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主流媒体两会报道的创新与探索

2021-08-30 14:52谷小龙
出版广角 2021年9期
关键词:智媒人民网受众

【关  键  词】人民网;智媒成果;2021年两会报道;创新

【作者单位】谷小龙,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9.020

2021年迎来建党10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赋予了本届两会特殊的意义与使命。针对这一盛会,人民网依托央媒资源优势,充分运用“智能、智汇、智造”三大智媒成果,推出2021年全国两会专题。专题以“新征程再出发”为主题,涵盖要闻、原创、直播、访谈、策划、代表声音、文件报告、多语种等多元板块,“会、展、策、论”内容丰富,“线上、创新、独特、精品”特色鲜明,给受众带来了丰富的两会内容报道和超乎预期的情感体验,让两会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一、智能驱动,打造人机协同的生产机制

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网以“AI+大数据”技术为内核,以“采集—编辑—审核”为路径,打造了独有的人机协同内容生产机制。

1.AI+大数据,拓展信息采集维度

智媒时代,信息采集逐步告别传统人工时代,尤其是AI和大数据的应用拓展了信息采集维度。通过实时信息获取、传感器采集等技术,新闻工作者能快速锁定数据,提交数据利用效率,高效完成新闻报道工作。

为了满足受众及时了解两会进展的需求, 人民网2021年全国两会专题推出了 “要闻”板块,依托人民网智能化线索采集系统,实时自动抓取和更新两会大数据,并集纳全网头部信息,推出了《听了总书记的嘱托,内蒙古“云端”热议“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连线·部长通道)》《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等一系列精品报道,让广大受众及时了解两会相关动态。同时,人民网不断借助AI技术提升数据利用能力,如通过音频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总书记讲话、代表发言等内容自动转为文字,助力记者报道提质增效。在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共编发稿件数千份,平均每日编发数百篇,内容涉及民生、科技、财经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建党百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总浏览量突破亿。

2.机器写作+智能多媒体编辑,快速生产专业内容

在2021年两会期间,随着机器写作的广泛应用,人民网得以快速生产专业内容。机器写作将海量数据信息转化为多种体裁的新闻文本,不仅使民生、科技等领域的报道效率大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两会新闻的获取需求,而且极大提升了记者、编辑的工作效率,将媒体人从重复、低效的报道、编辑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内容发掘、创意提炼、价值彰显环节。

然而,随着机器写作内容量的增加,机器写作在深度解读、价值分析上的缺陷也进一步凸显,强调“受众至上”的智能多媒体编辑技术得到更多应用。一是通过智能编辑工具将两会大数据及关联信息转化为图片、音频、视频、H5等形式,尤其强调视频的呈现能力,为受众提供了大量即时性、场景化的视频新闻。如3月3日推出的《全媒体记者,加油!》作为2021年两会开幕的预热视频,采用幽默短剧的形式聚焦记者的工具包,展现两会记者的专业、负责以及与往届相比报道技术工具的差异,紧密呼应此次“新征程 再出发”的主题。二是将相关内容进行多模态理解和内容识别分析,然后进行后期编辑、创意拓展。如视频自动剪辑、VR效果叠加等,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也拓展了内容的创意空间。

3.高效智能识别+审核,确保内容质量

在AI和大数据驱动下,散布于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信息以智能聚合扩散,虽加速了媒体内容生产,但也造成了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确保内容生产与内容风控协调发展,提高正能量和主流价值的输出,是中央媒体应对网络空间价值多元化的必然之选。

在2021年两会专题的内容风控环节,人民网依托全新的媒体融合技术平台,基于深度学习和多模态理解对图文、视频进行检测,包括人脸比对、敏感信息过滤、军警服饰标识、政治人物检查等,配合信息实时更新机制降低了内容风险。同时,人民网加强智能审核与人工审核的结合应用,遵循“移动优先、视效优先、原创优先”三大理念,倾向于内容正能量、风格年轻态的形式,确保专题的每一篇稿件都能做到精益求精,有效提高了專题的品牌价值。

二、智汇引领,构建一体多元的分发路径

2021年两会报道中,人民网以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智能推荐为主要模式,构建了一体多元的分发路径。

1.算法分发实现最佳信息供需匹配

智媒时代,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智能推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2021年两会报道的内容分发也遵循这一路径。

首先,人民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专题受众以80后、90后中青年人为主,其中政府机关员工、企事业单位员工数量较多,这类人群对商业、科技、民生等信息的关注度较高。其次,人民网针对上述特征,通过算法自动抽取、整合、编排信息,及时调整算法推荐路向,实现信息最佳的供需匹配。最后,依托5G与AI布局全景生态,将优质内容分发到各大门户网站、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以移动化、互动化、碎片化的方式触达受众。如人民网针对年轻人的短视频浏览习惯,提炼了人大代表、参会记者、领导人等的现场金句,快速制作成《两会屏评看》等系列短视频,既契合“新征程 再出发”主题,又具备良好的观看体验,经抖音、微信、人民号等广泛转发后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全媒体矩阵凸显相融相加

在传播渠道上,人民网构建了“两微一端一抖”为中心的融媒传播体系,即人民网的官方微信、微博、客户端和抖音号,同时积极入驻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形成了全媒贯通、一体联动的传播体系,实现了极高的媒体覆盖率。凭借强大的传播渠道,人民网2021年两会报道得以轻松覆盖千万级受众。如3月9日人民网官方微信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在这里传递!》发布不到1天,阅读量就突破10万+,点赞量达4100+;人民网官方抖音3月4日起推出的系列短视频“2021年全国两会”,截至3月11日播放量已突破3.0亿次,有效助力2021年两会宣传。

3.智能反馈让传播效果评估更加全面精准

智媒时代,媒体可通过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对受众反馈进行及时评估和综合评价,第一时间了解传播效果及路径,从而优化内容采编发环节,为数据管理、舆情处理、版权保护提供依据。在人民网2021年两会专题报道中,这种智能反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细化传播效果数据分析的颗粒度。人民网借助智能反馈工具,从浏览数、评论数、转发数等表层数据入手,挖掘受众特点、行为、偏好等内涵特征,让传播效果评估更加全面精确。智能反馈工具还可实现数据采集的场景化,实现从延时到瞬时、从模糊到高清、从行为到情绪。如浏览视频时暂停、快进、重播,以及收集受众登录设备、时段、地点等数据,帮助优化内容生产。

二是精准追踪传播路径。人民网通过语义分析、传播路径溯源等工具,对两会报道进行实时监测、动态排名,既为事实核查提供路径,也为内容生产、提效分发提供量化依据。如在3月4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直播完成后,人民网收集了受众对现场感、互动感的留言,并在随后的两会直播中及时调整,让直播的空间性、时间性和互动性得以增强,创造了更大的流量。

三、智造优先,带来超乎预期的受众体验

在2021年两会专题报道中,人民网融合直播、3D建模、VR、H5等报道形态,为受众带来多维度、交互式的感官体验,极大增强了受众黏性。

1.直播带来沉浸式观会体验

2021年两会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次大会,鉴于防控需要,直播成为两会向外传递声音的重要手段。两会期间,人民网承担了多场重要直播,尤其是3月4日的两会新闻发布会直播,给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会体验,流量破千万。

此次直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现场性。作为两会宣传的主力军,人民网记者可以进入现场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以丰富的经验应对繁重的任务。如本届两会需要直播2000余名代表建言献策且议程密集,人民网直播团队反复调试页面,多次现场踩点,并根据资料梳理直播重点,做好前期协调与准备工作,使直播真正体现“临场感”。二是互动性。此次直播以移动优先,通过人民网、人民网客户端及微博进行三方联动,实时播报两会动态,受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多元手段相互交流。

2.H5、全息等报道形态科技感十足

智媒时代,H5、全息等报道形态因其直观、多维、冲击力强成为会议报道的重要方式之一。在2021年两会报道中,人民网的可视化转型成效得以充分体现。除了基于5G技术的直播,人民网还推出了多样化的VR、全息产品,科技感十足。

如人民网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推出访谈节目《两会云客厅》,让主持人与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云上对话”,共话发展蓝图。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的全息投影给受众带来了比肩科幻电影的创新感、体验感和科技感,能在瞬间抓住受众眼球,节目被各大媒体平台广泛转载。对3月7日推出的《原来,这才是你……》,以漫画风格的H5形式,讲述了5位人大代表的真实故事,同时加入受众“点击空白”就能查看代表身份的交互设计,给受众带来新颖有趣的体验。

3.创意Vlog让两会报道有态度、见温度

2021年是5G商用快速普及之年,人民网充分运用5G等创新技术让重大新闻报道更精准、更高效、更快捷。如在2021年两会专题的“5G实时连”栏目中,连续推出3期Vlog——《开箱记:5G技术助力全媒体报道》《闪电记:5G推动新闻报道全面升级》《实时传:5G“小背包”派上大用场》,带领受众走进驻地新闻中心、人民会客厅等,直观感受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科技在两会报道中的应用。此外,还推出了《百秒说两会:在两会读懂为民情怀》《百秒说两会:直击委员小组讨论》《百秒說两会:文艺话题多次上热搜——为啥?》等一系列创意Vlog,或采用贴合时代、贴近民心的主题,或选择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叙事方式,通过“热点话题+人文关怀+情感号召”形成紧扣核心价值观,着力表现本届两会的内核与价值,互动感和真实感很强,让两会报道有态度、见温度。

总之,在2021年两会专题中,人民网以“AI+大数据”为驱动,以“采集—编辑—审核”为路径,打造了独有的人机协同内容生产机制;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智能推荐为主要模式,构建了一体多元的分发路径;融合云直播、3D建模、VR、H5等多种报道形态,带来了超乎预期的受众体验,极大增强了受众黏性,为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两会报道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欧阳宏宇. 5G时代的智媒发展之路——“5G 时代视频传播研讨会”会议综述[J]. 新闻与写作,2019(6):92-93.

[2]崔健,张畅,焦茂如. 前后方紧密联动各媒体融合互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2020全国两会报道有序出彩[J]. 传媒,2020(14):18-20.

[3]朱翔. 让融合视角下的政务宣传更有温度——以华龙网网络直播晚会为例[J]. 新闻与写作,2017(8):103-105.

[4]黄煜. 智媒时代城市台移动直播路径创新实践——以南京广电集团“牛咔视频”直播频道为例[J]. 电视研究,2019(11):35-37.

[5]罗欢. 智媒时代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与转型研究[J]. 新闻爱好者,2019(1):43-47.

猜你喜欢
智媒人民网受众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