访问与调查,设计研究学习目标与劳动计划,为学生搭建參与劳动、实践锻炼、关注生活与合作探究的平台,有效培育了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劳动能力。

(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2020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其中将赋权青年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领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一代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自然而然提升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引导青少年参加环保实践。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公众对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55.1%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环保志愿者活动,频率为1~2次的为多数,活动类型多为清理垃圾、环保宣传教育等,因此亟须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号召并监督社区居民、家庭成员等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二是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服务社会。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是一个多功能、多要素、多途径相互整合实施的劳动教育过程,需要从全局维度出发、深化与实施,同样需要全机构参与的多方合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班级或学校层面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乡村、公交站、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传播城市文化、 帮助弱势群体、清洁人居环境提出改进建议等,用小手撑起社会大责任,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

(四)家、校、社共同参与,依托劳动教育培养自觉生态行动

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个层面实现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自觉崇尚生态文明、爱护环境与保护环境、践行绿色生活的美好局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与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关注劳动教育新形态,适应时代新发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形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方面,可以开出家务劳动清单与劳动必要时间,家长引导孩子通过家务劳动,养成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让学生在真正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学校教育方面,应在“五育”培养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劳动开发智力,使身体、道 德、美学完美统一。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辅德、益智、促体、审美的作用,进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制度规约和评价搭建支持系统,制定大中小各阶段开设的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和具体劳动目标与要求,并且与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相融合,与课程建设、生态道德培育、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家庭—学校—社区”间的互动,促进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教育新范式的形成。

社会教育方面,可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学校与企业、社区、家庭积极开展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综合实践学习与调研,感受企业的生态价值理念与社会责任。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在劳动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深入社区,以服务身边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微信、微博、社交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身边的劳动模范人物、环保榜样、绿色家庭等,积极践行“三减一节”(减霾、减塑、减排、节约资源),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家园与美丽中国,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劳动文明绿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热爱劳动
对不文明说“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