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介入田园综合体养老空间的研究

2021-08-29 07:02张芳燕窦金花梁浩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8期
关键词:综合体田园养老

张芳燕,窦金花,3,梁浩

(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2.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引发了老年人的照顾及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养老对于老年人而言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现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精神养老的满足显得更加重要。尽管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养老模式,像社区式、旅游式、候鸟式、会籍制等养老模式,但随着对老龄化问题深入的研究,不管是过去的传统家庭养老还是现有的社会养老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应的养老空间设计也大多趋于保守和陈旧。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养老状况和现有资源情况提出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形式,并探讨老年人基本养老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得到满足。

一、田园综合体下养老空间建设与老年人精神需求

(一)分析现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源于衰老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主观心态失衡,是基于物质需求满足基础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周绍斌将其精神需求划分为: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人际交往需求、教育需求、政治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六个方面。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满足主要来自于亲人的关怀;文化娱乐的需求是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来使老年人忘却孤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人际交往需求的满足依托于与他人的交流达到情感宣泄;教育需求是靠学习文化知识来充实晚年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政治需求是指老年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后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在其退休之后还会产生继续参与政治、关注国家大事的需求,因此需要畅通的渠道来让老年人们参与到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希望自己能够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家养老政策的不断完善,应对老龄化社会,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我国现有养老空间中的精神需求缺失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众多,对应的养老空间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设计理念上会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据调查,像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对应的养老空间中使用的服务设施过于落后、布局不合理、缺少相应的适老化设计等;而像旅游式、候鸟式、会籍制养老模式及养老空间又会过于强调所谓的奢华高档,尽管这样,但还是缺乏家的感觉,体现不出人文精神,固然有一定的设计理念,但华而不实。因此,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精神需求,设计出来的养老空间必然是一些过于程序化而没有感情和冷漠的居住场所。故而,目前现有的模式化、机械化的养老空间已无法释放与愉悦老年人的精神情感,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面的精神需求。

(三)田园综合体与养老空间

田园综合体提出于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第16条中。同时,文件在第13条和31条中还分别强调了“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和“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说明国家政府支持乡村养老模式和乡村建设综合性体验的田园综合体。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独生子女养老时代来临,空巢家庭与老年独居普遍化。截至2014年年底,以北京地区为例,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34张,与每千名老人拥有50张养老床位的国际标准相比还相差甚远。目前这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状况,为养老设施配置相关研究提供了大好机会和广阔空间,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势在必行。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新型开发平台,集生态、生活、生产三者为一体。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使乡村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由于老年人对农村民居生活怀有特殊的情怀和感悟,可以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建设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空间环境,这是一种人归田园的健康养生方式,基于此可以提出田园综合体下的田园养老模式。

基于田园综合体下的养老模式与其他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并不适宜老年人居住,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养老空间是以田园生活为基础,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地区,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并将其融入到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中。田园综合体利用其本身幽静的生活氛围优势,在环境空间的设计中加入乡土元素,融入其特有的农耕文明,让老年人不仅能感受田园生活的治愈性,还可以参与到其中,使老年人能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水,满足老年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次,田园综合体结合了观光农业和旅游度假,可以给来探望老人的亲朋好友提供一个亲密互动的平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二、田园综合体下公共艺术的养老空间介入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与表达

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关注的是大众的审美特点,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以艺术的形式在最大限度上抚慰人们的精神心灵,实现社会公平与民主权利。

刘灿、金岩提到公共艺术的表达分为四种,即地域性表达、视觉形态表达、设施化表达以及互动参与性表达。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表达是指把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得产生的设计和艺术形式能够更加突出当地特色,能够展示出当地特有的魅力;公共艺术的视觉形态表达形式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利用不同于原来环境中的形态形式,或者是强烈的色彩对比,又或者是特殊的材料材质来表现出一种反差,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公共艺术的设施化表达是指把基础设施通过艺术的设计,使得其在原有的功能实用性基础上增加美化环境的作用;最后一种表达形式就是公共艺术的互动参与性表达,互动性作为公共艺术所独有的特点,能够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产生参与性和互动性,既达到了美化环境的目的,又可以让人们对艺术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提高人们的交流互动性,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二)公共艺术在养老空间中的作用

老年人从社会角色中退出之后,突然之间没有了工作的繁忙,缺少了社会属性,尤其是在老年养护机构中,缺少了来自家人的关怀和照顾,容易感到孤单和寂寞,在情感上特别需要关怀和照顾,所以对生活环境的依赖程度会更高。然而公共艺术所表述的就是通过设计作品传达设计者对人类情感的关怀以及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思想,将公共艺术的设计思想融入到老年人的养老空间以及养老设施设计当中去,必然体现了设计者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人性化关注,也是养老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有养老模式的养老空间中并没有重视或者将公共艺术运用其中,因此,如果公共艺术介入到老年人的养老空间,在养老空间中添加艺术元素来调节生活、增添情趣、体验审美和愉悦心情是非常必要的,可让老年人与艺术设施之间进行情感互动和交流,以达到满足老年人的心理与情感的积极需求。如果公共艺术介入养老空间中能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方向感和归属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愉悦精神生活,这样的空间才能真正地适合老年人居住,才能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一个合格的、有温度的生活空间。

三、田园综合体下养老空间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

公共艺术介入养老空间的概念早有人提出,但不同的是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养老空间与其他养老空间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优势。田园综合体具有先天的农业和旅游业的资源,再加上公共艺术的介入,老年人可以利用这些先天优势进行自身价值的再实现,填补自身精神生活的空虚。

设计者在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以及生活特殊性之外,还应该关注公共艺术的本身。公共艺术的本身就是“艺术”,它是运用了多门综合设计的组合性艺术,其中包含了景观园林、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结合,也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一门科学性艺术。在进行基础的、必要的设计之外,设计师再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设计出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来愉悦老年人的心情、陶冶老年人的情操。公共艺术作为填补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媒介,其介入的方式和手段都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征和习惯来思考。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养老空间在自然环境上有着区别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再加上公共艺术的介入,就可以更好的从精神层面满足老年人对于精神需求的缺失。

(一)师法自然的公共艺术创作

田园综合体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给老年人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公共艺术设计从自然界汲取营养,取之自然应用于自然,做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自然环境中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田园综合体中的自然地貌主要以绿色和灰色为底色,公共艺术作品在颜色上可以选择与之对比明显的饱和度较大的色彩,像温暖的橙色或热烈的红色等;在材质上可以利用天然的石头和木材,融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具有整体性的田园艺术公共空间。例如宁海县某乡村公共艺术作品——共生,在古大樟树下与被创作过的艺术石头融为一体,意喻“和谐共生”(图1)。田园综合体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要存在一定差异的,要考虑公共艺术作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合理性,努力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让生活在这个大空间的老年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从而精神焕发。

图1 公共艺术作品——共生

(二)融合文化的公共艺术创作

除了田园综合体所特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外,再在环境设计中加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以及一些墙体彩绘、雕塑的艺术作品,或者在基础设施设计中加入艺术化的手法,使基础设施不仅有其实用的功能性,还有其特有的美观性,让处于这个环境中的老年人从感官上能够赏心悦目,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也能使人身心愉悦。例如台湾台中“彩虹村”的地面上、墙壁上画满了色彩艳丽、造型各异的艺术形象等,极富想象力的线条以及绚烂的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而这些艺术作品恰恰来自于一位被称为“彩虹爷爷”之手。(图2)

图2 台湾彩虹村的彩绘墙

(三)基于旅游度假平台的公共艺术创作

可以利用田园综合体养老模式下旅游度假的平台来举办一些带有情感追忆性的活动,通过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从作品的情感内涵中产生情感联想,产生共鸣,并且邀请老人的家人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老年人能够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以及互动,从而在情感慰藉的角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例如一家三代可以共同创作墙体涂鸦活动,让老人和家人的关系更和谐(图3)。一是可以从参与性的角度来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性,艺术家可以与老年人一起策划开展一系列公共艺术活动,在打发老年人空闲时间的同时还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可以通过组织艺术活动激发出来,排遣寂寞的同时满足心身健康。老人们参与完成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会让其感到存在价值感。二是老年人在参与公共艺术活动时,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增加了老年人之间的各项交流,情感有了释放机会,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正如前面提到的“彩虹爷爷”(图4),从86岁开始艺术创作,长期坚持,村庄的每条街道每栋建筑物都充满他的艺术作品,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介入能够真正发挥老年人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的目的。

图3 一家人共同艺术创作

图4 “彩虹爷爷”和他的作品

四、结束语

面对我国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在田园综合体养老模式下,运用公共艺术介入养老空间,对于未来养老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应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去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用柔性关怀的方法来缓解现代老年人的问题。提高养老居住环境的品质设计,融入更多的公共艺术在老年人的养老空间中,使公共艺术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公共艺术能够真正与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互动,从而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方式,填补老年人的精神空虚,使其重拾信心,赢得社会尊重,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猜你喜欢
综合体田园养老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养老生活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