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融媒时代;人才竞争现状;培养策略
【作者单位】徐华,广西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9.025
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取得长足进步,不少院校的专业教学已经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多数专业教学依然坚持“北广模式”而忽略了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融媒时代给视听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作为我国特有的为媒体输送专业人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应适应媒介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不断填补业界的人才空缺,使该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融媒时代主持人竞争力的新要求
融媒时代,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局限,数字化、网络化、移动性、交互性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多层次性。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碎片化和多层次性特征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让受众需求成为推动媒介进一步融合的动力。在传播新环境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主持人节目都出现了非线性、互动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节目主持人不能将自己定义为信息的“传声筒”,而是要做“角色”再定位,进一步提升专业竞争力。
近几年,通过对央视及多家省级卫视频道的电视节目及主持人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发现,伴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不断冲击以及融媒体演播室的使用,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即兴口语表达和现场报道能力、与受众的实时互动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创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再结合2019年下半年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拔要求可发现,此次主持人大赛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主持人的需求,将“具备过硬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融媒时代主持人的新标准[1]。
1.传播主体意识再确立
融媒时代不仅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平台发生了变化,还给节目主持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主持人既要选择性坚守,又要主动融入,在继承中发展,在应变中创新[2]。但无论是继承发展还是应变创新,节目主持人的传播主体意识不仅不能被忽略,还要求主持人主动面对新环境,积极重构传播主体意识。
2.即兴评说能力再提升
融媒时代,信息传播迅捷,节目形式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节目以直播形式呈现。尤其在新媒体领域,主持人直接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包括选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等。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要做好角色定位,不能只是做传统媒体中的“传声筒”,还要做节目现场或融媒体演播室中的“主人”,对节目内容及播出流程有精准的把控能力,对信息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思路清晰、语言逻辑性强,真正做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3.现场报道能力再加强
融媒时代,越来越多的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走进基层实地探访,践行“四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央视派出多名新闻主播对大阅兵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现场报道,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在新闻现场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报道能力。此外,在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第三阶段的考核中,大赛对选手的选题意识、策划能力和播讲技能进行了全面考察,真正实现了对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综合技能的目标要求。
4.实时互动能力再提高
融媒时代的视听节目相较于传统媒体节目而言,主持人与受众之前的交流互动更加明显与及时,节目中增添了不少与受众互动的内容与环节。《中国舆论场》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融媒节目,在受众参与节目、主持人与受众及嘉宾的互动、主持人的信息现场聚合等方面都呈现了极高的融媒特征。
5.多媒体应用能力再夯实
中外电视媒体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一直以来都是“采、编、播”一体,但在我国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主持人的“采、编”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与发挥。融媒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单纯地依靠主持人单向的有声语言传播将无法满足媒体发展的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主持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和手段发布同步信息,实现实时、快捷、多向、互动性强的特点,使信息发布的速度大幅提升。2019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新闻主播Vlog”,主播康辉、刚强曾在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利用手机拍摄Vlog,向受众及时传递新闻背后的信息。这是传统主流媒体顺应新媒体时代的积极探索,也是节目主持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的体现。
二、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竞争力的概念
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竞争力的定位经过了几次演变,从最初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技巧和诵读能力的培养到“一专多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再到融媒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何时期的人才竞争力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敏锐的新闻感知性、优秀的人文素养、熟知并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张颂老师提出的“一专多能”在融媒时代被赋予了更新、更深的涵义。即兴口语表达和现场报道能力、与受众的实时互动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创作的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成为融媒时代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人才竞争力的培养赋予学科发展新的定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主要以艺术学、语言学和新闻学这三大学科为支柱[3],但不同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又有不同的专业定位和侧重,这主要源于时代和媒体发展对主持人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而媒介的融合使得主持人的身份發生了变化,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主持人是传播者、传播主体或创作者,这样的身份“再定位”使得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在传播学和艺术学视角下进行重新定位,融合多学科的精华,建立以中国播音学、言语沟通学和主持传播学三大学科理论为基础播音与主持传播艺术学科理论体系[4]。
第二,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培养有益于增强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任何专业能力的培养都是自我扬弃、自我吸收、自我创新的过程,是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时间的积淀。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接受科学方法的检验,符合艺术标准,能够发生美学上的共鸣。在当代社会经济交流频繁、信息交互量极大的时期,对于准确传达和艺术传播的需求更加急迫。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属于正常现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被边缘化,也必将在适应中展示更强的生命力。
第三,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人才个性化的表现。融媒时代,AI主播的不断升级、网络主持和短视频的火爆,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更加挑剔的受众口味,要注重能够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并具有辨识度的个性表达。同时,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具有历史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不变求万变”,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三、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策略
融媒时代,视听节目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新要求新标准已成为必然,作为我国特有的为媒体输送专业人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也必须适应媒介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满足业界要求的优秀人才。适应时代变化和技术变革,是专业院校教学要面临的挑战。文章结合目前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院校的教学发展现状,提出以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
人才培养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专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随着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对象,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得出,大多数专业院校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传统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相关单位,专业培养方向以新闻播音为主要方向,最终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已很难满足融媒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以新闻播音为主的单一培养方向更是无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人才的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以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为前提,还要以真正满足人才就业为最终目标。鉴于目前各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不足,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原有基础上结合院校所在地区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特点,以满足本地区媒体需求为前提,同时增加满足新媒体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也应体现多层次性和地域性。
2.专业教学应以时代发展为导向
根据我国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求,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对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分析得出,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有声艺术语言表达技巧训练、文学素养培养、新闻传播理念的树立方面较为突出。以上四大教学内容由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历史性和独特性所决定,这在播音与主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至关重要的,也是一定要坚持并创新发展的。
第一,拓展专业文化知识。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即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播、读、诵、说、评样样精通,还要具有一定的节目策划、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的能力,即“多能”。“多能”还体现在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方面,除了懂得专业知识,更要成为一名“杂家”,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要有所涉猎和了解。随着融媒时代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的细化,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更加明确,除是“杂家”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精通与深入。因此,在融媒时代,专业教学在坚持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增加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特长而加以鼓励引导。
第二,增强口语传播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是中国独有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独特性,反观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的媒体发展、主持人专业素养和能力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均没有专门为媒体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而是把主持人培养放在口语传播专业中。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并结合我国现状,业界和学界专家不断进行专业深入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了播音与专业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教授在2006年出版了《解析主持传播》,并相继在2007年出版《主持传播概论》,将传播学理论应用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理论中,丰富发展了播音主持专业理论,使得我国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与国际接轨,并不断适应媒介的发展变革[4]。在教学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2014年正式设立口语传播系,将口语传播正式纳入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拓宽了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范畴,这也是中国播音学与传播学有机融合的具体表现。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场报道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的现场描述、即兴评论、文字编辑、节目策划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向为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从业要求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第三,强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面对媒体格局的大变革,播音与主持专业要让学生树立“大传播、大视野”的理念,了解不同媒介经营理念,从而加强学生个性化特色体现。
(1)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在课堂专业教学中,加大学生对各种录音软件、视频制作App、手机直播App等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力度。将所学专业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践课程中,锻炼学生跨屏播出的能力,强化学生技能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专业必修课中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课程。对此,广西民族大学专门邀请了具有多年节目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工作经验的一线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专业教学与辅导,将新媒体的专业要求融入教学实践中,并不定期带队学生到省级电视台的融媒体演播室和新媒体中心交流学习。
(2)课下利用新媒体拓展教学实践平台。目前,大多数播音与主持院校都建立了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自制电台电视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还有不少专业学生建立起个人专属微信公众号,与其他院校的学子联合进行专业交流与实践。近两年,各校专业学生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了短视频的拍摄、编辑、推出等尝试,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广西民族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江西籍学生在抖音平台定期推送关于江西“冷知识”的系列短视频,目前该账号的关注人数高达四百万人以上,其创作内容深受大量网友的喜爱。学校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新媒体实践活动,可将此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给予相应学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校的“教”与学生的“学”紧跟业界要求和媒介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
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变革中求创新的局面,不断满足高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进入21世纪融媒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更是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适应融媒体需求,形成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层次丰富、方向多元的教育培养体系[5]。在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应采取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能适应本校实际的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为我国播音主持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高贵武. 薛翔. 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专业面向-兼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的启示[J]. 新闻与写作,2020(2):91-95.
[2]郝钢.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应变与坚守[N]. 中国新聞出版广电报,2017-07-18.
[3]付程. 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 北京:北京广院出版社. 2005
[4]周健恒. 融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喻梅.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突破与创新[J]. 中国广播,2018(1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