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坤
【内容提要】 很长时间以来,获得独立主权的印度并非在权力的真空中使用权力。与邻国的博弈也并非是无实之花。面对与中国有争议的中印边界东段,印度并非茫然无所适从。在争议明显存在的情况下,印度置事实不顾而对争议区采取行动,试图塑造出一种超逻辑的社会结构。为保证这一社会结构的存在,印度就以要素配置的延续性来确保。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印度加大对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鉴于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人们并非普通人,而是国家战略资产的认识,印度采取亲民举措便变得顺理成章。此举在本质上不仅操纵了印度人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印争议区的记忆密度,而且还定位了中印争议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达到以时间为空间塑形、以空间为权力增色的形式控制效果,及人为制作历史的目的。同时还能强化了印度在该地区的信誉,并使该地区陷入可能的动荡之中。
在人类历史上,地理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框架有其自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空间在作为一种社会框架的同时也为国家所建构。这一点在民族国家建立后变得更为紧要而迫切。尤其是当相邻的民族国家在领土上存在争议时,双方间的一方甚至会以某种单边主义形式加强对地理空间的建构,从而损害对方利益或引起冲突。这样,国家就能在以一种崭新的自我理解及空间膨胀图谋的方式,置自身行为于超逻辑的现实之中,使得所面临的可能性和限制,以及根据这些可能性和限制做出的选择意味深长。
一直以来,印度在中印东段争议区采取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虽然捍卫了其权力,但也因此而将自身对该地区非法占领的野心暴露无遗。毕竟,政治行动可能产生一种对关系的新理解,而这种新理解又为政治行动带来新的可能。尽管印度确已作为一种强势力量出没于该地区,但其最想要的东西有时似乎超越了可能性边界,最期待的东西往往也会在其权力之外。于是,印度便启动制作历史的进程,以使其臆想接近目标,同时,将制作历史当做一种政治生活的实际目的,从而赋理性予行动(理性即概念、计划、战略等)。
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即我国藏南地区,目前被印度非法控制。(1)姚勇:“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外来移民与发展趋势”,《世界民族》,2020年第3期,第63页。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印度一直努力使该地区充分融入印度,从1972年指定其为联邦领土(或称东北边境局,NEFA)到1987年2月20日成立被称为“太阳神的住所”的伪“阿鲁纳恰尔邦”,都一并说明印度对这一地区历史制作进程的推进。这一制作饱含极强深意,即将政治权力与空间在地理环境下的牵制关系充分展露出来。尽管印度为此费尽心机,但印度在中印东段争议区,即我国藏南地区(以下简称“该区”)的非法行动始终没有得到中国及国际社会的认可。
近现代国家,在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后,彰显与邻国博弈的能力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线性的动态格局之中。对外彰显自身实力,或与其他国家形成某种抗衡的力量,常常成为国家的重要诉求。印度在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后,对谱写“宏大图景”的追求就是典型。谱写“宏大图景”成为影响印度政治生活的持久要素。而且,借助“宏大图景”的谱写,印度还能够超越具体问题或国际事件中涉及的直接问题,以更好地把握影响未来走向的潜在因素。作为南亚的大国,印度显然并未满足于区域性的有限地位。
对于取得独立主权的印度而言,打造国家权力的因素确实可以有很多种。而从地理因素上来充实国家权力,价值则不言而喻。客观上地理因素是政治权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关系中构成国家权力最稳定不变的因素,对政治权力的塑造有着重大意义。借助地理因素,能够与邻国,尤其是具有领土争议的中国、巴基斯坦等形成博弈。比如,印度通过对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地理区域的圈占,既体现了自身能力,又强化了其权力塑造,同时又将印度政治家从来不缺乏对地理有感觉的现实暴露出来。这样权力似乎就可理解为是行为角色之间关系的折射。通过地理因素来确定国家的政治权力,在印度已不可逆转。印度通过在与邻国有争议的地区进行历史塑造,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对自身政治权力巩固的效果。但是殊不知此举作为不太健康的政治本能,并不能对客观的地理事实进行颠覆。
获得独立主权的印度并非会在权力的真空中使用权力。与邻国的博弈也并非是一朵无实之花。面对有争议的领土,印度并非茫然无所适从,让自身在中印东段争议区的行动真空化,否则,其将至少丧失对该地区形式上的控制。于是,在争议明显存在的情况下,印度却置事实不顾而对争议区采取行动,试图塑造出一种超逻辑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出了一个较大的统一体,各个部分配置或相互之间的组合缔造出了形式上的控制。并且,印度借此还对这一地区形成制度上的拥有,最终为其非法行为做出支撑。
在争议区塑造社会结构,无疑依赖一群个体而存在,但是,这一结构却在诸多个体、主体进入之前就已以某种形式存在,并能对这些个体、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生活于争议区的每个个体的一切行为,难免受到这一结构的牵制或规约,最终其行为不过是被精心策划好的不断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秩序再造。因为,被塑造的结构是能够对所指向的对象形成无形牵引的。并且,塑造社会结构使得印度能够决定争议区的走向,不自觉地形成某种秩序,并对身居其间的主体产生偏好影响,从而为其非法控制植下深刻的群众根基。可以认为,印度在争议区通过相关行为实践进行的社会结构塑造,即社会历史制作,本质上是基于某种规制及动态临界来达到的。
为保证社会结构的延续,印度以要素配置的延续性来实现。因而,从各个层面及领域来制作该地区的历史,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项。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印度加大在中印东段争议区的治理及认同塑造力度,而此番行动却饱含极强的意图性。可以说,如果忽略意图性,就不可能理解印度制作历史的行动;如果忽略建构意义的场景,也无法理解印度的意图。印度在中印东段争议区行动的全部历史,需要且必须置于其中才能被理解。
一直以来,印度当局认为生活在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人们并非普通的人,而是国家的战略资产。因而,对其采取一系列亲民举措并使其感知到具体的好处,便是当仁不让的举措。毕竟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不是没有任何诉求的灵魂空壳。印度政府通过在争议区采取一系列亲民举措,还能据此制作该地区的历史,从而决定印度人乃至世界对争议区的记忆密度,以及通过记忆来定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印度还能借此增强自身在该地区的信誉,从而将中印东段争议区的问题演化成为一场竞争激烈的信誉较量,达到提升自身信誉并削弱中国信誉的目的,最终将对该地区的话语权转换成为软实力货币。
为强化对该地区的非法控制,印度需要将对该地区的非法控制转换成为一种叙事形式,即转换成为一种能够以实践行动来表达的内容。这样,对该地区的控制就能够找到一个具象并获得意义。而从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上来入手就是关键,借此能够为印度在该争议区的控制做出支撑。
本质上,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人的能力和扩大人的选择,创造安全和有保障的环境,以使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能够有尊严和平等地生活。但是,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国家或政府干预的介入,以致于社会治理本身成为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的存在,使生活于其间的人具有的主体性及自主性趋于弱化。当前,印度在与中国有争议的边界东段,即我国藏南地区的社会治理,就是与政治因素密切关联的内容。
印度在中印东段争议区非法建邦之后,就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对此展开分析,能够发现一系列社会治理举措是如何导致新制度的成型与发展。反过来,则可预见一些制度的成型及发展,又势必影响印度人乃至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是印度在中印争议区进行社会治理的关键。这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某种直观性之故,另一方面还在于其具有多种价值性,并能够显而易见地为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又能够造成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成为印度所有的假象。
在该区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被印度当局视为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在印度中央政府对东部行动政策的支持下,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打开新局面。该区采纳了由联邦内政部发起的“边境地区发展计划”(BADP),以升级基础设施,并确保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全。对此,印度当局直言不讳:“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是印度的战略资产”,“为了东北部和整个国家的安全,升级基础设施是必要的”。印度国防部还向该争议区保证,会“致力于通过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有效应对任何破坏该国和平与安宁的威胁”。(2)“Centre's Act East Policy Crucial For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Says Rajnath Singh in Arunachal Calling for bolstering the border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untry,Union Defence Minister Rajnath said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Published:November 15,2019 11:28 PM ISTByIndia.com News Desk,https:∥www.india.com/news/india/centres-act-east-policy-crucial-for-development-in-northeast-says-rajnath-singh-in-arunachal-3844926/.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决定,在国家的五年发展计划中,基础设施得到优先重视。比如,自“五五”以来,70%以上的计划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分配计划资金时,交通和通信、电力和灌溉等经济基础设施比社会基础设施更为优先。经过一直以来的实践行动,到目前为止,该区的公路、铁路及航空都有所建设和发展。主要公路13号国道从塔旺通至达瓦克罗,横贯该区大部分地区(1293公里,803英里)。在2007年,该区就将公路延伸到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尤其是与中国邻近的村庄。同时,该区于2013年底开通第一条铁路,主要贯穿在北穆尔孔塞莱·克兰加帕拉(Rangapara-North-Murkongselek)的哈穆蒂(Harmuti)到纳哈拉贡(Naharlagun)之间。航空方面,印度耗资65亿卢比修建伊塔那噶(Itanagar)机场。2020年印度政府提议将继续在该区开发达波里奥(Daporijo)机场、泽洛(Ziro)机场、阿龙(Along)机场和特苏(Tezu)机场。(3)Written byGAUTAM_K|29-07-2020|LEAVE A COMMENT Arunachal Pradesh-State Overview,Geography,Transportation,Education,Language,https:∥www.embibe.com/exams/arunachal-pradesh/.除这几个机场建设外,2020年9月19日,印度东北地区联合发展部(Union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of North Eastern Region)还宣布将在该区的霍隆吉(Hollongi)新建一座绿地机场。预计2022年完工,能在第一阶段起降空客A321等窄体喷气式飞机。该项目预计成本为9.95亿卢比,总占地面积320公顷,航站楼面积4100平方米。(4)AAI To Launch Greenfield Airport In Arunachal Pradesh's Hollongi,Saturday,September 19,2020,https:∥www.aviationindia.net/2020/09/aai-to-launch-greenfield-airport-in.html.同时,为更好地向中印边境的10个城镇提供可能的设施,该区政府还向印度联邦政府提出一项4.6亿卢比的特别一揽子计划,用于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包括电力、饮用水和电信设施等领域。对于此番计划,印度当局寄希望于诱引人们为生计而移民。(5)Depopulation in Border Areas of Arunachal Pradesh,7 Mar 2020,https:∥www.drishtiias.com/daily-updates/daily-news-analysis/depopulation-in-border-areas-of-arunachal-pradesh.在基础设施改善的情况下,将印度境内的其他民众移居于此,表现了印度当局的别有用心。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用意印度直言不讳,尤其是其中的军事用意更是昭然若揭。印度国防部长在一次44座桥梁修建的揭幕仪式上讲话称:“这44座桥将使印度武装部队在危机局势中,特别是在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边境局势紧张下,能够迅速调动军队和武器”,(6)“Ladakh Union Territory,Arunachal Pradesh Illegally Set up by India,” Claims China Amid Border Standoff,Published:October 13,2020 5:18 PM ISTBy India.com News Desk,https:∥www.india.com/news/india/ladakh-union-territory-arunachal-pradesh-illegally-set-up-by-india-china-amid-border-standoff-4171949/.能够“确保在争议地区发生紧急情况时快速动员”。(7)Border Roads Organisation constructs strategic bridge in Arunachal Pradesh,Border Roads Organisation constructs strate,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defence/border-roads-organisation-constructs-strategic-bridge-in-arunachal-pradesh/articleshow/75255064.cms.
尽管从表面上看印度的此番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是为了改善民生及维护群众利益,但是,其政治用意却非常明显。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能够表明印度正在以有形方式来制作历史的事实性。并且,印度试图借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在中印争议区设置战略大动脉的通衢。然而,在充满政治意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却极大地使得该区民众个体的民生改善被置于印度国家对外战略塑造的历史之中,极大地彰显出塑造与被塑造的鲜明烙印。
移民进程的推进当硬件设施发展起来后,为确保该区的每个角落都有人居住,印度加快了移民进程。在印度看来,该区闲置的村庄“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威胁,因为外国军队更容易占领空置的村庄”。(8)Depopulation in Border Areas of Arunachal Pradesh,7 Mar 2020,https:∥www.drishtiias.com/daily-updates/daily-news-analysis/depopulation-in-border-areas-of-arunachal-pradesh.因而,加大移民力度显得刻不容缓。在印度政府的主导下,来自各地的移民在该区汇合,使得该区“代表着一个真正的小印度”。(9)Government of Arunachal Pradesh Official State portal,https:∥www.arunachalpradesh.gov.in/people-2/.据印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该区定居型印度移民(居住10年以上)约10万以上,外来人口约在30万左右。(10)姚勇:“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外来移民与发展趋势”,《世界民族》,2020年第3期,第63页。可见,印度对该区的移民是具有组织性和规模性的。通过移民,确实能够使得那些曾经处于某种生活状态及处境的人们置换生活空间,或改善环境条件等,但是,印度之所以将移民作为充实该区的方式,还是一种以生活、生命对抗冰冷、机械乃至冲突的一种规制化模式的再造。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在该区的难民问题处理上却捉襟见肘。有学者指出:印度的难民制度和重新安置政策尚未形成一个将权利、法律和政策联系起来的透明框架。这导致了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巨大推诿。印度各州对难民的待遇差别很大,而且受到民间社会团体的很大压力。而该区的情况又较为突出,尤其是该区难民制度中涉及权利的分歧和矛盾更是叠加并现。(11)India's Refugee Regime and Resettlement Policy:Chakma'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in Arunachal Pradesh Hardcover-7 February 2013,by Chunnu Prasad,https:∥www.amazon.in/Indias-Refugee-Regime-Resettlement-Policy/dp/8178359529.难民问题处置不当,也会间接使得印度的制度化移民遭到叩问。这样,印度通过移民来充实该区的战略加分至少在理论上是缺失的。
对于印度当局的制度化移民,该区的本地人民持反对意见。有例为证,东北学生组织(NESO)协调员普里塔姆·瓦伊·索纳姆(Pritam Waii Sonam)就表示:该区的“人民几十年来一直在提高反对查克马·哈琼移民的声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中央政府的回应”,“毫无疑问,其他邦的人不能拥有土地或创业。然而,如果公民(修正)法案(CAB)得以实施,那么……外部人士统治我们的日子将不远了”。(12)Irani Sonowal Lepcha,Illegal immigrants increasing in Arunachal Pradesh:NESO leader,Published on:07 Dec,2019,7:03 pm.(CAB寻求给予来自阿富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牧师和基督教徒6年的公民身份,即使他们没有适当的证件。)可见,对于外来移民,该区本土民众是持抵制态度的。这一抵制无疑包含在本土规范秩序之中,同时又受到超越本土权力网络的支配。
尽管印度政府通过移民力图在本土与超本土的张力中寻求突破,但是,其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却是不言而喻的。当印度向该区移民时,该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或更好地适存,又该如何平复或争取本土的当地人,意味着需要科学处理强加的“普世”与特殊之间的关系。毕竟,强加的“普世”会蜕化为特殊,而特殊对强加的“普世”的抵抗可能恰恰是捍卫了多元。
经济建设的加强加强经济建设是实力塑造的关键。如果没有经济建设,实力的塑造就会苍白无力。毕竟经济建设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区域实力塑造的重要名片。在该区的社会治理上,印度同样没有淡化对经济建设的启用。
为推进该区的经济建设,印度政府本着从多种资源上来推进的设想。从科技战略上进行攻关就是内容之一。1992年,该区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APSCS&T),旨在推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1995年以来,亚太科学技术研究所一直发挥着推动作用,其基本目标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1996年,国家遥感应用中心(SRSAC)成立,作为一个顶级机构,其利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该区的自然资源进行盘存、测绘和监测,并规划其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系列战略技术规划背景下,近年来该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3)AP State Council for Science & Technology,Depart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Government of Arunachal Pradesh,http:∥ardst.arunachal.gov.in/about-us/.
在具体产业项目上,该区将重点放在工业部门的全面发展及自然资源的经济和商业开发上。该区有近6.1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产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重要部门。此外,种植业也是重要产业,主要包括茶、咖啡、橡胶、水稻、玉米、小米、小麦、豆类、甘蔗、生姜和油籽等。该区还发展以当地可用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打造当地和邻国需求的工业产品,振兴和改进手工业。(14)Industrial Policy Of Arunachal Pradesh,http:∥www.lexuniverse.com/industrial-policy/india/arunachal-pradesh/arunachal-pradesh.html.为改革农村农业经济,该区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组建农民协会、制定农业机械化和茶业橡胶旗舰计划、加大补贴等,以实现印度总理的愿景,即到2022年将农民收入翻一番。(15)Financial Year:2018-19,State Sponsored Schemes Under,SADA-2018-19,http:∥www.agri.arunachal.gov,in/pnsstate.ehp.最近,该区政府还加大吸引投资者的力度,“已经确定至少8个行业有可能在这个工业落后的邦进行投资”。(16)Arunachal Pradesh government steps up efforts to attract investmentsThe meeting highlighted that agro-forest and food processing,tourism,power and renewable energy,textiles and handlooms Sumir Karmakar,DHNS,Guwahati,NOV 07 2020,19:49 ISTUPDA...,https:∥www.deccanherald.com/national/east-and-northeast/arunachal-pradesh-government-steps-up-efforts-to-attract-investments-912649.html.一系列产业项目的开展,对该区的经济增长及满足当地人的物质生活无疑具有积极的价值。
在一些新兴项目的规划建设上,印度政府对该区给予超前于其他邦的安排。比如,印度的首个太阳能供水项目就在该区落成并投入使用,耗资多达2.85亿卢比。此项目不仅是东北部的首例,也是全国的首例。相关人员表示,该项目是按照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关于利用多种资源的设想进行的。(17)India's first solar-based water supply project launched in Arunachal Pradesh,India TV News Desk New DelhiPublished on:November 07,2020 8:01 IST,https:∥www.indiatvnews.com/news/india/solar-based-water-supply-project-launched-arunachal-pradesh-663012.
经过采取一系列举措,该区的经济建设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GDP及人均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1995—2020年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续表1
表2 2012—2019年该区的人均收入
确实,通过一系列的建设举措,该区的GDP和人均收入均有所改观,矛盾的是,该区的民众不可避免地遭遇着某种悖论。自一系列经济建设启动以来,在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而不均衡地融合之后,该区土著社区的地方经济和体制机制产生多种复杂的变革。随着农业的商业化和私有产权的逐渐出现,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冲突解决机制正在经历多层次的变革。随着非农经济的扩张,在不同民族竞争的背景下,一个强大的地方精英阶层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攫取租金,他们往往利用自己在地方社区的成员资格和进入国家机构的机会来维护自己的利益。(18)State,Community and the Agrarian Transition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s:∥www.epw.in/journal/2018/41/review-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state-community-and-agrarian-transition.html.这样一来,作为人口基数庞大的群众在利益分享上无疑被置于边缘化位置。
很显然,印度在该区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治理,本质上是在以客观事实建构该区的发展蓝图。但是,印度是在饱含政治意图色彩的情况下推进该区的社会秩序建设的。如果该区不属于中印争议区,印度在此所进行的社会治理也许不会如此突出。而正是因为将中国视为敌人,似乎才能为印度在该区的一切建设行动贴上合法标签。印度此番单边性行动在指向上针对的是潜在敌人,因为如果不存在敌人,其所作所为就丧失了意义。
如果说一系列的社会治理举措是在对该区进行有形建设,那么,认同塑造则是一种从抽象层面来影响该地民众的行为,以最终争取该区人民对印度政府的信誉,同时强化广大民众对该争议区属于印度的认识。尽管印度国家有可能形成塑造其世界观的意识形态偏见,但不等于印度就会放弃对民众进行认同塑造的偏爱。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印度的政治领导人“受到隐藏在政策背后不言而喻假设的影响,戳穿意识形态借口变得困难起来”。(19)[美]肯尼迪·沃尔兹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张睿壮、刘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6页。因为,印度政府所推行的认同塑造是一个包含价值观培植的深刻内容。具体而言,在该区的认同塑造上,印度政府主要是围绕国民教育的开展及文化符号的重申来进行的。
国民教育的开展国民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价值观培育的模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接受教育的对象塑造相应认同。为此,印度在该区加强国民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措施。而印度之所以这样做,则在于国民教育能够将国家的战略意志传输到普通百姓身上,从而固化他们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国民教育能够使得国家将自身的意志物化到特定对象身上。
在印度政府看来,该区除加强“各种医疗保健和公共福利项目外,教育也应普及到社会各阶层。该区是在东北部启动该项目的理想地,因为该地的教育政策是改革性的,并已成为该地区的教育中心。印度相关人员也指出,教育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印度需要注重在该区的综合教育”。(20)Govt. of Arunachal Pradesh and Dettol BSI launches a unique Life Skills program for adolescent children in India,By Times Of Northeast,October 9,2020,https:∥timesofnortheast.com/2020/10/09/govt-of-arunachal-pradesh-and-dettol-bsi-launches-a-unique-life-skills-program-for-adolescent-children-in-india/.于是,经过长期的行动,截至目前,该区已建立了各种层级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共有4047所学校。其中,以小学、中学和高等中学为特色。大约有1300所小学、300多所中学和103所高中,高等中学总数为68所。这些学校基本分布在该州最偏远的部落地区。其中,小学在提高该州识字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该区的识字率已从独立时的极低水平提高到2001年约一半的人口识字,又从2001年的54.74%上升到2011年的66.95%,识字人口达到789943人。(男女识字率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3 男女识字率比例(2020年)
该区密集存在着声誉良好的各类大学,包括各种医学院、艺术学院、工程学院和商学院等等。这些大学都基本得到了大学资助委员会(UGC)的认可和资助,从而获得发展。对此,印度认为:该地的教育“已经完成了许多里程碑,并正在继续其成功的道路上”行进,该区“已经成为印度教育的中心”,当下“该区大学的发展速度之快,它们将在全球留下深刻印象的日子不远了”。(21)Education in Arunachal Pradesh,https:∥www.mapsofindia.com/arunachal-pradesh/education.html.而在这些大学之中,具有一个典型特征,即绝大多数都是在伪阿鲁纳恰尔邦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具体成立时间如下表所示)
表4 1997—2002年政府的成立学院
表5 2010—2014年政府成立的工程学院
表6 1997—2011年政府成立的教育学院
由上可见,在伪阿鲁纳恰尔邦设立后,印度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的力度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上,不仅本土和印度国家的文化由之交叉及混合,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国家的战略意志也通过教育得到广泛传播。当地人则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复数文化背景下。长久下去,就不会存在一个正在建构的“传统文化”,而是面临着一个总是被谎言编织的崭新文化体系,从而使得教育不过是一个国家施加于自己周围且由自己构建出来的规制性产物。与此同时,通过系统的国民教育,能够将印度当局的意图交汇到公共制度中,塑造出特定的文化实践结构,促使接受教育的个体创造并维系着社会和文化。在宏大的教育背景下,该区人民的生活及发展本身不过成为一个主观性的限定。
另外,在该区推进国民教育,也能够反映出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其意志一旦脱离社会文化形式,就无法获得公共表述的事实;同样,印度所开展的教育,如果缺乏内容且脱离个体的目标、动机、思想、感受及旨趣,必将是毫无价值的存在。
文化符号的重申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抽象的内容,是承载着一定内涵及意义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能够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一旦文化符号被国家启用,尤其是当国家将其用来增强国民认同时,便化作一股清晰的力量,以达到对深奥的国家意志或民族理念赋予解释的意义,其在性质上如同磐石,在威严性上不容撼动。
衣着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同样被印度用来塑造伪阿鲁纳恰尔邦的民族认同。该区政府做出决定:强制要求所有“邦”政府和中央政府雇员穿着传统服装上班。员工(不包括警察)每月15号必须穿一次传统服装(22)Irani Sonowal Lepcha,Arunachal goes vocal for local; asks govt employees to wear traditional once a month,Published on:10 Aug,2020,11:15 pm,https:∥www.eastmojo.com/arunachal-pradesh/2020/08/10/arunachal-goes-vocal-for-local-asks-govt-employees-to-wear-traditional-once-a-month.。由此折射出:印度政府不只是在有意图地行动,而且也是在对效用最大化的物品做出积极的选择及利用。
与此同时,通过不断举办,或一年一度举办节日庆典,能够使其靠自身的重复性而获得生命力。因为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就会意味着节日将在某种规律性和固定性中获得发展。节日的此番特性能够监控自身的发展,也能够形成有控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外部世界的精神意念,尤其是民族意识的形成。
每当重大时令之际,一些传统节日在该区就如约而至。雅鲁藏布江达尔善节(Brahmaputra Darshan)是该区著名的节日,这个节日每三年在罗恩举行一次。该区的可汗节(Khan Festival)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当地各人民团聚的机会,节日期间,来自不同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参加节庆活动。德雷节(Dree Festival)是一个向神献祭鸡蛋、家禽和动物的节日。洛萨尔(Losar)是门巴族新年,门巴族(Monpas)是达旺(Tawang)最大的部落之一。雷神节的庆祝活动为5天,这是为安抚控制繁荣与和平的神,(23)5 Most Popular Festivals in Arunachal Pradesh in 2020,By Udit Agarwal,May 8,2020,https:∥voxytalksy.com/5-most-popular-festivals-in-arunachal-pradesh-in-2020/.等等。此番节日的举办,使得该区的“不同族裔成员参与进来”,产生“恢复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和团结”(24)Asom Diwas at Dhemaji involves ethnic tribes of Arunachal Six-day event includes meeting and display of cultural practices by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Assam and Arunachal Pradesh,https:∥nenow.in/north-east-news/assam/asom-diwas-at-dhemaji-involves-ethnic-tribes-of-arunachal.html.的效果。这样,文化在参与的个人中就能够产生特定的价值,使得个人为追求这些价值而行动,而且他们这样做的同时也感染了社会(其他人)。期间,节日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地突显出来。 毕竟节日“如果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就必须或曾经被认为是重要的”。(25)[丹麦]克斯汀·海斯翠普编:《他者的历史:社会人类学的历史制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导论,第10页。
印度还借助文化符号来灌输民族主义情绪。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印度在该区的行动也没有让位于民族主义情绪的鼓噪。双层三色棉质口罩的推行就是典型。该区政府从卡迪和乡村工业委员会(KVIC)购买了6万个三色口罩。相关人士表示,该区政府的采购订单具有“重大意义”,三色面罩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民族意识”(26)Last Updated:10th November,2020 11:44 IST,Arunachal Pradesh Govt Procures 60000 Tri-colour Masks To Inculcate Feeling Of Nationalism,https:∥www.republicworld.com/india-news/general-news/arunachal-pradesh-govt-procures-60000-tri-colour-masks-to-inculcate-feeling-of-nationalism.html.及集体政治意识。印度正在努力通过各种可能的媒介来推动民族认同的塑造。而在这些媒介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话语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受制于当下利益的驱动,其所记忆的过去和现在无疑正在受到印度政府政治战略行为的牵制。
印度在竭力通过各种文化符号来塑造该区的民族认同,矛盾的是,印度一边在对该区民众进行认同塑造的同时,又在阻碍着民族认同的塑造。对于与该区有着亲缘关系的民族,印度甚至阻止其往来。例如,该区政府已寻求试点开发项目,以阻止居住在其国际边界,特别是与中国接壤的地区的居民迁移到该区遥远的城市中心。(27)Depopulation in Border Areas of Arunachal Pradesh,7 Mar 2020,https:∥www.drishtiias.com/daily-updates/daily-news-analysis/depopulation-in-border-areas-of-arunachal-pradesh.而与印度接壤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中国西藏的藏民,他们与该区境内的藏民具有同源性,但却被印度阻滞了亲缘上的往来。对于此,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其他地理条件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间的‘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因为易接近性既为各民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2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本)》(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致读者,第19页。又为民族间的凝聚创造了可能。然而,在这一点上印度却力有未逮。其所要塑造的民族认同,不过是出于针对争议区的居民而实行的,是限于为维护自身在争议区占领的目的而进行的。因而,印度借助文化符号所建立的社会联系的真实性客观上并不能保证真正共同体的塑造,因为这些关系系统并未能服从那些旨在实现共同善的政治行动及规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认同本身并不是其本质的体现,而是标记和识别人的复杂社会文化和政治过程的结果。显而易见的是,该区的民族身份和差异政治不仅是国家认同的文化塑造的体现,而且也是国家主导的现代发展驱动的产物,更是印度在所谓的民主环境下进行认同政治塑造的人为结果。
在该区的治理过程中,甚至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印度政府的存在明显强大,体现为其强大的军事和财政存在,另一方面,其在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权利和安全方面却相对薄弱。比如在保障财产权和执行合同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在该区,为维护特定民族的利益,许多叛乱团体激增,导致不同部落群体之间的竞争和讨价还价,以获取更大份额的政府资源。结果是印度政府在严格执行游戏规则方面的相对不足,给了非国家权力足够的空间,从而对生存和积累的日常政治形成相当大的控制。(29)Deepak K Mishra & Vandana Upadhyay,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in Arunachal Pradesh:The Emerging Challenges,April-June,2004,Volume 5,No.4,https:∥www.asthabharati.org/Dia_Apr%2004/deep.htm.这样,印度在该区开展的一切行动在价值效果上显然具有不充分性。
总之,印度在该区的社会治理及民族认同塑造,是在把国家与民众所属社会的叙事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自身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具备了最为基本的群众基础。通过社会治理及民族认同塑造,印度政府在让该区的民众感受到物质便利的同时,还将生活于此的广大民众的政治态度争取过来。这一切诚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那样:“尽管对政府而言,管理与劝说一直是最为简单易行和安全可靠的工具,而强迫与暴力则是最糟糕和最危险的工具,然而人类对使用好的工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不屑,除非他不能或不敢使用坏的那种。”(30)[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孙善春、李春长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第751页。
鉴于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现实,印度显然要体现该争议区的世俗化身份,伪阿鲁纳恰尔邦的成立,以及相应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的跟进,就是对这一争议区世俗化身份的极大彰显。而一系列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的不间断,又能够说明印度正在以时间为空间塑形,用空间为权力增色,从而制造出形式上控制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现实。此举在不经意之间却造成对中国对这一地区事实上拥有的扭曲。
印度所开展的一系列行动实践,对该地区的非法占有无疑能够起到强化作用。当前,无论印度开展怎样的建设,都具有政治及军事用意隐藏其间。比如,当中印关系紧张时,印度联邦内政部(The Union Home Ministry,MHA)就会促使该区域边境一带(尤其是在邻近中国的地段)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而这一有意行动,却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某种悖论。在人类历史上,各个社会都可以被视为是自我定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透过社会惯习,特定的实体得以形成、繁衍或改变。而印度通过对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采取系列行动,并非意在说明其客观性,而是试图根据一系列的特殊设计来争取话语权或控制权。而此种做法却违背了一个事实,即只有在权力之外,民族社会才能真正存在;只有在命令、要求和利益之外,民族社会才能真正发展。毕竟,一个科学的管理加上每个个体的最大独立性,才是真正有活力的社会。因而,印度政府在该区开展的行动在社会价值上是有待质疑的,但却为其形式上的控制争取到支撑因素。
自1962年以来,印度在该区的一系列行动已不可逆转。并且印度的一系列行动将严重误导记忆,使得记忆与历史严重错位,最终对历史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但仅靠印度在该区有意制作历史的行动,并未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问题。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不过表明印度打算组织该区,以及设置一个能够使其强化形式上控制的权力机制。印度也仿佛正在把该争议区当作一本主观编织的故事集,但却无法使自己是这个故事的唯一作者。因为印度对该区的自我定义正在对中国事实上拥有的主权性及权益构成冲击。中国对印度的一切行为持不认可态度便是当仁不让的。
其实,对争议区进行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印度是抱有确定性目的及期待的,但事实上,印度只具有关于特定行动与后果的部分掌握,因为印度总是在为每次行动铢锱必较地计算着“预期效用”及兑现着“期望值”。
由上可见,印度在为自身在该区的合理性做出证明时,并非总是抽象的。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就是由行动及事件组合而成的。行动是有意向性的,而事件却是能够支撑行动的具体内容。二者的合作并进达到共同制作该区历史进程的效果。对于印度在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既不能简单地还原为个体化的一般行动,也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抽象结构。其实,作为主体的个体和社会结构(制度体系)不是在一瞬间就被置于社会历史舞台的。印度政府在该区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不过是通过时间来赢得对空间的控制的。
总之,通过印度政府的有意制作,该区的历史进程被重写。生活于该区的民众,其各种行动不再服从于内部尺度,不再服从于社会历史中的既定轨迹。在印度政府的行为下,该区的各种关系被一种外部的变化所指示,该区民众所处的社会也不再是由“自立性”来确定的内容,而成为一种由输入性政治来规制的超结构存在。可以认为,印度在该区制作的历史既是一种知识工具,又是一种权力技术,其在本质上关系到如何组织复杂关系、塑造秩序及争取话语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