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的“体教融合”

2021-08-29 16:26曾莹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纲要学科技能

曾莹

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较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而言,提出了更详细、更系统的要求和指导意见。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指导纲要》的出台让笔者倍感欣喜和欣慰。笔者所在学校是在“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切实践行“体教融合”,一直奋斗在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指导纲要》让学校在迷茫时有了指引,更加坚定了“以体立校”的决心。

学校的“体育选项走班制”已实行2年有余,现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每周除开设2节常规体育课外,学校还增设了2节“体育选项走班制”课程,即以足球和篮球作为“体育走班制”课程的核心科目,同时开设羽毛球、轮滑、啦啦操等特色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学校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和班级上课。在教学计划、手段、方法和评价方面,学校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为更好地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校内、校外同步体育运动监测,实现了体育课过程性评价与家庭作业常态化。经过2年的“体育走班制”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自尊自信持续提升、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团队合作得到彰显。可以说,“体育选项走班制”是实现《指导纲要》提出的“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目标任务的必要举措,更是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由之路。

《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系统性教学思路,其含义可归纳为:“教会”的是必修必学的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以及必修选学的专项运动技能;“勤练”要强化课内外的练习,打牢基本运动技能基础,合理安排专项运动技能练习;“常赛”要实现课课有教学比赛,人人有参赛项目,特长生有专项联赛。这一教学思路的提出与学校的特色体育课程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学校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学校以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发挥教研的“指导、服务、督查、创新”功能,推出了“N+T”特色教学模式,即在体育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N),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之中也相应渗透体育知识(T),让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联动教学。“N+T”学科以足球、篮球、橄榄球、体操、跳绳等项目为主线,保证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以舞蹈、书法、绘画、器乐等课程为辅线,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由此,学校开启了以“N+T”学科整合为引领的多学科融合之路,“在语文课中识体育,在数学课中算体育,在美术课中画体育,在音乐课中唱体育,在外语课中说体育”。这也与《指导纲要》中提倡的“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的现状”“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相契合。对学生来说,体育的渗入就像课堂中的催化剂,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令人感到新颖有趣,更使学生重视并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对体育教师而言,构思、磨课、修改、交流、评课等一系列环节促进了教学技能和职业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下一阶段,学校将以《指导纲要》为引领,将体育相关的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入校本教材,并在赛事全员化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化。此外,如何对学生作出全面的体育素质评价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往的评价还停留在“基础运动技能”这一方面,虽然学校后期引进了人工智能系统加强了对学生的体能监测与家校互动,但仍有不足。《指导纲要》提出的“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给学校带来了启发,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围绕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进行测评;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體测成绩等,为学校建立全面评价体系提供了清晰、有效的指导与实施方法。同时,《指导纲要》中的“课时保障”“师资保障”也为学校提供了新的思考,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更有利于选拔、培养优秀的体育专职教师,促进体育学科的各项优化。

在“以体育人”的理念下,体育课作为一门开放、灵活、包容性强的学科,应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新形式,将学校原有的“体教融合”平台向“思政课”与体育融合推进,运用思政教育充分开发课堂教学的价值,其对于实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顽强意志与精神品质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纲要学科技能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画唇技能轻松